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國際新加坡》新加坡60年:從「被迫」獨立到多民族共生──金門人在獅城建國故事中的身影

發布日期:
作者:
點閱率:528
字型大小:
新加坡金門會館,其建築特色很有金門風味,大家看一下,是不是跟金門島上某些建築很像。(圖源:新加坡金門會館網站)

新加坡金門會館,其建築特色很有金門風味,大家看一下,是不是跟金門島上某些建築很像。(圖源:新加坡金門會館網站)

新加坡 國慶日快樂。
(圖源:新加坡金門會館網站)

新加坡 國慶日快樂。 (圖源:新加坡金門會館網站)

﹝整理撰稿:邱翌瑄﹞
被迫獨立的起點
1965年,新加坡被馬來西亞國會全票通過驅逐出聯邦,從「一州之長」到「一國總理」,李光耀的轉變僅在一夜之間完成。電視鏡頭前,他含淚講述「大馬來西亞情結」,卻也在同一場記者會上堅定宣告||新加坡將不分語言、文化、宗教,團結一致,成為多民族國家,並立下「Singapore will survive」的豪言。
  這份決心,源於當時的現實困境:新加坡面積僅香港一半,資源匱乏、內需有限,失去馬來西亞腹地後,經濟前景黯淡,加上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等多族群並存,缺乏天然的國民身分基礎,社會隨時可能因種族矛盾分裂。
  危機化為動力的奇蹟
  面對困局,新加坡政府將劣勢轉化為優勢。地處全球海上貿易要衝,成為新加坡唯一的「天然資源」。他們不再依賴鄰近市場,而是全力發展轉口貿易與海洋工業,如造船、煉油、港口物流等,並在教育制度中強化英語與實用技能,為國際市場培養勞動力。
  這種現實導向的政策,逐漸塑造了新加坡人的共同身分:一種超越種族、以「生存與發展」為核心的國民認同感。憂患意識成為全體國民的共同語言,凝聚了建國初期的向心力,也推動了經濟快速起飛。到今日,新加坡人均GDP不僅超越馬來西亞,更遠高於東南亞其他國家,並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中名列世界前茅。
  金門人在獅城建國路上的角色
在這段從零到有的歷史中,新加坡的華人社群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金門人更是重要一支。新加坡金門會館自1870年成立,至今已有155年歷史,早在新加坡建國前,就已成為鄉親凝聚與互助的核心平台。許多金門人參與貿易、港口、建築及教育事業,他們熟悉南洋航運脈絡,也深諳多語溝通技巧,為新加坡的國際港口定位奠定基礎。
  更重要的是,金門社群秉持「抱團取暖、共渡風雨」的精神,在新加坡多民族社會中扮演了橋樑角色。他們既與其他閩南、潮州、客家華人共建社區,也與馬來、印度族群在商業與民生領域合作。這種跨族群的生活智慧,與新加坡政府推動的「多元種族團結」理念不謀而合,並在建國初期提供了民間層面的支持力量。
  六十年過去,新加坡早已躍升為全球矚目的國際都市,港口依舊繁忙、市集依舊熱鬧。而在這片多元共生的土地上,金門人的足跡與貢獻,仍靜靜流淌於碼頭的浪聲與街巷的喧囂之間。
  下次您造訪新加坡,不妨走進新加坡金門會館,聽聽先輩們在獅城奮鬥的故事,也看看這段跨越百年的金門情誼。
  會館網站:
https://www.kimmui.com/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