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端午特刊》東南亞粽子風情萬種:閩南發音的跨國文化連結

發布日期:
作者:
點閱率:5,943
字型大小:
菲律賓粽子以芭蕉葉包椰漿糯米,是聖誕節重要的美食。
(翻攝@kawalingpinoy)

菲律賓粽子以芭蕉葉包椰漿糯米,是聖誕節重要的美食。 (翻攝@kawalingpinoy)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端午節吃粽子是華人社會流傳千年的傳統習俗。百餘年前,華南沿海的廣東、福建以及海南等地的人口移居到南洋地區,將華人的文化與習俗帶到了東南亞國家。這些習俗逐漸融入當地風土民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多元文化。
令人驚奇的是,東南亞國家在端午節吃的粽子,其發音竟然都和閩南語相似。閩南語與中的「肉粽」發音為「bah-tsang」,在菲律賓稱為「Matsang」,在馬來語則稱為「Bacang」。在印尼,端午節被稱為「粽子節」,發音為「Hari Raya Bakcang」。泰國的端午節稱為「芭掌節」,其肉粽發音為「芭掌」,甜粽則稱為「吉掌」,這些發音都和台語非常相近。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粽子盛宴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是東南亞地區華人最多的兩個國家,也保留了較多的華人文化。這兩國的華人大多來自福建、廣東及海南地區,因此端午節吃的粽子種類繁多,包括閩南粽、客家粿粽、廣式粽子、鹼水粽、潮州粽等。此外,還有一種獨特的「娘惹粽」,這種粽子使用蝶豆花將糯米染成漂亮的藍色,並加入豬肉、香菇、冬瓜糖等內餡,再以香蘭葉包裹,是星馬地區多元種族文化融合的最佳代表。
泰國:潮州風味的端午節
泰國的華人大多來自潮州,保留了端午節及吃粽子的習俗。泰國的端午節被稱為「芭掌節」,取自潮州話音譯。泰國的肉粽「芭掌」和台式肉粽相似,而泰國的甜粽「吉掌」發音與台語的鹼水粽相近。泰國的甜粽使用榴槤皮燒成灰取得鹼水,再把糯米泡入鹼水中,口味與台灣的鹼水粽相似。此外,泰國人也會用糯米與椰漿拌炒後包入芭蕉、芋泥等食材,以香蕉葉包裹蒸熟的椰奶粽子,這是泰國人常吃的特色美食。
印尼:多樣風味的粽子
在印尼,端午節稱為「粽子節」(Hari Raya Bakcang),粽子的發音為「Bakcang」,來自福建話的肉粽發音。印尼粽子以粳米製作,比糯米更容易消化。印尼粽子的內餡選擇多樣,除了豬肉外,還有牛肉、雞肉、魚肉等多種口味。印尼的甜粽(Kicang)與台式鹼水粽類似,還會淋上椰糖漿和椰子絲。為了符合不同族群與宗教的需求,還有經過清真認證的穆斯林粽子(Bakcang Halal),以及在開齋節後食用的印尼粽(Ketupat),這種粽子用椰子葉編織成方形網盒狀。
越南:新年才吃的粽子
在越南,吃粽子並非在端午節,而是在過新年時。越南的粽子有圓柱形和方形兩種,圓形象徵「天」,方形象徵「地」。這些粽子以香蕉葉包裹著糯米、綠豆及豬肉等內餡。傳統上,方形粽只有鹹味,而圓柱形粽則有鹹甜兩種口味。
菲律賓:甜鹹皆宜的長條形粽子
菲律賓的粽子是長條形,鹹粽的口味與金門的粽子相似,內餡包括糯米和豬肉。當地人常吃的菲律賓粽(Suman)是以棕櫚葉或香蕉葉包裹椰奶浸泡過的糯米,煮成軟糯的甜粽,食用時還會沾白糖,是菲律賓人過聖誕節的重要食物。
粽子啊粽子,你是華夏文化與其他文化的結合體
東南亞各國的粽子,不僅是華人傳統文化的延續,更是當地多元文化的體現。這些粽子的製作方法、食材選擇以及口味特點,展現了各國獨特的飲食文化。儘管各國的端午節習俗有所不同,但粽子作為一種跨文化的美食,依然在東南亞的各個角落閃耀著傳統與創新的光芒。正如那熟悉的台語發音,粽子在東南亞的多樣性和相似性,連接了不同文化之間的共同情感與記憶。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