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太平船務以AI推動轉型 創辦人張允中來自金門 引以為傲

太平船務再次轉型。(圖源:太平船務官網)
﹝整理撰稿:邱翌瑄﹞
新加坡太平船務(Pacific International Lines,PIL)近期以自動化與人工智慧(AI)技術為核心進行大規模轉型,成為全球航運業的焦點。作為東南亞地區最大的航運公司、全球排名第12的貨櫃船運巨頭,PIL的每一項動向都備受矚目。而令人驕傲的是,這家企業的創辦人張允中先生,正是來自金門的傑出企業家,他以卓越的眼光和拚搏精神,將PIL打造為國際知名品牌,為金門增添一份榮耀。
AI驅動的裁員與創新
去年年底,PIL宣布因應AI技術的應用進行裁員,成為首家因AI推動業務轉型而裁減人力的航運公司。儘管裁員比例較小,但此舉仍引發了業界熱議。PIL發言人表示,自動化技術在船務代理業務的廣泛應用,改變了公司對部分人力資源的需求。裁員的具體人數雖未公開,但公司強調,這是因應戰略規劃而非單純的成本削減。
為了協助被裁員工,PIL與新加坡供應鏈員工工會(SCEU)合作,提供豐厚的離職補償方案,包括安置服務、培訓補助、延長醫療保障,以及2025年的獎金支付。同時,PIL並未停止擴充團隊,反而在新加坡增聘超過30%的員工,支援公司向AI驅動的方向全面轉型。
持續擴展船隊規模
除了在人力結構上進行調整,PIL也在加速更新其船隊。截至目前,PIL已投入20億美元,計劃替換現有船舶並採購更具環保效益的雙燃料貨櫃船。去年10月,首批可容納14,000標準箱(TEU)的新船於上海交付,成為PIL歷史上最大的船隻。同年11月,PIL再次宣布訂購5艘雙燃料貨櫃船,預計2027年至2028年間交付,進一步提升其船隊的競爭力與永續發展能力。
金門驕傲:張允中先生的奮鬥史
PIL的創辦人張允中先生於1927年出生於金門。他年少時便展現出非凡的毅力和智慧。1950年代,他移居新加坡,開創自己的航運事業。1967年,張允中先生創立太平船務,從一艘小型貨船起家,逐步拓展至今日擁有超過100艘貨櫃船的龐大規模。
張允中先生以「太平」為名,意在傳遞和平與穩定的理念。他的企業經營哲學強調穩健發展與創新,這種精神使PIL即使面臨疫情和全球經濟挑戰,仍能在2021年完成重組,實現涅槃重生。當時,新加坡國有投資公司淡馬錫控股旗下的Heliconia Capital Management注資6億美元,協助PIL恢復財務穩定,並重新站上全球航運舞台。
作為金門人,張允中先生的成功故事不僅是個人奮鬥的典範,更象徵了金門人堅韌不拔、勇於創新的精神。他的成就已成為家鄉的一張國際名片,激勵著無數後輩追求夢想。
AI浪潮下的挑戰與機遇
目前,航運業正在經歷數位化與AI浪潮的深刻變革。馬士基(Maersk)等巨頭公司計劃利用AI實現完全無人化的供應鏈,這一趨勢可能引發大規模裁員。然而,與PIL的策略不同,臺灣的「貨櫃三雄」(長榮、陽明、萬海)並未傳出因AI進行裁員的計畫,更多採取的是「遇缺不補」和凍結人事等保守策略。
國內業界專家認為,PIL的裁員並非簡單的成本控制,而是更具前瞻性的策略調整。PIL正在以自動化技術為核心,重塑其運營模式,並持續投入於更環保的雙燃料船隻建造,這與全球航運業邁向綠色轉型的趨勢不謀而合。
金門精神與全球視野
PIL的成功不僅是全球航運業轉型的縮影,更是張允中先生將金門精神發揚光大的典範。作為一位金門人,他以堅韌和智慧建立起航運王國,為家鄉爭光的同時,也為全球航運業注入新的思考與活力。
在未來,PIL將如何應對AI技術帶來的挑戰,並在環保與創新間尋求平衡,值得我們持續關注。無論挑戰如何,這家由金門人創立的企業,必將在全球航運業的舞台上繼續書寫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