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特別報導》在壓力與希望之間:日本首相石破茂的關稅外交布局

日本首相石破茂(圖:日本政府官網)
﹝日本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在2025年春天這場瞬息萬變的全球經貿風暴中,日本首相石破茂的聲音顯得沉穩而克制。他選擇的,不是對抗,而是說理;不是報復,而是尋求交集。
面對美國總統川普針對日本進口產品高達25%的關稅措施,日本政府一如既往保持節制姿態,但這一次,不得不加快外交與經濟雙線應對的步伐。石破茂於4月7日國會發言中明確表示,日本將持續敦促美國下調關稅,並強調政府將啟動包括企業資金援助與就業保護等國內對策,以緩和衝擊。他坦言,與川普的談判「不會立刻見效」,但日本絕不會坐以待斃。
關稅陰影下的日本經濟壓力
此次關稅措施對日本經濟可謂打擊甚鉅。汽車產業長期是日本對外出口的重要支柱,光是對汽車的25%關稅,就足以撼動一整條供應鏈。加上其他商品的24%關稅,經濟學者估算,整體GDP成長率可能因此下滑多達0.8%。這不僅讓出口導向的企業面臨嚴峻挑戰,也讓日經指數在消息公布後的週一早盤暴跌近9%,金融市場一片震盪。
石破迅速召集經濟內閣會議,並指示財務大臣加藤勝信密切關注市場動態。這些動作背後,反映出日本政府不僅擔心經濟基本面遭重創,更憂心投資者信心動搖,進而造成連鎖反應。
石破茂的應對之道,不僅展現在國內穩定上,更在國際外交上展開深遠佈局。他表態願意盡快訪問美國,與川普面對面協商,但更關鍵的是,在會面前必須備妥「一攬子」的應對提案,而非零星回應。他明白,要與川普談得下去,必須提出能讓對方「有感」的內容。
這樣的準備態度,也呼應了美國前國安顧問歐布萊恩的分析。他接受《共同社》專訪時指出,日本將可能是川普談判的首選盟友。他的理由很簡單卻不容忽視:在中國崛起與台海緊張升高的當下,美國更需要穩固與東京的同盟關係。他甚至直言,「我們不能與日本打貿易戰,那將對雙方都是毀滅性的。」
歐布萊恩的看法透露出美方對日本角色的高度重視。當華府日益認識到印太地區的重要性,與日本維持良好合作關係,不僅是經貿選項,更牽動國防、科技與人文交流等多層次戰略聯結。這也是為何他預期美日會有很高機率達成關稅讓步,甚至形容自己對此「非常樂觀」。
日本的選擇:不報復,而是對話與制度化溝通
石破茂表明,日本不打算採取「以牙還牙」的報復性關稅。他認為,即使面對巨大壓力,也應從對全世界有益的角度出發,向美方說明雙方合作的必要性與互惠價值。
這種態度固然容易被批評為過於保守,但在當前國際秩序動盪不安、貿易規則遭到破壞的情勢下,日本所展現的穩定性與制度性,反而凸顯其作為成熟民主國家的責任感。
值得注意的是,美日之間早有一份川普任內簽署的貿易協議,涵蓋農產品、數位科技等多領域,奠定了雙邊對話的框架。這也是石破有信心提出「一攬子方案」的基礎。這些機制可望成為汽車、鋼鐵等新一波關稅問題的談判平台。
川普的「解放日」與全球貿易戰的擴散風險
川普選在4月初的「解放日」宣布對幾乎所有進口產品徵收10%至50%不等的關稅,震驚全球。這不僅是對中國或歐盟的示警,也是對長期盟友如日本、韓國甚至加拿大的直接施壓。
在川普「讓美國再次富裕」的口號下,關稅再次成為政治工具。然而這種做法卻可能削弱美國長期累積的國際信任資本,並誘發報復性循環,形成一場你來我往、難以停火的全球貿易戰。歐布萊恩就警告,一旦這樣的關稅摩擦蔓延至安全與民間交流領域,真正的贏家恐怕只有中國。
風暴之中,穩健與智慧的外交才是真解方
石破茂此番表態,不僅展現了日本作為民主盟邦的國際責任,也反映出其外交策略的深度與彈性。面對川普式的強勢手法,他選擇以穩健、理性、制度化的方式迎戰,並企圖透過現實利益交集達成協議。
而這場風暴之下的日本,也許正為其他國家提供了一種「不對抗、不退讓」的新典範:既不輕易妥協,也不冒然反擊,而是以策略、耐性與全球視野,打開另一條通往和平與合作的道路。
未來幾週,日本與美國是否能如預期展開實質談判,關稅是否會鬆動,全球貿易秩序是否能止跌回穩,無疑將成為2025年國際政治與經濟的關鍵觀察點。而在這場以關稅為槓桿的角力中,石破茂的每一步,正被世界放大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