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撈得風生水起──星馬華人新年的「食」尚儀式

發布日期:
作者:
點閱率:2,079
「撈生」也很常拿來做為吉祥開幕(或開工)的儀式,突圍2023年馬來西亞霹州某海洋酒店的60米大撈生。
(圖源:新聞歷史照片)

「撈生」也很常拿來做為吉祥開幕(或開工)的儀式,突圍2023年馬來西亞霹州某海洋酒店的60米大撈生。 (圖源:新聞歷史照片)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當農曆新年來臨,華人餐桌上總少不了各式寓意吉祥的年菜。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有一道獨特的節慶料理--撈生(又稱撈起、撈魚生或七彩撈生),不僅是一道美味佳餚,更是一場視覺與味覺交織的年節儀式。
這道色彩繽紛的料理,融合了傳統與創新,象徵「撈起撈起,撈得風生水起」,寓意來年事業蒸蒸日上,財運滾滾而來。對於外國人而言,這道菜的食用方式更是一大奇觀--眾人圍桌而坐,筷子齊舉,拋擲食材至半空,伴隨著一聲聲響亮的祝福語,場面熱鬧非凡,氣氛比年夜飯還要更上一層樓。
這究竟是一道什麼樣的料理?它又是如何成為星馬華人不可或缺的新年習俗呢?
撈生的色彩與寓意
「撈生」的精髓,不僅在於其獨特的食用方式,更在於它的食材選擇與象徵意義。這道料理主要由生魚片與七彩繽紛的食材組成,每一種食材都帶有吉祥的寓意,如同新年祈福儀式的一部分。
撈生常見的食材及其象徵意涵
生魚片(一般選用鮭魚):代表「年年有餘」,而「生魚」則象徵「生氣勃勃,風生水起」
紅蘿蔔絲、紅薑絲:代表「鴻運當頭」,希望新年能夠一帆風順
青瓜絲、青木瓜絲或青椒絲:象徵「青春常駐」,寓意健康與活力
炸雲吞皮或薄脆:象徵「遍地黃金」,祝願財源滾滾
碎花生、碎堅果:代表「金銀滿屋」,希望新年富貴吉祥
五香粉、桂末粉:代表「五福臨門」,祈求幸福、長壽與健康
胡椒粉:象徵「招財進寶」,讓財富臨門
酸梅醬、酸桔汁:象徵「甜甜蜜蜜」,祝願家庭和樂美滿
香油:代表「順順利利,財源廣進」,希望新的一年無論工作或生活皆事事順心
芝麻:象徵「生意興隆」,特別受到經商人士喜愛
這些食材經過精心搭配,不僅色彩鮮艷,亦充分展現了華人傳統文化中對新年美好寓意的講究。
撈生的儀式感--拋得越高,運氣越旺
與一般年菜不同,撈生的樂趣在於它的食用過程。當餐桌上的撈生準備就緒,大家會依序加入食材,每加入一種,便要高聲喊出吉祥話,例如:
加入生魚片時:「年年有餘!」
撒上花生與堅果時:「金銀滿屋!」
倒入酸梅醬時:「甜甜蜜蜜!」
淋上香油時:「順順利利,財源滾滾!」
當所有食材準備完成,重頭戲便正式開始--撈起。所有人手持筷子,一起將食材拌勻,並大力往上拋,拋得越高,象徵新年的運氣越旺。這場「食物大亂鬥」常讓餐桌變得五顏六色,但這也是撈生的趣味之一。
撈生的拋擲方式不僅象徵好運,也代表著團圓與歡樂,家人朋友一同參與,在笑聲與祝福聲中迎接新的一年。
撈生的起源之爭--新加坡vs馬來西亞
儘管撈生已經成為星馬華人新年的標誌性年菜,但其起源至今仍是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兩國的爭論話題。
新加坡的說法
根據新加坡的說法,現代版的撈生起源於1960年代,由四位知名中餐廚師--辛良(Sin Leong)、許國威(Hooi Kok Wai)、譚瑞棋(Tham Yui Kai)和劉玉珮(Lau Yoke Pui)所創。他們被稱為「四大天王」,對新加坡的粵菜發展影響深遠。據說他們從中國廣東的生魚片料理獲得靈感,並創新加入七彩蔬菜及甜酸醬料,發展成為今日的撈起文化。
馬來西亞的說法
然而,馬來西亞則認為撈生起源於1940年代的芙蓉市(Seremban),當地一家名為「樂晶記」(Loke Ching Kee)的中餐廳據說發明了這道菜。當時,馬來西亞的廣東移民受到傳統潮州魚生的啟發,開始在宴會中端上這道色彩繽紛的魚生料理,並加入拋擲的儀式,逐漸成為過年時的習俗。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飲食文化向來競爭激烈,無論是海南雞飯、肉骨茶,還是撈生,兩國都堅稱自己才是發源地。即便如此,這場關於撈生起源的爭論,至今仍沒有定論,反而讓這道菜在星馬地區更加聲名遠播,甚至傳至香港、台灣與海外華人社區,成為世界華人春節餐桌上的一道特色料理。
撈起幸福,迎接新年
隨著農曆新年的鐘聲響起,撈生不僅是一道美味的年菜,更是華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年節儀式。從色彩繽紛的食材,到拋擲筷子的熱鬧場面,撈生承載著華人對未來一年的期望與祝福。
無論撈生究竟起源於新加坡或馬來西亞,它已經超越了地理界限,成為全球華人共同的年節記憶。在這個新春佳節,不妨邀請家人朋友一同圍坐餐桌,拿起筷子,撈得風生水起,共同迎接新年的美好祝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