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親身經歷讀後心得

發布日期:
作者: 金門高中/鄭廷安。
點閱率:1,004

老實講,在還沒打開這本書之前,我先被書的封面「親身經歷」4個字給吸引,這4字故意設計成特殊樣貌,使人產生錯亂。當我翻開這本書,立刻又被這本書巧妙、戲劇化的故事情節給吸引,讓我有股想把它看完的衝動。
從本書故事內容中,我望見思覺失調者的心智片羽。書中造成聶巧兒母親患有精神疾病的原因,絕大部分是因工作壓力造成,其實這正是作者寫這本書的來由。在我們所處的這個世代,人們往往在人際關係、金錢、情感、工作上面臨一些問題與挑戰,這使得人們容易產生壓力,甚至一些負面的情緒,讓人喪失鬥志、變得悲觀,而我們必須學會的是如何去擊敗這些負面的幽黯,防止自己的精神狀態出現問題而引發精神疾病症狀產生。作者寫作此書的目的正是為了提醒讀者這點,要讀者正視21世紀「腦內健康」議題。
故事中提到聶巧兒母親在生病前對女兒管教相當嚴厲,她把自己幻化成聶巧兒,其實是對女兒重視與肯定的表現,不難看出她心裡對如今是心理師及研究員的女兒,是感到光榮、驕傲的。這讓我領悟到當我們做錯事的時候,父母親總是厲聲規勸、責罵我們,甚至不惜用處罰的方式。即便他們的觀點、想法不見得全然正確,但多半時候,他們其實是在替我們著想,期望我們能知所改進、檢討,在未來能夠出人頭地,開創自己的一片天。
聶巧兒母親幻化作女兒替病患做心理諮商的過程,讓我了解原來諮商師諮商精神障礙病患,並不試著去改變病患對自己世界的認知,而是作為病患的橋樑,先學著進入他們的世界,才能引領他們在正常世界中生存。故事中聶巧兒的母親幻想的聶巧兒,實際上就在對故事裡稱作「躺椅上的男人」的病患做這件事,只是那男人是虛構出來的,他其實就是聶巧兒母親的寫照,因此她希望醫治好躺椅上的男人,事實上是想醫治好她自己。
躺椅上的男人在諮商時所講述的親身經歷,讓我了解原來精神病患的世界是這般奇特、不可思議,他們竟然能夠幻想自己進入到現今科學難以解釋的異次元空間裡。躺椅上的男人聲稱到了另一顆地球,並在那裏經歷了世界末日,被一個空間破洞吸入後,來到現今這顆地球。我想,即便精神病患者的世界跟現實中的世界不太一樣,我們仍應該去接納、包容彼此認知上的差異,以一顆同情、尊重的心去對待並協助他們脫離被精神疾病所控制的世界,鼓勵他們接受治療,早日恢復正常人該有的生活。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