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專題》馬來西亞賀歲歌曲-2025年的百家爭鳴

雪蘭莪州與柔佛州的華校學子,一起跳著賀歲歌曲。

雪蘭莪州與柔佛州的華校學子,一起跳著賀歲歌曲。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隨著農曆新年的腳步臨近,馬來西亞的華語賀歲歌曲市場再次進入百家爭鳴的熱潮。作為一個多元文化共融的國家,馬來西亞的賀歲歌曲不僅承載著華人社會的濃厚年味,更融合了地方特色,成為跨族群、跨文化的節慶聲音。今年,2025年的賀歲歌曲依然帶來了耳目一新的創意與情感,同時延續了傳統的濃厚年味。
新舊融合,年味升級
近年來,許多華人界歌手和創作團體積極投入賀歲歌曲的創作,他們嘗試在傳統旋律中融入現代音樂元素。今年的賀歲歌曲無疑延續了這一趨勢,流行電音、嘻哈、甚至民謠風格與賀歲主題碰撞出火花。例如本地知名團體「MY Astro」推出了新歌《年年有餘2025》,歌曲節奏輕快,融合了電子節拍和傳統鼓樂,不僅抓住了年輕一代的耳朵,也不忘向長輩們傳遞團圓和祝福的訊息。
同時,一些獨立音樂人也以更個性化的方式參與賀歲歌曲的創作。他們更注重詞曲中對家庭情感的細膩描寫。例如,今年由本地創作歌手陳曉恩推出的《一碗媽媽的年菜》,用溫暖的民謠旋律訴說思念與團聚的故事,觸動了許多遊子的心弦。
地方特色與全球影響
馬來西亞賀歲歌曲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其多元文化的融合。馬來西亞是個多族群的國家,這使得賀歲歌曲具備與眾不同的地方特色。例如,檳城的製作團隊今年推出了一首融合福建話與廣東話的《花開滿城春》,既有南方方言的親切感,又保留了傳統華人文化的韻味。
除此之外,國際化也是馬來西亞賀歲歌曲不可忽視的趨勢。今年,不少作品邀請了海外華人歌手共同參與,例如與台灣歌手合作的賀歲MV,不僅提升了音樂質量,也讓馬來西亞的賀歲歌曲逐漸走向國際舞台。
透過農曆新年音樂傳承華族文化
每逢農曆新年,華人世界總瀰漫著喜氣洋洋的氣氛,而賀歲歌曲更是這個佳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旋律不僅為節日增添了歡樂,更成為傳承華族文化的重要媒介。今年,馬來西亞歌手鄭斌彥攜手團隊再次推出賀歲作品,讓更多華人子弟在音樂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自2017年起,大馬歌手鄭斌彥每年都堅持推出賀歲作品,這份執著令許多觀眾深受感動。他的賀歲歌曲不僅是音樂作品,更是新春佳節的記憶符號。其中,代表作《新年兔兔兔》與《龍龍的新年》分別創下超過200萬與600萬的觀看次數,顯示出市場對其作品的熱烈迴響。
展望2025年,鄭斌彥再度攜新作《有捨必有得》登場,這首歌以生肖「蛇」的諧音為靈感,傳遞「勇於付出,收穫滿足」的正能量,並結合全民體操設計,邀請全民一起「動起來」,迎接新年的同時,也增添了一份健康的節日氛圍。
跨越地域與文化,凝聚校園團結
《有捨必有得》的創作過程是一次全國性的合作。歌曲由鄭斌彥與劉伊幸、王希豪、王江偉共同演唱,並獲得馬來西亞教育部的大力支持。MV在全國13州與2個聯邦直轄區的校園取景,匯聚了全國師生的創意與熱情,成為農曆新年團結精神的最佳體現。
值得一提的是,MV中特別融入了模仿蛇的柔軟與靈活設計的舞蹈動作,腰部扭動與波浪起伏的簡單體操不僅易學,更引發了全國校園的翻跳熱潮,讓觀眾在歡笑與律動中感受到音樂的力量。
文化的連結與情感的悸動
尤其令人感動的是,MV中不少場景來自金橋聚集地柔佛、雪蘭莪、馬六甲等地的華小學校,當看到熟悉的華校孩子們,身著制服,舞動著熟悉的舞獅,敲打印有華文繁體字的大鼓,唱著溫暖熟悉的新年賀歲歌曲時,無數觀眾不禁心頭一熱。這樣的視覺與聲音體驗,讓採訪團隊彷彿看見金門的文化在海外綻放,並傳承給下一代,令人倍感欣慰與自豪。
鄭斌彥以音樂為橋梁,不僅傳遞了新年的歡樂,更將華族文化的精神延續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在《有捨必有得》的旋律中,我們看見了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喜愛,也感受到華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堅韌與生機。
未來,透過更多音樂創作與文化活動,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華人子弟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並將這份珍貴的傳統傳承下去,為世界增添更多色彩與力量。
2025年的馬來西亞賀歲歌曲,依然是一場洋溢歡樂與祝福的文化盛宴。在傳統與創新的交織中,它不僅傳遞著對新年的美好願景,也成為多元文化融合的最佳註腳。隨著大年初一的鐘聲敲響,這些動人的旋律將陪伴著每一個家庭,共度一個溫暖、喜樂的新春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