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多得
懶惰是人類的罪性,而勤勞是一種美德。勤勞就宛如枯樹上的一株新芽,恰似黑夜中的一輪嬋娟,是無價之寶,是足以改變一個人的。而「多做多得」就好比「勤能補拙」,一個人可能天生的才華不多,但若是他肯多做,多練習,也會有所進步。
「多做」有時候所得到的不一定是實質上的利益或金錢,也可能是心理上的快樂與滿足。當然呢,「多做多得」這個簡單的加減運算也必須在適合的時間、地點以及實踐方法才得成立,否則將會事倍功半。
在我看來「多做多得」就像是農夫在照顧一菜園的作物,若整天不務正業,遊手好閒,那麼田園中的作物就會營養不足,被雜草佔了地盤,無法成長茁壯,給不出甜美的果實。那如果成天都在澆灌、施肥呢?如此就會揠苗助長,使它爛根枯萎。做太少無法收穫,而做太多則是會讓作物不堪負荷,農夫也會累得汗流浹背。最好的方法就是有智慧地按照節氣播種、灌溉、除草、施肥,要先有恰當的安排,才能有效率的收成。
曾經,我也因為過度運動,沒有適當地安排休息時間,造成輕微的運動傷害。在國一下學期時,我為了能在學區運動會有好成績,花了不少個禮拜在練習。我比賽了兩個項目,分別是一千五百公尺長跑以及跳高。在那段期間的放學後,我常常去操場報到,放下書包,先跑長跑當練習和暖身,再到跳高場練習跳高。有一次,我竟忘了帶手機,無法通知媽媽來接我,於是我就反覆地持續助跑、起跳……。我本想說多跳幾次能打發時間,也能多得經驗,這種能幫助健康的活動肯定不虧!沒想到,也許是跳高次數太頻繁,隔天,我的慣用腳右腳腳踝似乎受傷了,因疼痛導致無法出力,所幸休息一陣子後,情況有所好轉,否則只能用左腳去比賽了。
這次的經驗讓我學習到,「多做」的過程中,也要適當地安排休息,該停了就得停,有時候,休息不是偷懶,而是為了走更長的路。若一個人沒有適度地在多做中安排休息,那麼他的健康或是精神狀況就可能出現問題,例如過勞的司機,為了賺更多的金錢,日以繼夜地開車工作,而睡眠不足、疲勞駕駛,若出了車禍,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要用對方法,並努力不懈,終必有所收穫。「好逸惡勞」是人常有的壞習慣,倘若能多付出,戰勝惰性,那一定是非常可貴的。不要想著一步登天,真正的成功沒有捷徑,唯有努力「耕耘」,才能有所「收穫」。
人為萬物之靈,有著獨立思考的能力,既然如此,那就應該要從失敗的經驗中反思,學習如何調整「多做」的方法及時間安排,才能突破自我,並且在其中獲得心靈的滿足及種種愉悅,更重要的是,這種更具意義的「多做多得」,一定能讓自己在各方面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