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俗女養成記」閱讀心得

發布日期:
作者: 金中/蔡依辰。
點閱率:1,451
字型大小:

亞洲民族都有著極其壓抑的文化,而中華文化最為典型,從上古時代開始傳統思想、禮儀、制度、法規,歷史上記著都是男人與女人的「義務」與「責任」,人們務必謹記:男必須有分,女必須有歸。在這些桎梏裡,又以女人的框架為甚,童年時,要安靜乖巧、有氣質;成人了,要儘早結婚生子,相夫教子,又被要求會做家事,處事要圓融,溫良恭儉讓。若是變成社會上的「剩女」和「敗犬」好像罪大惡極一般。好似如果沒有在固定歲數達成社會預期的理想,便是辜負了父母,愧對社會大眾。生兒育女本該是在幸福且歡樂的環境下發生,然而在傳統世代中,「男尊女卑」孩子的誕生以及成長卻成了長輩們爭相比較的目標,「重男輕女」更是影響每個家庭的生活環境。這個故事反倒深入地帶領我們去傾聽將屆40歲的女性心聲,提供我們一個反思的機會,從盱衡女主角的求學、事業、愛情、家庭,不斷反叛著這樣深根蒂固的傳統思維!
  在故事中,主線環繞著鄉土與現代、傳統與叛逆、個人情感與家族情感……家人、親戚和朋友間會不講理,也會情緒化,但這恰恰拉近了讀者的距離,陳嘉玲她家的中藥行所上演的一幕幕,人物間的情感牽絆描述得絲絲入扣,就好像平常發生在我們身旁的小事一樣,歡笑之餘總會讓我們想起自己的家庭。所有角色都有精彩的對戲,彷彿每顆飽滿的玉石或獨自琢磨拋光,或彼此敲撞出鏗鏘火花,落地滿室聲響。情節夾帶情緒浪潮般堆高,在漲退之間勾勒出角色輪廓,劇中的角色互動、說出來的話,都那麼渾然天成,像鄰里街巷張某陳某說出口的話,鬥嘴、吐嘈熟悉且日常,樸實地、溫厚地、不取巧地,說出一整個大世代的小故事,藉由陳嘉玲這個小人物,講述了那代人的故事,具體而微,不失分量。
  而女性是這個故事的靈魂所在,她們也是塑造陳嘉玲這個「俗女」的重要因素。她的小姑姑明雅,為追求自由的情感而主動退婚,在傳統保守的村里引起軒然大波。而嘉玲的媽媽—吳秀琴就是一位在當時人人稱羨的好媳婦,但她總是處在婆媳檯面下的恩怨之中,對阿嬤敢怒不敢言,經常煩躁、遷怒女兒。除此之外,不得不承認她對這個家庭的付出著實偉大,在認清現實,尤其是獨生子「出櫃」之後,也默默地支持孩子做自己。至於阿嬤陳李月英,她霸道、愛面子,一輩子兢兢業業的操持家計,是一位賢妻良母,一個疼惜孫子的奶奶,丈夫的賢內助,但我們也別忘了,她也是曾是一個女孩,懷抱著夢想的女孩,她也厭倦妻母角色枷鎖,渴望單身職業婦女的自由,如同她演唱純情青春夢裡的歌詞:「不是阮不肯等 ,時代已經不同,查某人嘛有自己的想法。甘願是不曾等,較贏等來是一場空,想來想去同款辜負著青春夢青春夢,唱歌來解憂愁歌聲是真溫柔,查某人嘛有自己的願望。」因為她嫁入夫家之後為全家操勞一生,最終連自己的名字也不被人記得,所有的一切都被冠上夫家的姓,但她也想像丈夫一樣被真正的記得和擁有自主權,而不是依附在丈夫和孩子身邊的人。在多重身分下,阿嬤其實也想當回李月英,一個只屬於自己的李月英。從各個角度綜觀媽媽、阿嬤,看穿色厲內荏,憐憫她們的卑微,敬畏她們的犧牲。在這個故事中關於愛、婚姻、尊卑倫常等等教養,以及人情世故的纏綿、顧盼,化作無形的結界,在陳嘉玲長成後的每個當下牽牽絆絆,讓人進退之間不免輕嘆,每個懂得底下卻也換來一番風景。
  六年級女生在傳統社會中受到老一輩的價值觀洗禮,於現代生活中感知到了一點點女性意識的抬頭,而產生了無限的衝擊與矛盾,就是那麼一個尷尬的年代,陳嘉玲壓抑,卻又不甘於平淡安穩的選擇,內心真的很想做一點不一樣的事情,腦袋瓜裡面會有一些瘋狂的想法,卻又時常因為心裡的那些兒時教訓而打退堂鼓。她有著一種內在的反骨,但又被傳統緊勒著,所以就轉變到後來就卡在中間,自我矛盾,懂得追趕新時代的先進也能體貼舊觀念的徬徨。她們和台灣十大建設同時期出生,島內基礎設施建設逐日完善,產業升級,經濟起飛,六年級女孩們從小看到和聽到的,都是社會飛速發展過程中留下的剪影和餘音,懷抱著對未來的美好期盼,堅信自己在「世界變好」的過程中,也一定會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諷刺的是,長大成人後,工作、婚姻都是如此狼狽的境地,生活的滋味嚼在嘴裡是那麼地苦,生活和兒時期待本是大相逕庭。然而在陳嘉玲各種浮誇的詮釋下,卻能在苦中生出樂,在爆笑的同時,會發現雙頰上掛著兩條辛辣而無奈的熱淚,心中被酸楚填滿。
  這本〈俗女養成記〉以台語為主線,以現實與回憶穿插,彷彿是包著糖衣的苦藥,搞笑非常成功;但這種笑,不是殺傷力一針見血,而是壓抑批判力道。有人說,這是一個女魯蛇跟自己和解的故事,亦或者是,寫給六年級女孩的情書,近看哀傷,遠看歡喜的集體療癒。除了童年的重要性,在《俗女養成記》更重要的是「家」及「家人」間的互動,沒有灑狗血的一貫劇情,而是誇張但又貼近生活,點到的議題很多樣但卻又不失幽默。其格局不只是「六年級女性成長史」,也鮮明呈現了歷史縱深、社會氛圍和集體記憶,種種圍繞故事主軸的小細節,勾出那個時代特有的人情況味、尷尬與幽微。實際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會知道在那樣的社會裡安身立命,從來不是輕鬆的生活喜劇,經常是沉重的心理劇。它反而以流暢輕快的節奏和情節淡化了時代的沉重肅殺,輕描淡寫的處理當時的壓抑與辛酸,時而浮誇逗趣,時而蜻蜓點水,讓讀者放鬆會心一笑。同時,這個故事詼諧道出台語族群被壓抑的陰影與戒嚴時期的沉重。
一句話點到為止卻舉重若輕,強勁的力道穿透笑聲,敲擊共鳴於觀眾內心。或許不似史詩般蕩氣迴腸,卻豐滿而曲折,卻也足夠多面化。我們與「俗女」陳嘉玲同行,看她在交錯的今昔之間探尋而重新自我肯定,戲外的我們也用混合淚光的歡笑遠望過往,撫平裂解它。另外,懷舊一直在《俗女養成記》中扮演著主調,然全戲又在懷舊這已知的維度裡發展出各種可能,延展出更多時代議題,例如:政治氛圍、文化政策、家庭角色、性教育、情感教育、性別角色,甚至幽微卻關鍵的自我實現。這些笨重龐大的議題,處理起來卻是那麼輕快,《俗女》選擇讓議題在笑鬧諧趣中存底,慌亂中記取教訓。也告訴我們,人生俗事不必看得太重,想得太悲情,轉一下,頭過身就過。
  長大後,即將邁入四十歲的陳嘉玲,雖然一路跌跌撞撞,時常在自信與自棄中徘徊,卻也是貨真價實地活了大半輩子。愛過人,也被人愛過;被人負過,也負過人。就算現在一無所有,天也不會塌下來。她不知道接下來的路要怎麼走,但她告訴自己,接下來的每一天,她至少可以不違感受,平凡但誠實,普通但理直氣壯的往前走,做一個自己接受自己的「俗女」。「打破了心中的窠臼與跟自己和解,帶著勇氣繼續前進。」其實我們很掙扎,明明痛恨唸書、考試、結婚、生子的 SOP,卻也沒有足夠的勇氣打破,因為我們不相信自己能夠做到,又或是擔心「離經叛道」後會輸得一蹋糊塗,所以我們守著原本一點點擁有,安慰自己知足常樂。或許我們都應該學習陳嘉玲,坦然面對一團糟的生活,委曲求全的工作就扔了吧,沒有愛情成分的感情就丟了吧,不再熱絡的友誼就別勉強了吧,承認自己沒有這麼好當不成淑女又不犯法,輕輕放下對人生的糾結,才能夠踏踏實實地過好生活。
  小的時候,「淑女」是阿嬤和媽媽為我們畫的藍圖,而現在,「俗女」是我們自己選擇的路,一條未知又充滿憧憬的路,等待我們去探險。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