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月光
照著天涯的兩端,在我伯公的心上,他曾想著家鄉,卻不在身旁;伯公想著離家當時的淚光,路太長;一路跌跌撞撞,伯公追不回舊有時光;能言說的傷都已遺忘,只能透過白月光,照著天涯的兩端。
一座被海風輕拂、被戰地歷史烙印的小島。從高空俯瞰,它像是一顆碧玉,靜靜地躺在閩南海域,四周海潮環繞,潮聲拍打著岸邊礁岩,彷彿在細語,訴說著歲月的悠遠與滄桑。走進烈嶼,最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那一片蒼翠的山野與純淨的藍天。蜿蜒的小徑上,兩旁是搖曳的木麻黃與相思林,濃密的枝葉彷彿張開雙臂迎接來客。清晨時分,天光灑落在田園之間,農夫推著鋤頭,低頭耕耘,汗水與泥土交織成島上最質樸的風景。這裡的土地不僅孕育了五穀蔬果,更養育了世代烈嶼子民,那份對土地的深情厚誼,從他們的眼神與笑容裡,都能深刻感受到。
我喜歡烈嶼的海,藍得深沉而透亮。夏季午後,海浪在陽光下閃爍著銀白光芒,遠方偶有漁船點綴,像畫布上鮮明的筆觸。海岸邊,紅樹林靜靜守護著這片濕地,成群候鳥於潮起潮落之間停歇覓食,或展翅翱翔。尤其是候鳥季節來臨之時,天空被白鷺與燕鷗染成生動的畫卷,我常和家人或是同學來到海岸邊寫生,這片海域宛如大自然的劇場,除了生動的海景,還有燕鷗「戛、戛、戛」的真摯樂音。除了自然風光,烈嶼更有厚重的人文底蘊。島上的聚落,多是紅磚古厝,屋頂覆著燕尾脊,牆頭的風獅爺端坐其間,表情威武又可愛。它們是島民心靈的守護神,也是歲月流轉中最堅定的陪伴。走進古厝,木門吱呀作響,院落裡花草搖曳,石板小徑訴說著家族的故事。黃昏時分,老人們在門前乘涼閒談,孩童在巷弄間追逐嬉戲,那畫面溫暖又熟悉,彷彿一幅活生生的鄉土風情畫。
然而,烈嶼的美,並非僅止於田園與古厝。這座小島,更是一座見證歷史的堡壘。漫步在沙溪堡、鐵漢堡等軍事據點,斑駁的碉堡與坑道仍靜靜矗立。曾經,戰火的陰影籠罩著這片土地,無數軍民在此守望,捍衛家園。如今,雖然硝煙散去,但這些遺跡依然莊嚴,提醒著後人珍惜和平。當夜色降臨,燈火點亮島嶼,碉堡與天空中的繁星交織在一起,像是在低語:歷史未曾遠去,它深藏在這片土地的血脈之中。
烈嶼的四季,皆有不同的姿態。春天,野花遍野盛開,田間小路添了幾分詩意;夏天,海風夾著鹹味,孩子們追逐浪花,笑聲回蕩在沙灘;秋天,稻穗低垂,金黃一片,農家小院充滿收穫的喜悅;冬天,東北季風吹拂,海面掀起巨浪,卻更顯島嶼的堅毅與豪情。烈嶼的歲月,便在這四季更迭間,靜靜訴說著生命的韻律。最動人的是,烈嶼人對故鄉的深情。無論身處何方,他們總記掛著島上的風獅爺、田園與海潮。伯公曾說過:「風獅爺座落的位置可能有所不同,但是眺望的遠景,都是醞釀高粱的沃土。」節慶時分,伯公遊子歸鄉,當年我還是懵懂的三歲幼兒,我仍能記得村落中響起熱鬧的鑼鼓聲、香火氣與伯公的淚光閃爍。我想那份凝聚力與歸屬感,是烈嶼最獨特的人文風景。這裡不僅有自然之美,也有生命的溫度,有歷史的厚度,更有家園的依靠。
烈嶼,是一首溫柔而深沉的詩歌,我以畫作寫意美景,也以詩文闡述精神樣貌。烈嶼以山川草木為字句,以歷史人文為篇章,以島民情感為脈絡,譜寫出一曲專屬於這座小島的樂音。當海風再次拂過臉龐,耳邊傳來鳥鳴與浪濤,我彷彿能聽見烈嶼輕聲說著:這片土地,將永遠溫柔地守護著每一個愛它的人。不論伯公在哪一個世界,烈嶼的月光仍照著天涯的兩端。那一段悲傷的貧苦歲月,依舊擦不乾當時的淚光,藏不住,像秋天的圓滿月光,那麼的冰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