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新年專欄》南洋金僑的年味記憶:金門子弟眼中的過年習俗

發布日期:
作者:
點閱率:2,394
字型大小:
柔佛古廟點燈前的一刻。
(圖源:Hokoko 提供)

柔佛古廟點燈前的一刻。 (圖源:Hokoko 提供)

吉隆坡鬼仔巷以年年有餘作為本年度的裝置。(攝影:陳光)

吉隆坡鬼仔巷以年年有餘作為本年度的裝置。(攝影:陳光)

﹝整理撰稿:邱翌瑄、陳雯雯﹞
談起南洋金僑的過年習俗,總讓身為金門的子弟感到無比親切。金門自古以來是南洋僑鄉,不少先輩遠赴南洋謀生,帶去了我們的文化,也將當地習俗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這些漂洋過海的金僑們,過年時仍然秉持著金門人的精神,但同時增添了南洋的風情,讓傳統習俗在異鄉有了不一樣的色彩。
南洋的金門年味:傳統與風情的交融
在南洋,無論是馬來西亞、印尼還是新加坡,金僑們對農曆新年的重視程度與在家鄉無異。這份對新年的敬重與期待,早已成為代代相傳的文化傳承。臨近春節,金僑家庭中總能看到忙碌的身影,大家一同打掃屋子,象徵辭舊迎新;貼上寫滿祝福的紅色對聯,將喜慶氣氛灑滿家家戶戶;祭拜祖先則是不可或缺的儀式,借此感恩先輩的庇佑,祈求來年平安順遂。這些來自金門的年俗,無論身在何地,都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成為金僑們思鄉情感的寄託。
然而,與在金門過年不同的是,南洋的熱帶氣候和多元文化背景,為這些傳統習俗賦予了新的風貌。以冬日取暖的炭火暖爐為例,在南洋這樣的炎熱地區,自然不再適用。取而代之的是家中擺滿熱帶花卉,例如扶桑花、蘭花和紅掌等,這些鮮艷的植物為新年增添了濃厚的節慶氣息。而金門家鄉盛行的迎神賽會,到了南洋則轉變為由當地華人社團主辦的廟會活動,活動內容融入了南洋特色,增加了舞蹈、歌唱等表演,讓更多人參與其中,感受到團結與歡樂。
除了形式的變化,金僑們在新年的核心價值--對祖先的感恩與對團圓的期待,依舊不曾改變。祭祖儀式中,家人一同擺上象徵家鄉味道的供品,如芋頭糕、甜粿和金門高粱酒,即使遠離故土,這些熟悉的食物也讓金僑們彷彿置身家鄉。在這個過程中,家族的凝聚力被一次次加強,新一代的子孫也從中學習到珍惜傳統與家族文化的重要性。
此外,南洋的新年也因當地的多元文化而更加熱鬧與多彩。金僑家庭的年夜飯不僅保留了金門特色的家鄉菜,還融入了南洋特有的風味,例如馬來椰漿飯、印尼沙嗲、甚至新加坡辣椒螃蟹,讓這場年夜盛宴成為文化融合的美食體驗。家人圍坐在一起,品味家鄉與南洋的雙重滋味,也象徵著跨越地域的團聚與和諧。
年夜飯:金門與南洋的雙重滋味
金門人的年夜飯講究團圓,這份對家人相聚的重視與珍惜,即使在遠離故鄉的南洋,也依然被延續和發揚。在這片多元文化交織的土地上,金門人的年夜飯保留了家鄉的傳統美味,同時也融入了南洋特有的食材與烹調方式,形成一桌獨具特色的雙重滋味盛宴。
在金門,年夜飯的餐桌上少不了的經典菜色,如象徵團圓的炸枋魁、寓意富貴的米篩目,以及代表步步高升的芋頭糕,這些菜餚在南洋的金僑家庭中依然保留著重要地位。然而,為了適應當地的氣候與飲食習慣,這些傳統美食往往搭配著南洋風味的佳餚。例如,金門的炸枋魁會與馬來椰漿飯一同上桌,椰漿的濃郁香氣與炸物的酥脆交相輝映;印尼沙嗲的香料風味,為年夜飯增添了異國的辛香氣息;而新加坡的肉骨茶,濃郁的藥材湯底則帶來一種溫暖人心的感覺。這樣的餐桌融合,不僅滿足了家人多樣化的味蕾,也在無形中將金門與南洋的文化緊密聯繫在一起。
除了菜餚上的多元化,金僑家庭的年夜飯還有一樣重要的元素,那就是「酒」。金門的年夜飯餐桌上,少不了一瓶象徵家鄉風味的金門高粱酒。高粱酒不僅是佳釀,更是思鄉的寄託,每一口都帶有濃濃的家鄉味道,讓人在異鄉也能感受到故土的溫暖。而在南洋,熱帶的水果資源豐富,金僑們常用當地的芒果、鳳梨或椰子調製甜酒,為年夜飯增添一絲清新甜蜜的風情。這杯甜酒,不僅象徵著金門文化在南洋的延續與適應,也體現了「金門根,南洋花」的文化交融精神,寄託著新的一年甜蜜美好的祝願。
在南洋的年夜飯,家人們圍坐一桌,一邊分享家鄉與南洋的雙重滋味,一邊談笑風生,回憶家鄉的故事,展望新年的美好。在這樣的團圓時光中,傳統與現代、家鄉與異鄉無聲地交融著,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過年文化。金僑的年夜飯,不僅是一頓豐盛的晚餐,更是一場情感的盛宴,是對家鄉的懷念與對家庭團聚的珍視。
這樣的雙重滋味,正是金僑文化的縮影:深植金門的根基,吸收南洋的多元,並在這片熱帶土地上茁壯成長。年夜飯的餐桌上,不僅裝滿了美味佳餚,也承載了金僑們對團圓、文化和未來的深深期盼。
年餅習俗:金門風味融入南洋糕點
年味濃不濃,糕點說了算。在金門,每逢過年,炸粿仔、甜粿等象徵吉祥的糕點總會出現在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這些傳統美食寄託著對新年的美好期盼。當金門子弟漂洋過海來到南洋,這些糕點習俗也隨著他們的腳步來到了馬來西亞、印尼和新加坡。於是,在濃濃的思鄉情懷中,這些金門風味的年餅逐漸與南洋當地的特色融合,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南洋版金門年味」。
以炸粿仔為例,在金門這是一道象徵「炸開好運」的傳統美食,到了南洋則有了新的變化。一些家庭會在粿仔中加入當地常見的椰絲或班蘭葉,為糕點增添一抹獨特的熱帶香氣。甜粿則以金門傳統的糯米甜味為基底,在南洋融入了鳳梨、芒果等熱帶水果的風味,不僅更加香甜,還象徵著「旺來」的吉祥寓意。這樣的融合,讓原本屬於金門的年味,在南洋的土地上煥發了新的生機。
除了品嚐年餅的美味,製作年餅的過程更是南洋金僑過年習俗的一部分。每到過年前夕,家庭成員聚在一起,忙著揉麵團、壓餅模、烘烤糕點,場面熱鬧非凡。大人負責掌控火候,小孩則喜歡參與簡單的製作環節,例如用模具壓出各種形狀的餅乾或幫忙撒上糖粉。這些甜蜜的互動不僅為年餅增添了家庭的溫度,也讓這份傳統在孩子們心中深深扎根。
此外,南洋金僑特別珍視手工製作的年餅,因為它不僅僅是美食,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和心意的傳遞。許多家庭會選擇將自己製作的年餅分送給親友,作為新春的祝福,這樣的習俗讓彼此之間的感情更加深厚,也體現了金門人質樸、重情重義的精神。
今天的南洋年味,是金門傳統年餅與當地文化的完美結合。那些融入椰子、班蘭葉、熱帶水果的糕點,既保留了金門的根,又展現了南洋的多彩風情。無論是手工製作的過程,還是親朋好友分享的瞬間,這些糕點不僅喚起了對家鄉的思念,也成為了連結兩地文化的甜蜜象徵。在南洋金僑的生活中,年餅不僅僅是一道節慶美食,更是一段關於家的記憶與情感的傳承。
拜年與紅包文化:金門精神的延續
拜年是農曆新年中最具儀式感的傳統習俗之一,而在南洋的金僑社區,這項傳統不僅被完整保留,還注入了濃厚的金門情懷。無論是身在馬來西亞、印尼,還是新加坡,每逢春節,金僑們總會全家總動員,走親訪友,帶著滿滿的祝福登門拜年。這樣的儀式,既是對親友情誼的重視,也是對家鄉文化的一種延續與致敬。
拜年儀式中的金門風情
拜年時,金僑家庭常會準備一些帶有金門特色的禮品,作為登門問候的伴手禮。金門高粱酒幾乎是每個金僑家庭的首選,不僅因為它是家鄉的代表,更因為它象徵著對親友的深厚情誼與祝福。此外,手工餅乾、芋頭糕、炸粿仔等傳統金門糕點,也成為拜年的熱門禮物。每一件伴手禮,都承載著濃濃的家鄉味道與滿滿的誠意,讓收禮的親友在享用美食的同時,也感受到金門的風土人情。
拜年時,金僑們總會使用熟悉的金門話(閩南語),親切地向長輩問候「新年好」、「恭喜發財」,這些話語充滿了對來年幸福的美好祝願。金門話的傳承,讓新一代的金僑子弟在語言中找到了與家鄉的連結,也讓這份文化記憶深深紮根於異鄉。
紅包文化的吉祥祝福
紅包是拜年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在南洋金僑社區,紅包文化同樣被視為傳遞祝福與文化的重要方式。金僑們對紅包的重視,不僅在於其中的金錢,更在於那一份象徵吉祥與好運的意涵。
在南洋,每逢新春,長輩們總會早早準備好紅包,分發給前來拜年的晚輩和孩子們。金僑們會用金門話對長輩說出祝福的吉祥話,例如「身體健康」、「平安喜樂」,隨後獲得紅包。紅包裡裝的不僅是一份實質的禮物,更是一份情感的寄託,象徵著來年的平安、順遂與幸福。對孩子們而言,紅包還有著激勵與鼓勵的作用,讓他們在節慶中感受到家族的愛與關懷。
紅包文化在南洋也因地制宜地融入了一些當地元素。例如,有些金僑家庭會在紅包中加入寓意吉祥的小物件,如當地特色的手工飾品、糖果,甚至是印有家鄉景點的精美小卡片,讓紅包不僅富有金門的傳統氣息,也增添了南洋的文化色彩。
拜年與紅包:情感的紐帶與文化的傳承
拜年與紅包文化不僅是金僑們在南洋過年的儀式,更是聯繫家族情感與傳承家鄉文化的重要紐帶。每一次拜年的問候,每一份紅包的贈送,都是一次家族間情感的交流與延續。這樣的文化儀式,讓南洋的金僑子弟在異鄉依然能感受到家鄉的溫暖,並將這份文化深深植入心中。
年味是根的記憶
作為金門子弟,我們常說「人雖在南洋,心卻在金門」。南洋金僑的過年習俗,是家鄉文化與異地生活的一次完美結合,讓金門的精神在南洋這片土地上延續生長。
年味是團圓,是傳承,也是對根的記憶。不論身在何方,金門人的心永遠與家鄉相連。希望每一位南洋金僑,都能在新年中品味那份屬於自己的獨特年味,並將這份文化傳承給下一代。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