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專欄》印尼新首都計畫的挑戰:政治遺產與現實落差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印尼在前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任內,啟動了國際矚目的「遷都大計」。新首都「努山塔拉」(Nusantara)位於婆羅洲叢林深處,被寄予厚望,企圖解決雅加達因地層下陷、人口壓力與交通擁擠所面臨的困境。這項計畫不僅是基礎建設的挑戰,更被視為佐科威重要的政治遺產。
然而,隨著新任總統普拉伯沃(Prabowo Subianto)上任,這個計畫的前景變得不再明朗。根據法新社報導,普拉伯沃在首次國情咨文中,僅以簡短的篇幅提及努山塔拉,反而將政策重點轉向社會福利,包括為學童與孕婦提供免費餐食等。這種優先順序的調整,顯示新政府對於遷都計畫的熱情明顯減弱。
預算銳減的壓力
最顯著的變化出現在財政分配上。官方數據顯示,遷都計畫的經費將從2024年的43.4兆印尼盾(約新台幣815億元),在2026年大幅削減至6.3兆印尼盾(約新台幣118億元),降幅高達85%。這個數字遠遠低於規劃單位所要求的21兆印尼盾。
有參與建設的官員坦言,這樣的削減意味著「許多項目將無法完成」,對於新都能否如期發展,他僅抱持「一半一半」的信心。對一項需要長期投入、且牽涉數百萬人口遷徙的計畫而言,資金不足無疑是最大的致命傷。
從繁榮到冷清
在佐科威任內,努山塔拉的建設曾一度吸引大量人潮與投資者,當地商家也因而受惠。然而,隨著新政府態度轉變,現場景況已出現落差。據報導,目前僅有約一千名公務員與數百名工人入住,與計畫中2045年要容納兩百萬居民的藍圖相比,顯得格外渺小。
當地業者反映,如今的生意相比高峰期大跌六成,人潮不再,市場氛圍明顯冷卻。這種從繁榮到冷清的對比,不僅反映了政策變動對基層經濟的直接影響,也揭示了長期規劃若缺乏持續支持,將很難帶動實質的發展。
政治遺產與繼任者的抉擇
公共政策顧問公司分析師迪納托(Dedi Dinarto)分析指出,努山塔拉計畫的最大風險在於「缺乏政治動能」。在新政府不將其視為優先事項的情況下,它有可能淪為「白象工程」||外觀龐大卻缺乏實用價值,最終成為「蚊子館」。
這也揭示出一個更普遍的現象:在總統制國家,重大建設計畫往往被視為領導人的「政治遺產」。一旦領導人卸任,繼任者可能出於不同的政治盤算,而選擇將資源轉向更符合自身政策形象的項目。對於需耗時數十年的遷都計畫而言,這種政治週期的影響尤為明顯。
從印尼看見的啟示
對台灣及金門而言,這場印尼的遷都變局或許提供了一個值得省思的案例。大型公共工程往往牽涉龐大資金與跨世代規劃,若缺乏穩定的政策支持,很容易陷入半途而廢的困境。金門近年推動的基礎建設與文化保存,也同樣需要長期視野與跨屆合作,才能避免淪為短期政治效益下的犧牲品。
努山塔拉的未來仍在變動之中。它究竟能否從婆羅洲叢林中誕生為現代化的新首都,抑或停留在藍圖階段,成為一座昂貴卻荒涼的「蚊子館」,將取決於新政府是否能在政策轉向與財政現實之間,找到一條平衡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