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僑鄉僑訊》巴生金浯江伍德宮新屆理事就職典禮

發布日期:
作者:
點閱率:4,183
伍德宮新屆理事與重要頭人大合照。
(圖源:雪蘭莪金門會館)

伍德宮新屆理事與重要頭人大合照。 (圖源:雪蘭莪金門會館)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近日,巴生金浯江伍德宮迎來了新一屆理事的就職典禮。
金門鄉僑在巴生過程與金浯江伍德宮息息相關,自前清朝海禁開放後,金門鄉僑紛紛遠渡南洋各地謀生,其中巴生成為重要的落腳地。巴生地處濱海,來此的金門鄉僑多從事伐木、劈柴、捕魚等勞力工作,經商者則主要經營柴埕、地基柴和鋸板廠等行業。雖然巴生是雪蘭莪州的皇城,但百多年前仍如小鎮,多為沼澤地,樹木資源豐富,勤勞的鄉僑因而得以溫飽,將大部分存款匯回故鄉以奉養親人。
巴生金浯江伍德宮前身為金浯江估俚間,設於南區馬來街(現稱後街),為鄉親提供暫時住宿和幫助。這座宮廟歷史悠久,創立日期已無從稽考,早期主事者包括李森獅、李炎彪等人。1939年,估俚間遷至北區哥士路26號(現為巴生北區候車站附近),由李豆是、李天仁等人主持,幫助新來的鄉親尋覓工作並解決糾紛。
1941年,因日軍南侵,活動暫停。1945年,日軍投降後,金浯江恢復活動。1950年組織執委會,由李增泉任主席,協理鄉親事務。1951年,倡導送紙帛改為送賻儀,惠及貧困喪家,這一舉措獲得巴生華人的讚賞。
1953年,宮廟改名為金浯江伍德宮,正式以社團形式參與各項活動。1961年,金門會館產業的一段空地被用來建設新廟,1963年秋二層廟宇落成,樓下為伍德宮,樓上為金浯江理事會會所。
1964年,李贊生推動成立金浯江伍德宮理事會,由黃世國任主席。1984年,申請成為正式社團,1986年1月21日獲批准。1995年,理事會決定擴建宮閣,1996年4月新宮閣落成,這一過程得到了鄉親的大力支持。
巴生金浯江伍德宮見證了金門鄉僑在巴生的奮鬥歷史,展現了團結互助的精神,成為當地華人社區的重要文化中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