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島嶼絮語

發布日期:
作者: 烈中/洪晨瑜。
點閱率:205

如果說金門本島像一位守在海峽口岸的長者,那麼烈嶼,便是他胸前一顆閃亮的小玉佩。這塊島嶼,雖然面積不大,卻蘊藏著屬於自己的深邃。它靜靜地橫臥在藍色的海面上,彷彿是一隻乘著浪潮的小船,永遠凝望著對岸,訴說著一段段未曾停歇的故事。
  清晨的烈嶼,空氣裡總帶著鹹鹹的海味。當第一縷曙光灑落,島上的沙灘便如一面金色的鏡子,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站在雙口海灘上,耳邊傳來浪濤不斷的拍擊聲,那是一首古老而雄渾的交響曲,演奏著島嶼的心跳。每一朵浪花都像一封信,拍打在岸邊,將遠方的思念化為泡沫,輕輕碎裂又悄然消逝。
  烈嶼的風,總是帶著一股倔強。它從海上一路奔來,挾著鹽霧,吹拂過防風林,掠過蜿蜒的石牆,再穿過一戶戶古厝的紅磚瓦頂。那聲音時而低吟,像母親的搖籃曲;時而嘯鳴,如戰士的號角。這陣風,似乎提醒著每一位遊子:這片土地曾經是前線,也是家園。走在烈嶼的小徑上,隨處可見散落的戰地遺跡。碉堡、坑道、軍事標語,猶如島嶼身上的紋身,鐫刻著歷史的印記。它們不再只是冷硬的水泥或鋼鐵,而像一雙雙沉默的眼睛,凝視著時光,守護著島嶼。站在鐵漢堡的高地遠望,視線可以一直延伸到廈門,對岸的樓宇若隱若現,像是一場未完的夢。烈嶼就這樣佇立在夢與現實的邊界上,既孤獨,又堅韌。
  然而,烈嶼並非只有肅穆的戰地風貌,它同時也是一座充滿生機的寶島。夏日的田野上,風搖曳著一排排高粱,紅穗隨風起伏,宛如一片燃燒的火焰。這片火焰,不僅點亮了島上的風景,也化為高粱酒的香氣,在歲月的甕缸裡慢慢沉澱,成為烈嶼最具象徵的味道。說到味道,不能不提烈嶼的蚵仔。當潮水退去,海灘上便露出一片片蚵田。漁民彎著腰,將一顆顆飽滿的蚵仔從石縫間撥下,那動作如同採摘珍珠般細膩。蚵仔的滋味,是烈嶼海洋的縮影。入口時,先是鹹潤,像大海在舌尖留下的問候;繼而鮮甜,又像島嶼獻上的一枚果實。當蚵仔煎在鐵板上滋滋作響,金黃色的蛋液把蚵仔溫柔地擁抱,香氣隨著油煙升騰,讓人彷彿聽見海浪與火焰一同歌唱。
  除了蚵仔,烈嶼的花生亦是島上的驕傲。烈嶼的土壤貧瘠,卻孕育出格外香脆的花生。島民常說,那是因為烈嶼的土地懂得珍惜,於是把所有的精華都凝聚在小小的果實裡。當花生成為糖果、油或點心,它不僅是一種食材,更是一種家鄉的溫度。每一口花生香,都像是島嶼對遊子低聲的呼喚,提醒他們記得回家。
  夜幕降臨,烈嶼的天空格外澄澈。沒有過度的霓虹與喧囂,星子便如一盞盞古老的油燈,安靜地懸掛在天幕。海風在此時也變得溫柔,像祖母的手,輕輕撫過額頭。島上的狗吠聲與漁火的微光,編織成一幅最質樸的夜景畫。此刻的烈嶼,不再是戰地,不再是前線,它只是單純地做一座島嶼,安靜地呼吸,靜靜地守候。烈嶼的美,在於它的矛盾與並存。它既有戰爭的傷痕,也有和平的笑容;既有堅硬的碉堡,也有柔軟的沙灘。它像一位經歷滄桑的老人,外表粗獷,心卻依舊溫暖。也像一位沉默的詩人,用石牆、海風與潮汐,寫下關於時間與土地的篇章。
  有時候,我會想,如果烈嶼會說話,它會用什麼聲音?或許,它會用浪濤的節奏,向我們講述戰地的歲月;用風的語言,低聲唱出島民的勤勞與堅韌;用蚵仔與花生的滋味,將島上的富饒與溫情傳達到每一位旅人的心裡。
  烈嶼不大,但它像一本厚重的書。每一頁都有不同的章節:有軍事的篇章,也有農耕的詩句;有戰爭的記憶,也有和平的夢想。讀懂烈嶼,就像讀懂一段歷史,也像讀懂一個家。當我再一次站在雙口沙灘,看著夕陽緩緩沉落,天空被染成火紅色,海浪依舊一波接一波。我忽然明白,烈嶼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首未完的詩。它不需要過多修飾,因為歲月早已替它書寫;它也不會隨著時間消逝,因為島嶼的靈魂,早已與這片海緊緊相依。
  烈嶼啊,你是一個小島,卻有著大海一般的胸懷。你是戰地的見證者,也是生活的守護者。你的風,你的浪,你的蚵仔與花生,都是最真實的呼吸。當我離開時,我知道,我將帶著你的味道、你的聲音,還有你的身影,繼續走向遠方。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