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與收穫
發布日期:
作者:
湖中/鄭鈺庭。
點閱率:1,184
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其實付出與收穫不應該是對等或不對等關係,反而取決於怎麼「付出」,怎麼「收穫」。
因為每個人天生就不一樣,不是同一個個體,更不是複製人,所以想法、做事方式、思考角度……等,都不一樣,導致不同的事情、同樣的結果,一個可能用事半功倍的方法,並且覺得很有成就感;一個可能用事倍功半的方法卻只覺得付出大於收穫……。
段考前,總是有幾類人:第一種--認真且努力的人,不管段考、小考,分數都很高的人,這類人最成功的原因就是努力,所以在他們身上付出與收穫就成為閃亮亮的標誌;第二種--很努力,但成績不理想的人,這只是分方法不對或天分不足,因為理化科有些只能靠理解,沒辦法用文科死背的方式,所以成績要麼像是雲霄飛車般起起伏伏,要麼小學過後成績直線下降,對他們來說付出與收穫只能是大於等於或是大於而已;第三種--沒讀書但成績很好,可能天分就很好、上課就有聽懂,所以根本不用複習也有好成績,這類人是代表付出與收穫的反指標;第四類人--考試前才臨時抱佛腳,成績起伏不定,因為是臨時抱佛腳,所以運氣大於付出,……等,這是大部分的幾類人,大部分的人都選擇運氣和天分,並非付出。
付出跟收穫的關係取決於人的很多方面,而等於的結果只是統計完的其中一個合理的解答,大人把這個結果告訴後代,希望在教育的時候可以解釋那些重工的人,然後透過付出等於收穫讓後代能努力付出,減少那些不付出,還沒收穫的社會吸血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