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放生
本書《放生》主要在訴說的是鄉村老人的眾生相,是鄉村老人的浮世繪,作者巧妙的用他的生花妙筆來描摹了這些處於文明社會邊緣的老人群像,如瞎子阿木、一位像土地爺爺的銀鬚老人、甚至是為村中鄉民唸報的「現此時先生」這些等等。這些樂齡人士過往為了家庭、為了社會、甚至是為了經濟流血流汗,卻被現代人有意無意的「放」置在鄉下,任其自「生」自滅,實在是令人不勝唏噓。
俗話有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然現今多不以為然,認為這些老人家過於保守,無法跟上時代的腳步,被時代所淘汰是自取其受;但我卻對此感到十分好奇,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莫非這群人都是如齊天大聖一般自石頭中橫空出世嗎?我認為,不應該是如此。至少,也應該盡到最基本的孝道。但現今台灣社會受到「少子化」和「醫療科技的進步」這兩個因素造就了老年人口偏高的局勢,內政部截至110年初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的老年人口日前已突破16%大關,甚至已有學者直言,到了民國114年時,我國的老年人口恐將達到20%,正式成為「超高齡社會」的一份子,這個轉變也意味著家庭組織和家庭關係將異於往昔。且在現今社會中雙薪家庭的比例已逐步攀升,但當雙親皆至市區上班時,照料家中學齡前孩童的任務自然是落至家中祖父母的身上了。再依據行政院內政部的調查結果得知,竟有高達75%的青少年,年幼時是由祖父母來悉心照顧長大的,更可以來應證這個事實。
這一本書,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篇莫過於《售票口》,當中的老人群像怕是我們現在再也無法體會的了。拜現今蓬勃發展的資訊科技所賜,購票幾乎都是由線上購票系統直接進行購買,鮮少有人還是在售票口前方等待。再加上身處離島,平時返鄉人潮並不多。但逢年過節時的人潮常是摩肩擦踵,縣府也會請航空公司加開班機協助輸運人潮。而故事所流露出老人心中的悲哀,卻是我們現在可以感受到並了解的。而這一篇當中的一句話讓我極有印象「校長啊,你今天是為你家的誰當孝子?」這句話明明就只是一群老人在互相調侃所說,但當中的酸楚是如此的濃烈,聽起來又是這麼的諷刺。常常聽到的一句,「『孝』乃人之常情」,但根據此文卻又好像不是如此,好似在家中的老一輩才在行孝啊!這只是在售票口發生的小趣事,作者卻敘述得鉅細靡遺,甚至是把主角兩人--老里長和老校長的內心狀況掌握得恰如其分,讓讀者也能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一探究竟。在文章的最後,更是點出了只有在老一輩過往時,後世子孫才會全部回來的辛酸事實啊!
這群樂齡人士雖然不再像從前一般有力了,但就如同多年以前的一首老歌《酒矸倘賣無》,當中的一段歌詞如此寫著「假如你不曾養育我,給我溫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護我,我的命運將會是什麼」,還有另一句「是你撫養我長大,陪我說第一句話,是你給我一個家,讓我與你共同擁有他」,這些歌詞透露出了許多對於「孝」的概念,而且在這首歌背後還有一個真實的故事。主要是在述說一個聾啞的老人在撿拾破爛當中遇到了一個棄嬰故事,老人利用賣酒瓶的錢來扶養小女孩,但當女孩長大飛黃騰達後,她卻不認老人了,因為她認為老人靠撿破爛維生,配不上她尊貴的身份,老人對她而言是一種恥辱。她用盡了各種方法想要擺脫這個一心想見女孩的老人。然而她兒時的玩伴實在看不下去,拖著病危的身軀在病榻上,用了臨終前的最後一口氣為女孩寫下了這首歌,女孩也因這首歌的歌詞內容感到十分的懊悔,也許是因為她良心發現,愧疚抑或是難過,並意識到了「孝」的重要。老人為了趕去聽女孩演唱會而遭卡車追撞成重傷,女孩終是見到了老人的最後一面,而老人也在女孩動人的歌聲中安詳辭世。這一個故事中的老人其實是比較幸運的一個,因為有些老人到死時也還沒有見到自己親生骨肉回來啊?或許,父母不能提供我們很多經濟來源和優渥的生活環境,但是他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我們撫養長大,打從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進而爬行、奔跑再到長大成人,將他們一生中最好的時光給了我們,從沒有任何的怨言。父母的養育之恩,一輩子也報答不完。百善孝為先。我們永遠要記住一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不要讓自己後悔一生,世上唯一沒有的藥就是「後悔藥」。
總而言之,這群樂齡人士在他們人生中已經經歷了許多的風風雨雨,是時候該讓他們休息了,不要讓他們過於擔憂,不要讓他們過於操勞,不要讓他們過於煩心。傳承故事可謂是他們重要的任務之一,傳承故事也能讓後輩知悉前人所苦,讓後輩子孫也能知悉前人所苦,更不忘須讓長者認知自我、肯定自我、尊重自我。縱使天下父母心,畢竟人不是鐵打的,倘若繼續過度操勞、蠟燭兩頭燒,就算是鐵人終有一天也會倒下,生活並不會比較好過,並希望社會大眾能夠敬重年長者,不再是淪為口頭上的扶老奶奶過馬路,讓年長者也能夠擁有被肯定的價值,使其可以實現他們的人生經驗和生命價值,不再是被現代人批評得一文不值。現在的我們不能做什麼來改變他們的生活,唯一能做的,恐怕就只有讓他們保持那顆樂齡的心,並確保他們不會被現今社會所「放生」。以及好好的享受祖孫之間帶來的天倫之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