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觀察》緊抓供應鏈轉移潮流 菲盼成台灣先進產業延伸基地

發布日期:
作者:
點閱率:432
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岷倫洛華人街」(Binondo)是全球最古老的華人街,見證了中菲數百年來的貿易與文化往來,也是菲律賓華人社群的重要根據地。

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岷倫洛華人街」(Binondo)是全球最古老的華人街,見證了中菲數百年來的貿易與文化往來,也是菲律賓華人社群的重要根據地。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美中貿易戰持續改寫全球供應鏈的版圖,當越南、馬來西亞等國成為外資轉移的新焦點時,菲律賓也逐漸在區域經濟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菲律賓經濟特區管理署署長潘加(TeresoPanga)表示,菲律賓與台灣地理位置接近、文化相通,具備成為台灣先進製造與資訊科技產業延伸基地的條件。
  近年來,美中之間的貿易對抗推動企業重新調整生產佈局。許多台灣企業為了分散風險,採取「中國+1」策略,將部分生產線轉往東南亞。潘加指出,如今這個模式正升級為「中國+1+1」,也就是除了中國與一個主要生產據點外,再設第二個區域基地。菲律賓憑藉英語能力強、人力素質高、關稅較低等優勢,正吸引台灣與美國企業的關注。
  根據菲律賓官方統計,今年前九個月已有十三件來自台灣的新投資案獲准,總金額達三十三億披索,約新台幣十七億四千萬元,預估可創造超過兩千個就業機會。儘管越南仍是東協中投資熱點,但菲律賓以穩定的社會環境與戰略地位,逐漸成為新的競爭者。
  這股產業移動潮,對於金門來說也具有特殊啟示。長期以來,金門是台灣與大陸之間的門戶,如今面對全球供應鏈重新洗牌,金門的地理位置與文化背景或許能再度轉化為新優勢。許多金門人早年旅居東南亞,在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建立了龐大的僑網,這些跨國連結正好是當前企業南向的重要資源。
  金門與東南亞的互動,早已不僅止於宗親與鄉情。隨著地方創生與文創產業的發展,金門青年開始走向國際,參與區域性文化展演、創業論壇與教育合作。從這個角度來看,金門不僅是歷史的戰地,更有潛力成為「文化與經濟的中繼站」。它靠近中國,又熟悉東南亞的語言與文化,未來若能結合觀光、創意與僑務網絡,或許能在台灣南向政策與區域經濟整合之間,扮演試點與橋樑的角色。
  金門的小島經濟,也可望透過「小規模、跨文化」的合作形式,與東南亞市場對接。例如以地方特色產品、手作工藝或青年研學交流為主題,發展微型國際合作。這種以人為本、以文化為媒介的交流,比起大型產業投資更具靈活性,也更符合島嶼社會的規模與節奏。
  從歷史的視角回望,金門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如今當全球貿易再度朝南方流動,這座島嶼也正在尋找新的定位。菲律賓想成為台灣產業的延伸基地,而金門或許正能成為那條連接南方的前哨。未來,金門不只望向廈門,也能望向馬尼拉;不只是通往大陸的橋,更是通往東南亞的門。
  在供應鏈轉移與區域合作的新時代中,金門再次站在時代的邊界。這一次,它不再只是歷史的見證者,而可能成為一個連結文化、產業與僑界的新節點。
當新加坡創業,到今日金門青年參與跨國文化與創新交流,這座島嶼始終與東南亞保持深厚連結。當菲律賓積極吸引台商投資、尋求供應鏈合作時,金門完全有條件扮演「連結者」的角色||讓這座小島不只是兩岸的門戶,更成為台灣通往南方市場的橋樑。
在未來的經濟版圖中,金門或許不需要成為製造的中心,但能成為交流的中心。它可以憑藉地理位置與僑鄉網絡,建立跨國對話的平台,串聯台灣的產業技術與東南亞的市場能量,讓金門從戰地記憶的島嶼,轉身成為區域合作的新節點。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