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印尼廖內省峇眼亞比 華人文化的百年傳承與融合

發布日期:
作者:
點閱率:2,449
在印尼廖省的金門精神。

在印尼廖省的金門精神。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位於印尼蘇門答臘島東海岸的峇眼亞比(Bagansiapiapi),是廖內省洛江希列縣的縣城,這座城市不僅是印尼重要的漁業中心,更是華人文化在海外的重要據點之一。峇眼亞比的華人歷史可追溯至近兩百年前,這裡的建築、信仰、語言和教育體系,都深深烙印著中華文化的印記。儘管時光流逝,峇眼亞比的華人社群依然堅守傳統,成為印尼多元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峇眼亞比的歷史與華人遷徙
  峇眼亞比的開埠歷史始於1878年,當時18名來自泰國普吉島的洪姓福建人來到這片土地,開啟了華人在此地的發展歷程。這些早期移民以捕魚為生,逐漸吸引更多華人前來定居,尤其是來自福建同安、金門、南安、晉江、潮州和客家的移民。隨著時間推移,峇眼亞比成為華人在印尼的重要聚居地之一。
  根據2013年的統計數據,峇眼亞比面積約475.26平方公里,人口約73,360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50人。這裡的居民以馬來族、華族和爪哇族為主,同時也有巴塔克人、米南加保人等少數民族。儘管族群多元,峇眼亞比的社會氛圍卻充滿包容與和諧。當地華人許國明表示:「這裡的各族群互相尊重,每逢節日都會彼此幫忙,共同慶祝。」
  華人文化的傳承:語言、信仰與教育
  走在峇眼亞比的街道上,隨處可見中華風格的建築,這些建築見證了華人在此地的扎根與發展。當地華人不僅保留了傳統的建築風格,更將福建話(閩南語)完整地傳承下來。峇眼亞比的福建話屬於泉州音,與中南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福建話相似。這種語言的保留,得益於華人社群的緊密聚集,使得方言得以代代相傳。
  在信仰方面,峇眼亞比的華人以信奉儒教為主,家家戶戶都設有神明廳,用於祭祀祖先和神明。當地還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廟宇--永福宮(又稱大伯公廟),這座廟宇建於1926年至1928年間,是峇眼亞比華人的信仰中心。每年的農曆5月16日,當地華人都會在此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紀念城市的誕生。永福宮不僅是宗教場所,更是華人文化的象徵,見證了歷代華人先輩的辛勤耕耘與無私奉獻。
  峇眼亞比的華人文化還體現在教育領域。當地有一所歷史悠久的中華公學,這所學校創立於1938年,最初名為中華公學,後因政治因素於1957年改名為華西寧學校。儘管名稱改變,學校始終堅持華文教育的理念,培養了無數優秀的學生。華西寧學校的校長努爾‧蘇齊安多表示:「華文是我們學校的重要課程,學生們不僅學習語言,更透過華文了解中華文化。」這所學校的存在,成為峇眼亞比華人文化傳承的重要支柱。
  傳統與現代的交融:藝術與生活
  峇眼亞比的華人文化不僅體現在語言、信仰和教育上,更融入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傳統咖啡店遍布城市,成為老少咸宜的聚會場所。這些咖啡店不僅是社交空間,更是華人文化的載體,讓人們在閒聊中感受到濃厚的鄉土情懷。
  此外,峇眼亞比還有一位年輕的藝術家許瑋怡,他以繪畫神明和中國神話人物聞名。儘管從未接受過正規的藝術訓練,許瑋怡卻憑藉天賦和熱情,創作出許多精美的畫作。他的作品不僅展現了華人傳統文化的魅力,更成為當地文化傳承的一部分。許瑋怡表示:「繪畫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希望透過我的作品,讓更多人了解華人的文化與信仰。」
  峇眼亞比的未來:文化傳承與發展
  作為一座充滿歷史與文化的城市,峇眼亞比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依然堅守著華人傳統。這裡的華人社群透過語言、信仰、教育和藝術,將中華文化代代相傳。儘管面臨全球化與現代化的挑戰,峇眼亞比的華人依然以各自的姿態,邁著共同的腳步,實踐著文化傳承的使命。
  峇眼亞比的故事,不僅是華人在海外奮鬥的縮影,更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典範。
  這座城市的存在,提醒著我們:無論身在何處,文化的根與魂永遠相連。正如永福宮見證了華人先輩的辛勤耕耘,峇眼亞比的未來也將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繼續書寫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