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僑僑領》印尼僑領張德超率子孫返金冬至祭祖,延續百年家族情誼

發布日期:
作者:
點閱率:1,773
字型大小:
冬至祭祀,僑領張德超率領團內男丁一同到祖祠祭拜(中間西裝為張德超先生)。
(攝影:邱翌瑄)

冬至祭祀,僑領張德超率領團內男丁一同到祖祠祭拜(中間西裝為張德超先生)。 (攝影:邱翌瑄)

﹝採訪撰稿:邱翌瑄﹞
12月22日冬至,印尼僑領張德超帶領侄子與孫輩一行十餘人返抵金門,來到具有深厚歷史意涵的青嶼「張氏祖厝」進行祭祖儀式。此次返鄉,不僅是張氏家族延續祭祖傳統的重要時刻,也彰顯了海內外華人對祖先情懷與家族文化的深切認同。
  「青嶼祖厝官澳宮」||地方象徵的傳統標誌
  金門地方素有一句諺語:「青嶼祖厝官澳宮」,意指青嶼的「張氏祖厝」與官澳的「龍鳳宮」是金門地區文化與歷史的重要標誌。這句話不僅反映了地方居民對這兩處建築的認同,也顯示了青嶼「張氏祖厝」在金門家族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此次冬至祭祖儀式在青嶼張氏家廟「褒忠祠」舉行。該祖祠不僅是張氏族人的精神寄託,更記錄了張氏家族數百年的輝煌歷史與忠勤家風。張德超表示:「無論我們身在何處,張家的根永遠在金門,這是我們世代承傳的信念。」
  褒忠祠的百年榮光--皇帝御賜的唯一宗祖祠
  青嶼張氏家廟「褒忠祠」的由來可追溯至張氏開基始祖張均正的第六世子孫張敏。張敏是明朝著名宦官,曾經為朝廷立下赫赫功績,受到明孝宗的高度讚賞,親自御賜家廟名「褒宗祠」。此外,廟內祖龕中還掛有由明憲宗感念張敏忠勤所御賜的匾額「忠勤世第」,象徵張氏家族對朝廷的忠誠以及其傑出地位。
  據了解,張敏在明朝時官居高位,是「皇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要人物。他曾對皇帝有功,甚至在一次特殊情況下被任命為皇帝的代理人,代行皇權達七天之久。張敏的故居位於今日的「褒忠祠」後方,其歷史遺跡至今仍保存完好,成為後人憑弔與敬仰的重要場所。
  正因如此,「褒忠祠」成為金門唯一一座由皇帝御賜祠名的祖祠,其宗族的榮耀至今仍令張氏後人感到自豪。張德超在祭祖後接受訪問時感慨道:「張敏祖先不僅是我們家族的驕傲,也是金門的歷史之光。」
  跨越海峽的家族情感,連結金門與印尼
  張德超此次返鄉祭祖,帶來了數位來自印尼的後輩。他強調,身為印尼華僑,雖然長期旅居海外,但他始終不忘祖先的庇佑與金門的深厚情感。「我們在海外發展,靠的是祖宗的教誨與家族的凝聚力。今天帶孩子們回來,就是希望讓他們了解我們的根在金門,明白我們的家族歷史與價值。」
  冬至祭祖儀式的過程莊重而隆重,張氏族人們在「褒忠祠」前焚香祭拜,向祖先致以崇高的敬意。
  延續傳統與傳承家風的重要意義
  「張氏祖厝」與「褒忠祠」的存在,除了紀念祖先之外,更象徵了一種文化的延續。張德超認為,家族傳統的延續不僅是個人的責任,也是對整個族群文化的守護。「透過這次祭祖活動,我希望我們的後代可以將這份精神傳承下去,無論身在何處,心中都有祖先的庇佑與家族的牽絆。」
  儘管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讓許多傳統儀式面臨衝擊,但金門「張氏祖厝」的維護與發展,無疑為後代提供了繼承與發揚家族精神的紐帶。張氏後人在印尼的成就也為這份傳承注入了更多國際化的視野與影響力,成為華人家族文化傳承的典範。
  祖先精神的永續傳承
  此次冬至祭祖,張德超一家用實際行動展現了對祖先的崇敬與家族精神的重視。「褒忠祠」的故事,不僅是張氏家族的光榮史,更是金門文化與歷史的重要篇章。
  在家族團聚的冬至日,張氏後人們跨越國界與世代隔閡,以一場莊嚴的祭祖儀式,再次拉近了與故鄉的距離。這場活動,不僅延續了家族的百年榮耀,也為後人樹立了傳承與感恩的榜樣。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