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史宗師訪星 陳芳明以文學促進台星交流

台灣文學史宗師訪星 陳芳明以文學促進台星交流。
2025年9月18日,新加坡的草根書室迎來了一場難得的文學盛會。會場早早就座無虛席,空氣中瀰漫著書香與期待。來自不同背景的學者與讀者齊聚一堂,只為聆聽台灣文學史的重要書寫者||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陳芳明,親自訴說他與台灣文學的深厚情緣。
我與陳教授結識已逾三十年,曾在政治大學共事將近十八年。2017年赴任泰國前,我特別前往中文系向他請益,盼能推動台泰文學交流。及至來到新加坡履新,更殷切期盼他能蒞臨此地,讓星國的朋友親炙台灣文學的深度與厚度。如今他終於成行,在新加坡展開兩場公開演講,促進台星文學交流。
文學史的巨匠與傳承
1947年出生於高雄的陳芳明,長年致力於台灣文學史的研究與建構。他的學術出版豐富,包括《殖民地台灣》、《左翼台灣》、《殖民地摩登》、《後殖民台灣》以及《謝雪紅評傳》等,題材廣博卻始終扣合文學與歷史的交會點。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2011年完成的《台灣新文學史》。這部著作歷時十一年,篇幅近五十萬字,卻異常暢銷,成為台灣文學研究不可或缺的經典之作,也奠定了陳教授「一代文學史宗師」的地位。
《台灣新文學史》從1920年代的新文學運動起筆,直至21世紀初的多元聲音,完整呈現台灣文學與社會歷史的交織。它既重構台灣文學的獨立位置,也回應了過去中國出版物將台灣文學視為「中國文學下游」的偏狹觀點。陳教授以堅定而沉穩的姿態,為台灣文學立下自我坐標。
新加坡的交流與啟迪
此次訪星,我特別在官邸安排了兩場餐敘,邀請新加坡文化界友人與陳教授相聚。席間既有多年未見的老朋友,也有新識的知音,文學自然而然地成為彼此溝通的橋梁。
在公開演講中,他先於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以〈我如何書寫散文〉為題,談及散文如何蘊藏人生記憶與情感的光影。隨後在草根書室,他以〈我為何寫台灣新文學史〉為題,細述當年為何決心親自撰寫這部鉅著。
他回顧上世紀八○年代,中國各地出版社接連出版《台灣文學史》,大多從政治立場出發,將台灣文學定位為「中國文學的支流」。面對這樣的論述,他選擇以建設性的方式回應||不是反駁,而是以親身書寫,讓世界看見屬於台灣的版本。
文學與人生的對照
在草根書室的演講裡,陳教授談及自己年輕時曾批評洛夫的《石室之死亡》晦澀難解。多年後,經歷人生波折,再度重讀此詩,才真正體會到其背後金門砲火的死亡意象,於是寫下「懺悔」,並因而與洛夫成為摯友。他感慨道,許多作品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意義;唯有保持開放,方能與作品達到心靈契合。
在閱讀台灣文學無數作品後,他欣賞余光中的詩與散文兼具豪放與細膩,對他影響極深;楊牧的文字則融合詩性與哲理,開拓他對文學的另一種視野;洛夫的現代詩既衝擊又辯證;羅智成則在散文中展現獨特的靈動風格。而在小說領域,他特別推崇朱西寧、姜貴與司馬中原,認為他們分別在歷史敘事、鄉土關懷與奇異書寫上開創了台灣文學的多樣可能。
文學是社會的回聲
陳教授強調,台灣文學史是台灣社會變遷的縮影。從五○年代反共文學的單一調性,到六○年代因美援而接受現代主義的技巧;從七○年代因退出聯合國而興起的鄉土文學,到八○年代後女性、同志、移民文學的蓬勃發展,每一階段的轉折都映照著社會的脈動。
結語:台星之間的文學橋梁
草根書室老闆林韋地在演講後寫下感言,表示多年後能親耳聽到這位學者談《台灣新文學史》,是一種奇妙的文學體驗。當晚的座談會座無虛席,迴響熱烈,再次印證了文學能夠跨越地域與語言,激盪出共鳴。
陳芳明教授訪新,並不僅是一場學術交流,更是文化外交的具體實踐。台星之間的往來,絕不應僅止於經貿合作,更應在文學與文化的交流中持續深化。文學既是一座橋,也是一盞燈,能照亮彼此的心靈,並為未來的交流奠下基石。
(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博士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