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訊
-
《光輝僑界》馬來西亞各界同慶中華民國114年雙十國慶
﹝吉隆坡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為慶祝中華民國114年國慶,馬來西亞各地近期舉辦了一系列盛大活動,凝聚了臺商、僑界與馬來西亞各界友人的力量,共同為臺灣獻上生日祝福,充分彰顯了臺馬之間的深厚情誼與緊密連結。 駐馬代表處國慶酒會:千人齊聚,展現臺灣多元實力 駐馬來西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於10月7日晚間,在吉隆坡盛大舉行國慶酒會。活動由駐馬代表葉非比大使主持,現場冠蓋雲集,吸引了來自馬國政、商、使領館、僑、學、媒及文化界等近千位嘉賓共襄盛舉,場面熱烈非凡。 葉非比大使在致詞時強調,臺灣秉持著自信、堅韌與勇敢的精神,在全球競爭力、醫療照護、資通訊技術及循環經濟等領域均取得世界前列的卓越成就。她指出,臺灣位處亞太地區的關鍵戰略位置,臺海的和平穩定已成為全球安全與繁榮的共識。國際社會對臺灣有意義參與國際事務的支持日益增強,證明臺灣是「世界的臺灣」,在國際舞臺上並不孤單。 在臺馬關係方面,葉大使表示雙邊合作持續深化。2024年,臺灣已躍升為馬來西亞第四大貿易夥伴,馬來西亞則是臺灣第七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總額達到391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展望未來,臺灣將以「數位新南向」為核心,運用其數位實力與軟實力,深化與馬來西亞在各領域的合作平台。此外,雙方在教育、文化及民間的交流也日益密切。 葉大使最後引用臺灣俗諺「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以及一首馬來傳統詩(Pantun),為中華民國與馬來西亞獻上繁榮昌盛的祝福: Putik kemboja mengembang di halaman, (雞蛋花在庭院盛開) Wangi mengharum di tengah laman, (芬芳四溢滿庭香) Mari kita menjalin persahabatan, (讓我們攜手締結友誼) Demi kemakmuran antara Malaysia dan Taiwan. (共創馬來西亞與台灣的繁榮昌盛) 酒會現場不僅有多家臺灣美食及優質品牌企業熱情參與,展示臺灣特色產品,更陳列了精采的臺灣攝影展。吉隆坡臺灣學校的學生們則帶來了國歌領唱、臺灣歌謠及街舞表演,為活動注入了青春活力,氣氛能量爆表。 全馬臺商柔佛晚會:團結和諧,共賀國家生日 在此之前,馬來西亞臺灣商會聯合總會甫於10月4日晚間,在柔佛州新山市的萬麗酒店舉辦「中華民國114年國慶晚會」。活動由籌委會主席拿督彭士豪精心策劃,以「團結和諧」為主題,匯聚了全馬近600位臺商及嘉賓。 晚會邀請了臺灣金曲歌王洪榮宏、雙金歌王沈文程、歌手Lisa林麗綺與「傑克知道」樂團等知名藝人登臺演出,並由董至成擔任主持,現場星光熠熠,歡聲笑語不斷。駐馬代表葉非比大使亦偕同公使卜正珉、僑務組組長廖建勛、經濟組組長章遠智等多位官員蒞臨,感謝臺商長期以來對國家及駐處的支持,並肯定其在推動臺馬經貿與文化交流上的貢獻。 從吉隆坡到柔佛,一系列的國慶活動不僅凝聚了在馬臺灣人的向心力,也讓馬來西亞社會各界深刻感受到臺灣的民主活力與文化軟實力,為臺馬雙邊的友好關係再添佳話。
-
《僑界藝文》馬來西亞黃氏登進家族會青年團主辦 21團聯手呈現音樂盛宴
﹝巴生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一年一度的巴生歌樂節 於10月12日於仙境古城太和殿隆重舉行。今年是第48屆,主辦單位由馬來西亞黃氏登進家族會青年團輪值承辦,聯合巴生21個宗鄉會館青年團及3家本地音樂團體協辦,力求打造一場規模宏大、內容豐富的音樂盛典。 本屆歌樂節首次由過去晚間時段轉移為中午開始,於中午12時正式開幕,演出持續至下午。主辦方表示,此舉一方面讓更多市民白天就能參與,另一方面也延長節目時間,讓觀眾沉浸在音樂氛圍中。 入場免費開放,活動主題為「登峰造極歌樂揚,進殿共享皇城韻」。 節目亮點與獎項設置 歌樂節節目內容多樣,涵蓋大合唱、民族器樂、中西樂器融合、無伴奏合唱(Acappella)、口琴演奏等。大會也頒發各類獎項,如服務獎、精神獎與音樂貢獻獎,以表揚多年來在音樂及社團服務上的付出與成就。 大會顧問指出,自1974年首屆歌樂節創辦以來,至今已有51年歷史。儘管期間曾因疫情與行動管制暫停舉辦,但基本精神與連貫性得以延續。 今年輪值承辦的黃氏登進家族會青年團,也是第二次承擔此重任。 合作網絡與社會意義 本屆歌樂節的承辦機制延續傳統:由不同社團輪值主辦、連辦與協辦。這樣的運作方式不僅能分散負擔,也強化各社團之間的聯動與資源共享。協辦青年團的參與,使得活動在組織、節目與動員層面具備更強的群眾基礎與執行力。 此外,主辦方感謝仙境集團提供太和殿作為場地支持,讓這一場地景兼具文化與莊嚴意味。 主辦單位期望,通過這一年度盛事,能吸引更多音樂愛好者、青年才俊與社團投入合作,不斷提升節目水準、擴大觀眾影響力。歌樂節不僅是音樂表演的平台,更是青年人與社團交流、文化傳承與城市認同的象徵。
-
《僑鄉脈動》魁星引路兩僑鄉 金門永春敘鄉情
﹝整理撰稿:邱翌瑄﹞ 對於「僑鄉」而言,中秋的月光,不僅僅映照著故鄉的土地,更灑滿了通往世界各地的離鄉之路。金門是僑鄉,福建永春也是著名的僑鄉。無數的先民從這兩片土地出發,帶著對家鄉的眷戀與對未來的期盼,「落番」打拚。正是這份共同的集體記憶,讓金門與永春的相遇,多了一份不言而喻的默契與親近。 今年中秋佳節,金門與台灣兩地的魁星文化研究青年一行人,應邀前往福建永春,參加「共話兩岸魁星情‧同賞中秋團圓月」文化交流會。這不僅是一場信仰的溯源,更是一次深刻的僑鄉對話,在共同的文化基因與相似的離鄉情懷中,兩地鄉親的心緊緊貼在了一起。 從魁星樓到白鶴拳,僑鄉文化的共同印記 交流會上,台灣媒體人同時也是新金門人的黃愷嘉提及,金門魁星樓的倡建者林斐章,其先祖便是在清康熙年間由永春遷居金門。這段歷史,生動地描繪了一幅早期閩南人內部遷徙,並最終向海外拓展的歷史畫卷。無論是從永春到金門,還是從金門到南洋,魁星爺的信仰,始終是行囊中│重要的精神慰藉,是祈求子孫讀書識字、出人頭地的共同期盼。 這份僑鄉間的特殊情誼,在永春金門同胞聯誼會會長林燕麗身上得到了最溫暖的體現。林會長在致詞時,鄉音濃郁,她動情地表示,自己的祖籍正是金門烈嶼,這讓她見到來自「家鄉」的親人時,內心無比激動。 她將一面象徵聯誼會的會旗,鄭重地交到同為金門烈嶼的鄉親:洪煇盛手中,這面旗幟不僅代表著永春鄉親的歡迎,更是一位烈嶼女兒對故土的深情遙望。 「永春和金門一樣,都是僑鄉,我們的祖輩都走過『過番』的艱辛路,」林會長緊握著鄉親的手,熱切地相約:「歡迎你們常來!也期待不久的將來,我們能相約在金門,在家鄉的土地上再次相聚!」這番話,瞬間拉近了所有人的距離,因為「僑鄉」二字,承載了太多共同的辛酸、奮鬥與榮耀。 他鄉亦故鄉,活態傳承觸動僑鄉心 此次行程,讓金門鄉親深刻感受到,永春作為著名僑鄉,如何將傳統文化在故里發揚光大。在非遺技藝學習中,金湖國小學子簡琞天、簡梵地與其弟弟簡琣修,親手體驗了永春紙織畫的奧妙。這項古老的技藝,曾是永春人引以為傲的物產,或許也曾跟隨先民的腳步遠渡重洋。當孩子們的指尖觸碰到那些由紙編織而成的朦朧畫境時,他們觸碰到的,是僑鄉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行走在永春五里古街,那份感受更為強烈。這裡的紅磚古厝、商號牌匾,與金門的模範街、後浦老街何其相似。空氣中瀰漫的永春老醋酸香,與金門貢糖的甜香,都是遊子心中最深刻的家鄉味道。在翁公祠武術館,當永春白鶴拳傳人潘瓊琪館長親授拳法時,更讓人聯想到,這套名揚海內外的拳術,正是由永春先民帶到世界各地,成為海外僑胞強身健體、凝聚鄉情的紐帶。 台灣著名的風味料理師鄭維慶感慨地說:「這次來到永春,感覺特別親切。因為我們都是僑鄉,很多文化和情感是相通的。看到永春把紙織畫、白鶴拳這些傳統技藝傳承得這麼好,讓我們深受啟發。這提醒我們,守護好僑鄉的文化根脈,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這場中秋的相聚,是一次文化的溯源,更是一次情感的共鳴。它證明了,無論身在何方,只要有著共同的文化記憶與僑鄉背景,彼此的心就永遠不會疏遠。魁星引路,不僅是文運之路,更是回家的路。期待未來金門與永春這兩個僑鄉,能有更多這樣心貼心的交流,共同書寫新時代的僑鄉新篇章。
-
【僑鄉僑情】柔佛州金同廈會館中秋聯歡晚會 金月同賞慶中秋 廈暖情牽眾鄉誼
﹝柔佛峇株巴轄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為弘揚傳統節慶文化,凝聚旅外金門鄉親情誼,柔佛州金同厝會館於10月3日晚間假龜咯龍皇冷氣海鮮樓舉辦「2025年金月同賞慶中秋、廈暖情牽眾鄉誼」中秋聯歡晚會,由婦女組主辦、青年團協辦。活動現場熱鬧非凡,百餘位會員與親友共聚一堂,在笑語與燈火中度過一個溫馨團圓夜。 晚會由會長陳迎欽主持開幕儀式,他致詞時表示,中秋節象徵團圓與思念,柔佛州金同厝會館一直是海外金門人共同的精神家園,無論身在何處,只要抬頭望月,心中都有一份與家鄉相連的光。「我們雖然離開金門,但金門始終在心裡,這份鄉情與文化傳承,讓我們一代又一代不忘本。」 活動內容豐富多元,包括提燈籠、猜燈謎、燈籠組裝比賽、徒手剝柚子趣味挑戰、Karaoke歡唱與自助晚宴等。婦女組與青年團成員精心佈置會場,以紅桌巾、橙燈籠與花卉佈景營造節慶氛圍。席間笑聲不斷,長輩們圍桌共餐暢談家常,孩子們手提燈籠穿梭其間,展現濃厚的親子互動與節日喜悅。 最受歡迎的節目莫過於提燈遊行。當夜幕降臨,鄉親們提著橙紅燈籠走出餐廳,沿街行進,整條街道頓時成為流動的光之河。長輩們在旁欣慰微笑,孩子們則興奮地搖動燈籠、哼唱童謠,洋溢著純真的幸福。 會館也特別安排中秋禮盒贈予協辦單位與辛勞的志工,以表感謝之意。陳迎欽會長在致贈時強調,婦女組與青年團的努力,讓活動更加圓滿,也象徵新世代正接棒傳承金門人團結互助的精神。 席間,許多鄉親回憶往昔中秋的故事,其中馬來西亞的會員笑說:「小時候提著紙燈籠,現在換孩子提塑膠燈籠,但團圓的心情永遠不變。」他認為,每一次的相聚,都是延續文化與情感的契機。 活動結束後,大家於廣場合影留念,紅衣與燈火交織成一幅動人的畫面。 此次中秋聯歡,不僅讓柔佛州的金門鄉親共度佳節,也讓新一代體驗了傳統節慶的溫度與凝聚力。那一輪明月,象徵的不只是圓滿,更是跨越海洋的思念。 正如會長所言:「月亮照亮的不只是夜空,也照亮我們心中的家鄉。」 柔佛的月光下,「金同廈」三個字,再次凝聚了金門人的心,也讓鄉情在異鄉綻放最溫柔的光。
-
【僑鄉僑情】新加坡金門會館.中秋聯歡 月下團圓‧尋根逐夢──青年世代讓傳承更有溫度
﹝新加坡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2025年10月4日傍晚,新加坡金門會館舉辦一年一度的中秋聯歡晚會,今年以「月下團圓‧尋根逐夢」為主題。從下午五點半到夜晚九點半,會館內燈火明亮、笑語不斷,會館鄉親攜家帶眷參加,共度溫馨的節慶時光。 這場活動由青年團主導籌劃,展現新加坡金門社群中年輕世代的創意與行動力。青年團成員在籌備過程中,嘗試將文化傳承與現代互動結合,讓傳統節慶在多元形式中煥發新意。 其中兩項主要活動||「夢想板製作」與「講故事與互動」||成為現場焦點。 「夢想板製作」邀請大小朋友一起動手創作。志工們準備了豐富的素材與卡片,引導參與者寫下對未來的夢想與對家鄉的思念。這項活動與「夢想板計畫」發起人夥為合作,旨在鼓勵年輕一代用圖像與文字表達對家鄉文化的理解與期待。完成的夢想板貼滿牆面,色彩繽紛,也象徵著一代代金門子弟對「根」的想像。 另一邊,「講故事與互動」區域吸引許多親子參與。青年志工挑選了多本與華族文化、節慶有關的中文繪本,陪伴孩童閱讀,並以問答或角色扮演的方式互動。家長與長輩也在旁聽,分享童年在金門或新加坡過中秋的回憶。閱讀、笑聲與故事交織在一起,讓世代之間的連結自然流動。 現場還設置了一面「原鄉互動地圖」電子看板,參與者可以標示出自己的祖籍村落,讓大家看到金門人在海外的分布情形。許多長輩聚在地圖前指點交流,談起家族的源流與記憶,讓孩子們更具體地理解「從哪裡來」這件事。 這次活動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青年團在傳統節慶中的創意介入。從活動設計、空間佈置到現場引導,都能感受到年輕世代對文化的重新詮釋||既尊重傳統,又勇於嘗試。他們以行動連結不同年齡層,讓「團圓」不只是一個節日,而是一場屬於社群的對話。 「月下團圓‧尋根逐夢」既是中秋晚會的主題,也象徵著海外金門人心中的情感座標。即使遠離家鄉,這份根的牽繫仍以各種形式延續著。那一晚,在新加坡的星空下,明月映照著每個人手中的作品與笑容,也照亮了跨世代的溫柔傳承。
-
台灣文學史宗師訪星 陳芳明以文學促進台星交流
2025年9月18日,新加坡的草根書室迎來了一場難得的文學盛會。會場早早就座無虛席,空氣中瀰漫著書香與期待。來自不同背景的學者與讀者齊聚一堂,只為聆聽台灣文學史的重要書寫者||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陳芳明,親自訴說他與台灣文學的深厚情緣。 我與陳教授結識已逾三十年,曾在政治大學共事將近十八年。2017年赴任泰國前,我特別前往中文系向他請益,盼能推動台泰文學交流。及至來到新加坡履新,更殷切期盼他能蒞臨此地,讓星國的朋友親炙台灣文學的深度與厚度。如今他終於成行,在新加坡展開兩場公開演講,促進台星文學交流。 文學史的巨匠與傳承 1947年出生於高雄的陳芳明,長年致力於台灣文學史的研究與建構。他的學術出版豐富,包括《殖民地台灣》、《左翼台灣》、《殖民地摩登》、《後殖民台灣》以及《謝雪紅評傳》等,題材廣博卻始終扣合文學與歷史的交會點。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2011年完成的《台灣新文學史》。這部著作歷時十一年,篇幅近五十萬字,卻異常暢銷,成為台灣文學研究不可或缺的經典之作,也奠定了陳教授「一代文學史宗師」的地位。 《台灣新文學史》從1920年代的新文學運動起筆,直至21世紀初的多元聲音,完整呈現台灣文學與社會歷史的交織。它既重構台灣文學的獨立位置,也回應了過去中國出版物將台灣文學視為「中國文學下游」的偏狹觀點。陳教授以堅定而沉穩的姿態,為台灣文學立下自我坐標。 新加坡的交流與啟迪 此次訪星,我特別在官邸安排了兩場餐敘,邀請新加坡文化界友人與陳教授相聚。席間既有多年未見的老朋友,也有新識的知音,文學自然而然地成為彼此溝通的橋梁。 在公開演講中,他先於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以〈我如何書寫散文〉為題,談及散文如何蘊藏人生記憶與情感的光影。隨後在草根書室,他以〈我為何寫台灣新文學史〉為題,細述當年為何決心親自撰寫這部鉅著。 他回顧上世紀八○年代,中國各地出版社接連出版《台灣文學史》,大多從政治立場出發,將台灣文學定位為「中國文學的支流」。面對這樣的論述,他選擇以建設性的方式回應||不是反駁,而是以親身書寫,讓世界看見屬於台灣的版本。 文學與人生的對照 在草根書室的演講裡,陳教授談及自己年輕時曾批評洛夫的《石室之死亡》晦澀難解。多年後,經歷人生波折,再度重讀此詩,才真正體會到其背後金門砲火的死亡意象,於是寫下「懺悔」,並因而與洛夫成為摯友。他感慨道,許多作品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意義;唯有保持開放,方能與作品達到心靈契合。 在閱讀台灣文學無數作品後,他欣賞余光中的詩與散文兼具豪放與細膩,對他影響極深;楊牧的文字則融合詩性與哲理,開拓他對文學的另一種視野;洛夫的現代詩既衝擊又辯證;羅智成則在散文中展現獨特的靈動風格。而在小說領域,他特別推崇朱西寧、姜貴與司馬中原,認為他們分別在歷史敘事、鄉土關懷與奇異書寫上開創了台灣文學的多樣可能。 文學是社會的回聲 陳教授強調,台灣文學史是台灣社會變遷的縮影。從五○年代反共文學的單一調性,到六○年代因美援而接受現代主義的技巧;從七○年代因退出聯合國而興起的鄉土文學,到八○年代後女性、同志、移民文學的蓬勃發展,每一階段的轉折都映照著社會的脈動。 結語:台星之間的文學橋梁 草根書室老闆林韋地在演講後寫下感言,表示多年後能親耳聽到這位學者談《台灣新文學史》,是一種奇妙的文學體驗。當晚的座談會座無虛席,迴響熱烈,再次印證了文學能夠跨越地域與語言,激盪出共鳴。 陳芳明教授訪新,並不僅是一場學術交流,更是文化外交的具體實踐。台星之間的往來,絕不應僅止於經貿合作,更應在文學與文化的交流中持續深化。文學既是一座橋,也是一盞燈,能照亮彼此的心靈,並為未來的交流奠下基石。 (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博士授權刊登)
-
《僑鄉盛典》金門同鄉總會馬來西亞齊聚 共赴古晉參加沙勞越金門會館35週年慶
﹝金門-馬來西亞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9月26日,金門同鄉總會代表團啟程前往馬來西亞,首先抵達吉隆坡國際機場,並在當地與巴生金門同鄉會及雪蘭莪新金門同鄉會代表會合。雙方熱情相迎,親切寒暄後一同轉機前往古晉,共同參加沙勞越金門會館成立35週年慶典暨青年團、婦女團32週年團慶。 抵達吉隆坡機場時,兩地同鄉代表合影留念,畫面洋溢笑容與親切氛圍,展現金門人跨國延續的濃厚鄉情。對許多參與者來說,這不僅是一段旅程,更是一次心靈的靠岸。 慶典於古晉盛大舉行,現場高朋滿座。會館以隆重的儀式迎接來自台灣、馬來西亞各地的金門代表團。舞台上,金碧輝煌的背景襯托出「35週年」的字樣,與會貴賓齊聚一堂,共同為象徵性的生日蛋糕切下喜悅的一刀。這一刻不僅代表沙勞越金門會館的里程碑,也象徵著跨國金門社團的團結與共榮。 來自金門同鄉總會的代表團與當地會員熱情交流,並與身著傳統服飾的舞者合影,留下文化交融的身影。特別是在晚宴上,紅色的制服襯托出喜慶氛圍,與多元民族服裝相互輝映,呈現出東南亞特有的文化色彩與金門人精神的連結。 沙勞越金門會館自1989年創立以來,致力於凝聚鄉親力量,積極推動教育、公益與文化活動,並鼓勵青年和婦女參與社團事務。此次35週年慶典更結合青年團與婦女團的32週年紀念,強調跨世代共同承擔與傳承的重要意義。 金門同鄉總會表示,能與馬來西亞多個金門會館代表團攜手參與此行,意義深遠。這不僅是慶祝一個會館的周年,更是全體海外金門人共同的節日。透過跨國交流,金門人彼此的情感更加緊密,並在全球華人社會中發揮影響力。 此次旅程從吉隆坡的會合到古晉的慶典,不僅串連起不同國家的會館,也將「根在金門、情繫四海」的精神再次具體展現。金門同鄉總會期盼未來能持續深化與各地會館的合作,在文化、經濟與教育等多領域攜手前行,讓金門的精神世代
-
雪蘭莪金門會館跨海而來 共慶沙勞越35載鄉情
﹝馬來西亞-古晉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一面鮮紅的會旗,在吉隆坡機場迎風展開--那是雪蘭莪金門會館的印記。字體金光閃閃,映照著一群懷抱期待的面孔。由主席陳良吉鄉長親自率隊,十餘位會員身著會館制服整齊站立,大家手持行李,神情中帶著自豪與喜悅。這不僅是一趟跨國之旅,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鄉情召喚。 9月26日清晨,來自馬來西亞各地的金門鄉親陸續抵達吉隆坡,巴生與雪蘭莪的代表會合後一同啟程,飛往古晉參加沙勞越金門會館成立35週年慶典暨青年團、婦女團32週年團慶。對於許多人而言,這場慶典不只是例行活動,而是承載了情感與歷史的集體回憶。 當飛機降落古晉,來自沙勞越的熱情早已準備妥當。晚會會場燈火輝煌,舞台上醒目的「35週年」標誌映襯著金獅與會館標誌,氣氛莊重卻不失溫暖。背景大螢幕上播放著會館歷年點滴,也特別打出「陳良吉鄉長」的名字與肖像,向這位長年奔走於各地、推動會館事務的領袖致敬。 陳良吉鄉長同時兼任馬來西亞同安金廈金門聯合總會總會長,他在致詞中語重心長地指出,會館存在的意義在於守護根脈、延續文化。他說:「我們的根在金門,無論身在何處,這份血脈與鄉情永遠不會斷。青年與婦女是會館的未來,唯有世代承接,才能讓金門精神在世界各地生生不息。」 台下掌聲如雷,許多與會嘉賓頻頻點頭,眼神中閃爍著共鳴。來自各地的代表團此刻不分地域,心都繫在「金門」兩個字上。 晚宴上,氛圍更加熱烈。雪蘭莪金門會館成員身穿整齊制服,與來自古晉的東道主、馬來西亞各州代表,以及身著傳統民族服飾的舞者們合影。土著華麗的羽飾與金門人筆挺的服裝同框,形成一幅跨文化交融的畫面。鏡頭前,大家齊比「讚」的手勢,象徵團結與祝福,也代表著對未來的信心。 而在晚宴的走廊裡,不少老朋友相見歡,有的相隔多年才再次碰面,彼此握著手久久不放,口中不停重複著「好久不見」。也有青年會員熱情交換聯絡方式,談到未來如何合作、如何讓年輕世代更投入會館,讓活動不只是傳統的延續,更是創新的起點。 沙勞越金門會館自1989年成立以來,三十五年間深耕在地,成為鄉親在異鄉的重要依靠。青年團與婦女團的32週年,更代表著跨世代的承擔與傳承。從教育、公益到文化推廣,會館承載的不僅是鄉情,更是金門人對所在社會的責任與回饋。 雪蘭莪金門會館的代表們表示,這趟旅程收穫滿滿。從吉隆坡的會合到古晉的盛典,他們見證了「同鄉」兩字的重量。這不是簡單的地緣連結,而是一種血脈與文化的呼喚。每一次聚首,都是一次能量的補給,讓金門人在異鄉更有力量。 慶典已經落幕,但留在心中的感動不會消散。正如一位代表所言:「我們帶回去的不只是照片與紀念品,而是一份更堅定的信念||無論身在何處,金門人永遠是一家人。」
-
《僑情青年》新加坡金門會館青年團盛裝出席汶萊福建會館青年團25周年慶 以多元造型展現青春風采
﹝新加坡|汶萊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2025年9月26日下午3點多,新加坡金門會館青年團一行人抵達汶萊國際機場,受到汶萊福建會館熱情接機。兩地青年團在機場舉起「歡迎橫幅」合影留念,場面溫馨熱烈,也揭開了此行的序幕。 9月27日晚間,汶萊福建會館青年團25周年慶典在隆重氛圍中展開。新加坡金門會館青年團代表們經過精心設計,以多元化的造型登場:有人化身典雅小娘惹,呼應南洋文化特色;有人詮釋「包租婆」角色,逗趣生動,引發笑聲;亦有青年以幹練職場精英的形象亮相,展現新世代專業風貌;更有青春洋溢的美少女戰士造型,傳遞勇氣與夢想。三位代表選穿馬來傳統Batik服飾,象徵文化融合與友誼,而一位青年則以「習武武士」之姿登場,英氣逼人,成為全場焦點。 在舞台演出中,青年們將創意與文化巧妙結合。現場觀眾掌聲不斷,不僅驚艷於造型的巧思,也被演出的熱情感染。無論是戲劇化的對白、服飾的細節,抑或舞台上的自信展現,都讓人看見青年團蓬勃的活力與想像力。 新加坡金門會館青年團在社群表示表示,這次汶萊之行意義非凡,不只是參與慶典,更是一次跨國文化交流的旅程。透過盛裝造型,他們希望展現新加坡青年團的創意與多元,也象徵東南亞華人青年彼此之間的連結與共鳴。 汶萊福建會館青年團25周年慶典,不僅是社團的里程碑,更是一場跨國華人社團的盛會。來自汶萊、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青年代表同聚一堂,在文化的交流中建立友誼,在傳承與創新的交會中共創未來。新加坡金門會館青年團的到來,為盛典增添繽紛色彩,也留下難忘的青春印記。
-
《島望僑國》馬航攜手各州旅遊局 迎接「2026 馬來西亞旅遊年」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馬來西亞國際航空(Malaysia Airlines)為迎接「2026馬來西亞旅遊年」(Visit Malaysia Year 2026, VMY2026),近日於吉隆坡舉辦的全國最大消費者旅遊展 MATTA Fair 上,正式與多個州屬旅遊局締結策略夥伴關係。此舉不僅強化國家航空公司在國際市場的地位,也為馬來西亞觀光產業注入新活力,對金門與華人旅客而言,提供更多跨境旅遊選擇與轉機串連的便利性。 馬航指出,本次合作承接其全球品牌行銷活動「Time For」,將透過故事化行銷,向澳洲、歐洲、印度與中國等主要市場展現馬來西亞多元文化魅力。同步推進的 「大馬中轉隨心飛」(Bonus Side Trip, BST) 計畫,讓國際旅客可在主要城市轉機時延伸行程,探索更多次級目的地,進一步提升馬來西亞在亞洲及全球旅遊版圖中的吸引力。 馬來西亞國際航空集團(MAG)商務長Dersenish Aresandiran表示,馬航不僅是航空運輸業者,更承擔「講述馬來西亞故事」的使命。他說:「我們將與各州旅遊局攜手開拓旅遊新契機,強化地方社區能量,並結合數位創新,為全球旅客打造世界級體驗。隨著2026馬來西亞旅遊年將至,馬航將以熱情好客的服務,持續向國際市場展示馬來西亞的獨特風貌。」 合作亮點聚焦 蘭卡威旅遊局(LADA) 馬航與蘭卡威旅遊局簽署兩年合作備忘錄,聚焦「大馬中轉隨心飛」及「馬航旅遊高峰會」成果,推廣蘭卡威作為「吉打之寶」的全球形象。雙方也將持續發展永續旅遊,彰顯這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證世界地質公園的國際價值。 砂拉越旅遊局(STB) 藉由將「大馬中轉隨心飛」延伸至古晉,馬航攜手砂拉越旅遊局,吸引渴望深度體驗的長途旅客,帶動當地雨林、生態與文化走上國際舞台,同時促進社區經濟成長。 檳城旅遊局(Penang Global Tourism) 馬航與檳城旅遊局展開推廣合作,鎖定關鍵國際市場,提升檳城在亞洲的旅遊門戶地位。檳城以美食、文化遺產與多元社會聞名,未來將成為中途停留與深度旅遊的首選站點。 觀光連結區域 共創發展契機 馬航持續透過「大馬中轉隨心飛」推動旅客深入探索馬來西亞多元城市,這也為包含金門在內的周邊華人社群提供更多旅遊串連想像。對金門旅宿與旅遊業者而言,馬航新布局有助於與東南亞市場建立合作橋樑,促進觀光與文化交流,讓國際旅遊趨勢與離島發展形成良性互動。 隨著「2026馬來西亞旅遊年」腳步逼近,馬航攜手各州旅遊局的策略合作,不僅強化馬來西亞在亞洲觀光版圖的地位,也展現航空公司作為國家形象推手的角色。未來,東南亞與離島市場的交流,有望在這波旅遊熱潮中攜手邁向新高峰。
-
《島望僑國》菲律賓強化觀光策略 多元推廣吸引全球旅客
﹝菲律賓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菲律賓憑藉「千島之國」的自然環境與多元文化,近年來積極推動觀光產業,成為該國經濟的重要支柱。廣袤的海島與火山生態、融合西方與南國風情的人文特色,加上國民普遍具備良好的英文能力,都是吸引外國遊客的亮點。 根據菲律賓觀光部統計,今年前八個月國際訪客約578.2 萬人次,雖較去年同期減少1.56%,仍顯示旅遊市場穩定。主要來源國前五名依序為南韓、美國、日本、中國與英國,台灣排名第六。菲律賓自今年7月1日起對台灣旅客開放免簽政策,也進一步便利雙邊交流。 為強化旅遊體驗,菲律賓政府積極推動基礎建設,並在遊客密集地區設置「遊客法庭」,提升旅遊安全與服務品質。同時推出《全國觀光發展計畫》(NTDP),持續開拓新興客源,提升國際能見度。 行銷推廣方面,觀光部以 「Love the Philippines」 為口號,並在各國設置在地化資訊據點,例如台灣分處就位於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提供旅遊訊息與推廣活動。民眾亦可透過官方網站「Love the Philippines」(philippinetourism.com.tw)或臉書粉絲專頁「菲律賓 Fun 鬆玩」取得最新資訊。觀光部也建立官方YouTube頻道「Tourism Philippines」,透過影音向國際傳遞多元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菲律賓獨特的自然景觀與文化場景,吸引多部國際電影來此取景。例如《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中的薩諾斯農舍取景於世界遺產「巴拿威梯田(Banaue Rice Terraces)」,《神鬼認證4》更有四分之一場景在馬尼拉拍攝,當地經典交通工具「吉普尼」也成為畫面亮點。 為鼓勵更多影視作品在地拍攝,菲律賓政府成立「菲律賓電影發展委員會」(FIDC),並推出「在我們的島嶼上講述你的故事」拍攝資助計畫,提供最高25%現金回饋,吸引國際團隊至菲律賓取景。該計畫第二輪申請已截止,後續輪次尚待公告。 菲律賓持續以多元策略布局國際市場,結合觀光與文化創意產業,推動生態旅遊、電影取景與基礎設施建設,期盼在全球旅遊競爭中維持吸引力,也為台菲雙邊交流創造更多合作機會。
-
從1,500元到50億新幣:V3集團主席沈財福揭示成功祕訣與品牌策略
在駐新加坡代表處的協助下,由新加坡台商協會主辦的「大師講座」系列已堂堂邁入第六場。本次特別邀請新加坡V3集團主席沈財福親臨官邸,與爆滿的聽眾分享他超過47年的經營智慧與品牌故事。 全球品牌的成功版圖 V3集團旗下擁有 OSIM(按摩椅)、TWG(茶)、Bacha Coffee(咖啡)、LAC(保健品)等知名品牌,足跡遍佈全球27個國家、超過100個城市,總計702家店面。這一切的成就背後,是沈財福長達數十年的創業歷程,以及他在四次全球經濟風暴中淬鍊出的企業智慧。 從1,500元起步的創業之路 沈財福的故事起點極為樸實。他9歲便在小吃店打工,20歲時僅憑1,500新幣展開創業。靠著快速商品周轉,他累積第一桶金,也培養出靈活的現金流管理能力。如今,V3的整體價值已超過50億新幣,證明即使微小的起步也能開展宏大格局。 自有品牌的堅持與市場定位 在V3的版圖中,幾乎所有品牌都是自主開發與經營。沈財福堅持,若僅是貿易公司難以長久;必須建立自有品牌,才能創造價值。其品牌策略鎖定社會中上層50%消費族群,避免陷入低價削價競爭。 以Bacha Coffee為例,從選豆、烘焙到包裝,步步精細把關,即便早期投資成本高昂,也要確保品質與信譽。正因這份堅持,V3在短短十年間實現驚人的百倍成長。 四次危機的經營智慧 沈財福歷經四次重大經濟風暴,每一次都轉化為寶貴的經營心得: ‧1985年經濟衰退:意識到新加坡市場有限,必須拓展至馬來西亞、台灣、香港及中國沿海城市,串連近四億人口,才能形成規模,而且以直營營運模式,維持產品的品牌與品質。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他領悟到市場必須不斷推陳出新,每年甚至每季都要有新產品,才能持續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慾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2005年,他率領財團收購美國零售商Brookstone,然而金融風暴重創零售業,Brookstone最終於2014年破產,造成V3損失逾一億美元。他由此體悟:必須了解金融玩家的心態,企業首要責任是員工與顧客,而非股市股東。 ‧2020年新冠疫情:疫情期間,V3旗下800多家店鋪長達數月無收入,但憑藉充裕現金儲備仍能維持獲利。他深刻認知,企業不能僅看資產負債表,必須隨時保有流動資金;銀行資金可以輔助,但絕不能依賴。 這四次危機,塑造了他今日「穩中求勝」的經營哲學。 管理哲學 沈財福的領導風格,可謂「抓大放小」。他專注於大方向、獲利與資產負債表,其他則交由7至8位執行長主導。他堅信,唯有誠信與信念,才能凝聚5,000多名員工的向心力。 在公司草創階段,他習慣每天觀察員工表現,親自與其溝通,激發鬥志。如今雖已交由各部門CEO 管理,但他仍強調,領導者的任務是影響團隊的想法與熱情。 Bacha Coffee 的品牌重生 Bacha Coffee是V3集團近年最受矚目的品牌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1910年摩洛哥馬拉喀什的宮殿,曾是國王與藝術家、思想家品味阿拉比卡咖啡的聚會場所。沉寂百年後,V3於2019年復興這個品牌,讓其再度成為奢華生活的象徵。如今,橘色咖啡罐牆與宮殿式裝潢已成為全球消費者的打卡熱點,也印證了沈財福「以品牌說故事」的理念。 回顧47年的創業歷程,沈財福從1,500元起家,到如今領導市值數十億的新加坡跨國集團,成功絕非偶然。他憑藉「一定做到」的信念維持誠信,靠「勇於冒險」的精神拓展版圖,更以「堅守品牌」的哲學走過危機,將人生故事寫成全球品牌傳奇。 (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博士授權刊登)
-
《僑鄉僑情》新加坡浯江公會舉辦中元普渡 海外祭典凝聚金門人情感
﹝新加坡報導﹞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新加坡浯江公會9月13日舉行中元普渡,新加坡僑領與新加坡金門鄉親齊聚一堂,共同參與傳統祭典。活動不僅延續民間信仰,也在海外喚起大家對金門身分的記憶與情感,成為凝聚鄉誼的重要時刻。 會場祭品琳瑯滿目,牲禮、水果、發糕、糕點、飲料、酒、餅乾,以及米、油、鹽、糖、調味醬料與面點一應俱全,另準備30份滿載食品的福物,象徵向鄉里與善信致上祝福。理事與會員自清晨起便分工合作,將祭品整齊擺放,並折疊金銀紙,場面井然有序,洋溢濃厚人情味。 中午12時整,祭典依循傳統儀軌展開,由主席李志遠帶領副主席林長鏢、陳成欣與眾理事上香祈福,祝禱平安順遂。焚香化紙之間,不僅傳遞敬意,也讓參與者再次連結到來自金門的文化根源。 典禮後,公會準備芋頭粥與綠豆番薯甜湯款待來賓,香氣四溢的鄉味,讓遊子在新加坡也能嚐到家鄉的味道。入夜後,公會更設宴八桌,鄉親同聚一堂,共敘情誼,分享故鄉點滴,場面溫馨熱絡。 浯江公會長期致力於舉辦各式祭典與聯誼活動,透過親手籌備、齊心參與,提醒每位遊子不忘自己的金門身分與文化根脈。這些在地化的海外祭儀,不僅是信仰的表現,更是情感的寄託,讓身處異鄉的人們在熟悉的禮俗與滋味中,重新感受到「我是金門人」的驕傲與溫暖。
-
第五屆「文化之橋:海外華人網絡的再連結」線上學堂 9月19日溫暖開講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串連全球華人文化的年度盛會│第五屆(2025)「文化之橋:海外華人網絡的再連結」線上學堂,即將於9月19日(星期五)晚間正式登場。今年共安排十場多元講座,主題涵蓋華語文教學、科技趨勢、歷史文化與南洋風土,期望透過豐富內容延續移民記憶、推動跨文化交流,為散居世界各地的華人建構一座知識與情感交會的橋樑。 活動訂於2025年9月19日至10月18日,每週五、六晚間8時至9時30分(GMT+8)舉行。參與者只需透過Google Meet(https://meet.google.com/mgh-kwgv-vqt)或至臉書粉專觀看直播,即可即時加入討論,無須事先報名,讓更多鄉親及文化愛好者能輕鬆參與。 本屆開幕式將於9月19日晚上8時隆重舉行,邀請多位長期深耕僑務及文化工作的嘉賓致詞,包括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盧根陣所長、馬來西亞雪蘭莪金門會館陳良吉主席、柔佛州金同廈會館陳泗欽會長、新加坡金門會館呂立岩主席、印尼廖省及廖省島金門鄉親會李東宏主席、印尼泗水金門會館董倫慶主席,以及馬來西亞林夢巿區睦鄰洪翠琴本古魯等人,共同見證這場連結海內外金門人與華人社群的文化盛事。 開幕當晚的首場講座,主題為「金同廈『孩』有明天」,將由馬來西亞金同廈會館青年團擔綱主講,分享會館在文化傳承與青年參與上的經驗與實踐,並由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特聘教授江柏煒主持,引領聽眾探討僑社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延續家園情感與社會責任。 「文化之橋」自創辦以來,致力於打造跨國知識平台,讓各地僑社能在數位空間中交流理念、共享文化。五年來,這項計畫不僅見證了海外華人社群對歷史與語言的熱愛,也激發新世代對文化網絡的想像與行動。今年更特別關注青年如何透過組織參與、教育推廣與科技媒介,延續華人社群的凝聚力與創造力。 主辦單位誠摯邀請有興趣的鄉親與民眾踴躍參與,無論身處何地,都能透過線上課程一同探索文化的深度與廣度。十場講座將以多元視角展現海外華人社群的歷史厚度與當代活力,為全球僑界注入新能量,也為文化傳承開啟嶄新篇章。 活動議程:https://reurl.cc/axX8QY Google Meet連結:https://meet.google.com/mgh-kwgv-vqt
-
新加坡舉辦鄧麗君經典金曲歌唱比賽 深化台星文化交流
2025年9月3日,由世界華人工商婦女企管協會(世華)新加坡分會主辦的「第二屆海島之星華語歌唱比賽||鄧麗君經典金曲」在新加坡盛大舉行並圓滿落幕。來自各界的歌唱好手、音樂愛好者與文化人士齊聚一堂,在悠揚旋律中追憶華語樂壇的傳奇歌后鄧麗君,並以音樂為橋樑,進一步深化台星兩地的文化交流與情誼。 在駐新加坡代表處協助下,「海島之星」自去年首度舉辦以來即獲廣泛好評。今年適逢鄧麗君辭世三十週年,主辦方特別以其經典金曲為題,更添紀念意義。比賽不僅是一場音樂盛會,更是一座連結台灣與新加坡文化的橋樑,讓兩地民眾在熟悉的旋律中拉近彼此距離。 鄧麗君歌曲:全球華人的共同語言 比賽過程中,參賽者以精湛的歌藝與深情的演繹,重新詮釋〈我只在乎您〉、〈南海姑娘〉、〈在水一方〉、〈雲河〉等經典名曲,引領觀眾彷彿穿越時光隧道,重溫由鄧麗君歌聲點亮的黃金年代。 當晚近500名觀眾座無虛席,現場氣氛熱烈。新加坡善濟醫社更透過網路直播,吸引逾五千人次同步收看。數位科技的應用突破了場地侷限,讓文化交流的影響力進一步放大。 鄧麗君是華語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歌手之一,她的歌聲跨越語言與世代,不需翻譯便能直抵人心。中國大陸曾流傳「白天聽老鄧,晚上聽小鄧」的說法;南韓以她的歌曲作為華語教材;甚至最封閉的北韓也曾發行以她為題的郵票。她的音樂魅力超越國界與制度,成為全球華人的共同語言。 根據鄧麗君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鄧長富統計,鄧麗君一生共錄製1,476首歌曲,涵蓋華語、台語、粵語、英語、日語與印尼語六種語言,堪稱歌唱與語言的雙重天才。即便離世三十年,她的作品依舊在YouTube上創下華語女歌手最高點閱紀錄,成為不可替代的經典。本屆比賽正是藉由她的旋律,再次喚醒跨世代的情感共鳴。 嘉賓雲集 跨國支持展現凝聚力 本屆比賽的成功,凝聚了世華的組織力與各界支持。世華總會長林淑敏在繁忙行程中特地出席,甫自瑞典返台便旋即飛赴新加坡參加決賽,會後還將轉往日本,展現全力支持。榮譽總會長陳阡蕙則自南非趕來,雖行程緊湊,仍持續透過視訊處理當地業務,令人動容。 來自台灣的鄧麗君三哥鄧長富亦親臨現場,並致贈鄧麗君紀念品予得獎者,以具體行動表達支持;知名音樂人李壽全老師更專程來星擔任評審,以專業眼光提升比賽的公信力與水準。 值得一提的是,鄧麗君早在1970年代便多次於新加坡開唱,甚至在當地置產並錄製歌曲。如今,基金會正攜手新加坡的製作人,規劃運用新科技重現她的歌聲與舞台風采,讓跨世代的文化記憶得以延續。 展望未來:「海島之星」持續閃耀 音樂是最美的情感語言。「海島之星」不僅是一場歌唱比賽,更是一段跨越世代與地域的文化之旅。在鄧麗君悠揚的歌聲中,台灣與新加坡的文化基石愈發堅實。未來,「海島之星」將持續閃耀,為台星兩地情誼譜寫更多動人篇章。 針對第三屆賽事主題,受到新加坡朋友在當地舉辦逾千場民歌演唱會的啟發,初步構想將以「新謠與民歌」為主題,讓台星兩地的音樂作品在同一舞台上對話與交流,為文化與友誼注入新的活力。 (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博士授權刊登)
-
《國際新加坡》新加坡再奪全球最佳海港獎──從島國成就看金門出洋人的航海足跡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在2025年「亞洲貨運暨供應鏈大獎」(AFLAS)頒獎典禮上,新加坡再度獲得國際肯定,第4度奪下「全球最佳海港獎」,並第37次榮獲「亞洲最佳海港獎」。這一成績,突顯新加坡在全球航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其長期投入基礎建設、港口效率與國際合作的成果。 根據世界銀行2024年公布的「物流績效指數」(LPI),新加坡在基礎設施、國際出入口效率及物流能力等指標皆名列前茅,尤其在「港口效率」項目中更獲得亞太地區的最高評價。新加坡港務局亦持續推動自動化碼頭、智慧物流及替代燃料使用,目標在2050年達成港口淨零碳排。此舉不僅符合全球永續發展趨勢,也進一步鞏固其作為國際海事中心的角色。 小國大港的戰略布局 作為面積有限的島國,新加坡深知地緣位置與航運的重要性。長期以來,其政策不斷圍繞「效率」與「連結性」展開:一方面持續擴充港口設施,確保能處理全球航線的龐大貨物流;另一方面則透過政策與國際夥伴協作,維持航運與航空的雙重樞紐地位。 目前,新加坡港口連接全球超過600個港埠,航線覆蓋170個國家與城市。無論在地緣政治緊張或供應鏈重組的挑戰中,它依舊保持高度韌性,展現出「小國大港」的典型模式。這樣的成就,也成為許多學者觀察東亞與東南亞物流發展的重要案例。 海港發展與華人移民的角色 新加坡的海港發展,除了政府政策與企業投資外,也與南洋華人的歷史貢獻密切相關。十九世紀以降,大批華人移民南來,在港口搬運、航運服務及商業貿易領域扮演了關鍵角色。其中,來自福建沿海與金門的移民,尤以數量眾多。 金門素有「僑鄉」之稱,居民因土地有限與經濟壓力,選擇「出洋」尋求生計。新加坡作為南洋重要港口,自然成為主要落腳點之一。早期金門移民多從事勞務或小型商業活動,隨著時間推移逐步壯大,並成立同鄉會館以維繫鄉誼、互助共濟。這些社群不僅是僑民生活的依靠,也在當地的經濟發展中留下深刻印記。 金門出洋人的歷史印記 對金門而言,新加坡不僅是地圖上的一座港口,更是族群記憶的重要坐標。許多家族的族譜與口述歷史,都記錄著祖輩「下南洋」的經歷。從挑擔販售、經營雜貨鋪,到投身港口碼頭的裝卸工作,金門出洋人以勤奮與靈活,逐步在新加坡立足。 在二十世紀初,金門同鄉會館在新加坡相繼成立,除了協助處理僑務,也為移民提供醫療、教育與文化支持。這些會館後來成為連結新加坡與金門的重要橋樑,體現出移民社群在跨國發展中的組織力。今日談及新加坡海港的榮耀,背後亦隱含著早期華人、包括金門僑民所付出的基層努力。 從港口看僑鄉與全球化 新加坡海港的發展,不僅是一國經濟的故事,也與僑鄉歷史緊密相連。港口作為國際貿易與人員流動的節點,承載著經濟效益,也見證了移民的流動軌跡。對金門而言,這種連結提醒我們:島嶼並非封閉,而是在出洋歷史中與世界形成互動。 在全球供應鏈高度依賴港口效率的當下,新加坡的經驗提供了參考。它以有限的土地打造世界級港口,憑藉政策規劃、國際合作與技術創新,展現了「海洋國家」的發展模式。而金門出洋的歷史,則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小島居民如何以移動與跨境,參與更大範圍的經濟網絡。 新加坡連奪「全球最佳海港獎」與「亞洲最佳海港獎」,再度印證其在國際航運的領先地位。這不僅是一則國際新聞,也是一個觀照僑鄉歷史的契機。金門人曾跨海到新加坡,參與並見證港口經濟的發展;而今日的新加坡,則以全球化與永續發展為方向,持續鞏固樞紐角色。 對金門而言,出洋歷史不只是過往的回憶,更是理解世界脈動的一扇窗口。從新加坡的海港成就中,我們既能看到國際航運的未來,也能重新認識金門在南洋發展史上的一段集體記憶。
-
《國際專欄》印尼新首都計畫的挑戰:政治遺產與現實落差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印尼在前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任內,啟動了國際矚目的「遷都大計」。新首都「努山塔拉」(Nusantara)位於婆羅洲叢林深處,被寄予厚望,企圖解決雅加達因地層下陷、人口壓力與交通擁擠所面臨的困境。這項計畫不僅是基礎建設的挑戰,更被視為佐科威重要的政治遺產。 然而,隨著新任總統普拉伯沃(Prabowo Subianto)上任,這個計畫的前景變得不再明朗。根據法新社報導,普拉伯沃在首次國情咨文中,僅以簡短的篇幅提及努山塔拉,反而將政策重點轉向社會福利,包括為學童與孕婦提供免費餐食等。這種優先順序的調整,顯示新政府對於遷都計畫的熱情明顯減弱。 預算銳減的壓力 最顯著的變化出現在財政分配上。官方數據顯示,遷都計畫的經費將從2024年的43.4兆印尼盾(約新台幣815億元),在2026年大幅削減至6.3兆印尼盾(約新台幣118億元),降幅高達85%。這個數字遠遠低於規劃單位所要求的21兆印尼盾。 有參與建設的官員坦言,這樣的削減意味著「許多項目將無法完成」,對於新都能否如期發展,他僅抱持「一半一半」的信心。對一項需要長期投入、且牽涉數百萬人口遷徙的計畫而言,資金不足無疑是最大的致命傷。 從繁榮到冷清 在佐科威任內,努山塔拉的建設曾一度吸引大量人潮與投資者,當地商家也因而受惠。然而,隨著新政府態度轉變,現場景況已出現落差。據報導,目前僅有約一千名公務員與數百名工人入住,與計畫中2045年要容納兩百萬居民的藍圖相比,顯得格外渺小。 當地業者反映,如今的生意相比高峰期大跌六成,人潮不再,市場氛圍明顯冷卻。這種從繁榮到冷清的對比,不僅反映了政策變動對基層經濟的直接影響,也揭示了長期規劃若缺乏持續支持,將很難帶動實質的發展。 政治遺產與繼任者的抉擇 公共政策顧問公司分析師迪納托(Dedi Dinarto)分析指出,努山塔拉計畫的最大風險在於「缺乏政治動能」。在新政府不將其視為優先事項的情況下,它有可能淪為「白象工程」||外觀龐大卻缺乏實用價值,最終成為「蚊子館」。 這也揭示出一個更普遍的現象:在總統制國家,重大建設計畫往往被視為領導人的「政治遺產」。一旦領導人卸任,繼任者可能出於不同的政治盤算,而選擇將資源轉向更符合自身政策形象的項目。對於需耗時數十年的遷都計畫而言,這種政治週期的影響尤為明顯。 從印尼看見的啟示 對台灣及金門而言,這場印尼的遷都變局或許提供了一個值得省思的案例。大型公共工程往往牽涉龐大資金與跨世代規劃,若缺乏穩定的政策支持,很容易陷入半途而廢的困境。金門近年推動的基礎建設與文化保存,也同樣需要長期視野與跨屆合作,才能避免淪為短期政治效益下的犧牲品。 努山塔拉的未來仍在變動之中。它究竟能否從婆羅洲叢林中誕生為現代化的新首都,抑或停留在藍圖階段,成為一座昂貴卻荒涼的「蚊子館」,將取決於新政府是否能在政策轉向與財政現實之間,找到一條平衡的道路。
-
《印尼小百科》認識印尼:群島國度的多元奇觀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印尼,全名「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是全球最大的群島國家。從地圖上看,它宛如一串綿延不絕的珍珠,散落在赤道兩側,連結印度洋與太平洋。這片由超過一萬七千座島嶼組成的國度,不僅是東南亞的重要樞紐,更蘊藏著無數鮮為人知的自然與文化故事。 群島之國:島嶼與語言的多樣性 印尼擁有超過17,000座島嶼,其中約6,000座有人居住。如此龐大的島嶼數量,造就全球第二長的海岸線,也讓它成為海洋文化的溫床。語言上,印尼的多樣性更令人驚嘆,全國使用超過700種語言。官方語言是印尼語,但各地仍保留爪哇語、巽他語、巴塔克語等傳統語言,形成一幅絢爛的文化拼圖。 宗教與文化遺產的交織 印尼是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將近九成居民信奉伊斯蘭教。然而,印尼也保存著印度教、佛教與基督宗教的傳統遺跡。位於爪哇中部的婆羅浮屠是世界最大的佛教遺址,象徵著多元信仰在印尼的共生。文化層面上,蠟染布(Batik)、皮影戲(Wayang)、以及甘美蘭音樂(Gamelan),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印尼人透過藝術延續記憶與傳統。 生物多樣性的天堂 熱帶氣候與特殊地理,使印尼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蘇門答臘島上的拉弗萊西亞花,是世界上最大的花朵,直徑可達一公尺;科莫多島上的巨蜥,是全球最大型的蜥蜴,至今仍能在野外見到牠的身影。印尼境內還有超過百座活火山,其中多寶湖是由古火山口形成的世界最大火山湖,展現地球壯闊的地質能量。 當代印尼:產業與日常 印尼不只是自然寶庫,也是重要的經濟角色。它是全球最大的棕櫚油出口國之一,咖啡、香料與礦產也佔據國際市場的關鍵地位。近年來,傳統草本飲品「Jamu」在印尼重新受到重視,作為結合健康與文化的日常飲食,更被視為女性經濟自主的象徵。 金門出洋人的足跡 值得一提的是,印尼與金門有著深厚的歷史聯繫。十九世紀以降,許多金門人因生活所需或商業機會,遠赴南洋經商與謀生,其中印尼是重要目的地之一。無論是在蘇門答臘、雅加達,抑或是爪哇島,都能見到金門鄉親的身影。這些「出洋人」不僅在異鄉努力立足,更透過會館、宗親會等方式維繫家鄉情誼,也將文化影響帶回金門。直到今日,印尼僑界仍與金門保持緊密互動,體現跨海情誼的延續。 印尼是一個擁有無數面貌的國度:它既有火山與熱帶雨林的壯麗,也有蠟染與皮影戲的細膩;它既是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也包容著多元信仰的痕跡。對金門而言,印尼不只是地圖上的遙遠群島,更是一個承載祖輩足跡與共同記憶的所在。認識印尼,不僅是探索世界的開始,也是重新理解金門出洋歷史的重要一環。
-
《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新加坡樂齡組屋的成功範例:在海軍村養生
2024年6月我陪同高雄市政府團隊參訪新加坡第一座樂齡組屋海軍村(Kampung Admiralty)。該組屋不僅獲得世界最佳建築獎,而且兼具養生、保健、社交與家庭功能,深受新加坡人民的歡迎。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已經在蓋第二座及第三座樂齡組屋。 新加坡與台灣都面臨老齡化與少子化的嚴重挑戰,都需要提供大量老年人居住房屋的特殊需求。新加坡人過中年之後,成年子女申請自己的組屋搬出去居住,便不需要住在原來的大型組屋,而且年紀大之後,生活環境條件隨之改變,需要更多醫療照護與社交功能。 海軍村便在2017年應運而生。住宅區分為2棟組屋,總共104戶,每層規劃有8戶,包括適合單身者的10坪、與配偶同居的13坪兩種房型。庭院與走廊到處都設有長椅,並有交誼廳,鼓勵年長者能走出家門,和鄰居朋友多一些互動。屋內裝潢除了採用無障礙通用設計,更與社區內的醫療設施連線,可隨時因應老人家的突發狀況。 海軍村的申請條件必須是55歲以上的新加坡公民,他們可以將原來的組屋賣給政府,便有更多資金供退休生活運用,並向政府申購使用權只有30年的樂齡組屋。如果老人家子女住在附近組屋,便有優先權申請。一間樂齡組屋大約是9萬新幣,比一般組屋至少35萬新幣的一般組屋要便宜很多。 其次,除了每個房間都與社區內的醫療設施連線外,海軍村的一樓有緊急醫療中心,三、四樓還有一般醫療中心,六樓有樂齡中心提供老人家健身、復健、上課、娛樂與聯誼的地方。還有幼兒園,供附近組屋居民送小孩來唸書,可以讓住在樂齡組屋的老人家協助接送在此讀書的孫子孫女,與下課後的孫輩有更多時間相處,增進感情。 樂齡中心還有一樓的購物商場及二樓的小販中心,讓老人家的生活相當便利。小販中心共有900個座位,讓附近組屋的居民,特別是老人家的親朋好友可以來聚餐,讓老人生活不孤單。當然,小販中心的食物都也相對便宜,自助餐兩肉一菜只要4.1新幣(約100台幣),一份叉燒飯只要3.8新幣(約91台幣)。 最後,將軍村將傳統聚落的居住、社交、購物、照護等機能,從水平分布變成垂直分區,創造出有如熱帶雨林般的生態系。若從空中鳥瞰海軍村全貌,很容易注意到組屋區的屋頂覆蓋著大量植栽、頂樓也開闢多處可供休憩的廣場與公園,讓建築外觀看起來就像是一座城市裡的迷你森林,讓樂齡居民隨時可以享受綠意盎然的生活環境。 歡迎加入《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WhatsApp社群,直接收到每一篇精彩故事。請點選以下連結加入社群! https://chat.whatsapp.com/DGDkzqZBPH48dqRsNUJPo9 (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博士授權刊登)
-
《國慶馬來》馬來西亞國慶日 25歲講師創作主題曲 金門會館齊聲祝賀「團結一心」
﹝整理撰稿:陳文、邱翌瑄﹞ 8月31日是馬來西亞的國慶日。今年的主題曲〈昌明大馬 與民同在〉(Malaysia MADANI:Rakyat Disantuni)旋律已在政府部門與各大媒體中傳唱,歌詞裡「馬來西亞昌明社會(Malaysia Madani)」、「讓我們團結一心(Hai bersatu hati)」與「我們同是馬來西亞人(Kita semua sama Malaysia)」等句反覆出現,象徵著這個多元國度的共同信念。 而在海外,雪蘭莪、柔佛、馬六甲等地的金門會館也紛紛舉辦慶祝活動並發表祝賀,透過文化與情感的連結,跨海呼應馬來西亞的國慶氛圍,展現僑社對大馬的深厚情誼。 獨立與團結的象徵 馬來西亞國慶日源於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而宣告獨立。當年吉隆坡獨立廣場上首次升起國旗的場景,如今依舊是全體大馬人民心中的驕傲時刻。1963年,沙巴、砂拉越和新加坡加入,組成馬來西亞聯邦(新加坡後於1965年退出)。國慶日不僅是歷史的紀念日,更是族群和諧與國家團結的象徵。 馬來西亞長期以來是一個多族群、多宗教的國家,馬來人、華人、印度人與原住民共同構築出豐富的文化樣貌。國慶日的意義因此不止於紀念獨立,更提醒社會持續維繫彼此間的理解與尊重。 僑社共賀國慶 值得注意的是,馬來西亞的國慶氛圍也延伸至海外。雪蘭莪金門會館、柔佛金門會館、馬六甲金門會館等僑社,均於近日紛紛推出祝賀訊息與慶祝活動。他們表示,雖然身在不同地域,但心繫馬來西亞,國慶日是全體馬來西亞人的共同節日。 會館成員提到,馬來西亞的特殊之處在於「多元文化中的團結」,僑社也希望將這份價值帶到海外社區。透過舉辦茶會、文化交流與祝賀儀式,會館成為族群情感的延伸與文化交流的橋樑。 年輕音樂人的心聲 今年的國慶主題曲〈昌明大馬 與民同在〉由25歲的阿凡(Affan Mazlan)創作。他來自森美蘭州首府芙蓉,目前在馬來西亞多媒體大學賽城校區任教,同時活躍於音樂產業,兼具詞曲創作與製作人身分。 阿凡自2023年起,連續三年入選國慶日主題曲創作者。他坦言,今年的創作挑戰在於如何兼顧莊重與輕快,使歌曲既能彰顯國慶莊嚴的氛圍,又能讓民眾朗朗上口。最終,他選擇以明快的節奏搭配多族群音樂元素,讓表演者能隨歌舞動,增添歡慶的互動感。 「雖然膚色不同,但內心都一樣,我們都是馬來西亞人。」阿凡談起創作動機時,回憶起童年與華人、印度人朋友一同玩耍與學習的日子,這份跨族群的記憶讓他深刻理解「團結」的價值。 音樂中的多元共融 在旋律設計上,阿凡參考了「馬來歌后」西蒂(Siti Nurhaliza)的名曲〈Kurik Kundi〉,並融入吉蘭丹、森美蘭、沙巴、砂拉越等地的傳統音樂,還結合華人與印度音樂元素,呈現馬來西亞的多元特色。他花費近兩個月完成這首作品,期望能藉音樂將人民連結在一起。 他說,這首歌的靈感來自「人民」(rakyat)的概念,象徵不論年齡或族群,大家都能以音樂合唱來凝聚彼此,真正實踐「與民同在」。 國慶的共同旋律 隨著國慶日將至,〈昌明大馬與民同在〉不僅在馬來西亞各地回響,也在海外僑社活動中被傳唱。對大馬人民而言,這首歌曲不只是音樂作品,更是一份共同心聲||在多元中尋找共融,在民主中凝聚力量。 從國內的獨立廣場到海外的金門會館,馬來西亞國慶日串聯起跨越時空與地域的情感。今年的國慶,不僅是回望歷史的一天,更是展現多族群「團結一心」的當下見證。
-
馬來西亞國慶日的由來
馬來西亞的國慶日定在8月31日。這一天的歷史可追溯到1957年,當時「馬來亞聯邦」(Federation of Malaya)正式脫離英國殖民統治,實現獨立。當天,吉隆坡獨立廣場(Dataran Merdeka)首次升起「馬來亞之國旗」,並宣布「Merdeka!」(馬來文「獨立」之意),象徵一個新國家的誕生。 隨後在1963年,馬來亞聯邦與沙巴、砂拉越以及當時的星加坡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Malaysia Federation)。雖然新加坡在1965年退出,但「馬來西亞」的國名與國格延續至今。 因此,8月31日被視為馬來西亞的「獨立日」與「建國精神日」,每年全國舉行大規模慶典、閱兵、歌舞表演與主題曲傳唱。這不僅是政治上的紀念,更象徵「多元族群在同一面國旗下團結共存」。
-
《僑鄉僑事》雪蘭莪金門會館熱情接待國立金門大學浯洲書院學生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雪蘭莪金門會館近日於會館內舉行一場別具意義的交流活動,由主席陳良吉親自主持,並邀集顧問呂清便、秘書長劉志山、文教主任吳振發、副文教主任李建明、婦女組主任許玉敏及副秘書長楊質煥等多位理事,共同迎接遠道而來的國立金門大學浯洲書院學生。 活動過程中,會館幹部不僅介紹了雪蘭莪金門會館的成立背景與多年來推動的會務發展,也特別強調會館在傳承鄉情、聯繫鄉誼以及支持教育上的角色。陳良吉主席表示,青年學子是未來的重要力量,會館樂見年輕一代主動走訪馬來西亞,透過實地交流,更深入理解金門僑鄉在海外的發展歷程。 學生們則分享了在金門求學的生活經驗與對文化交流的期待。他們認為,能夠親身到訪馬來西亞金門會館,體會到僑鄉組織的凝聚力與溫暖,是一段難得的經歷。透過這樣的互動,他們不僅增進了對僑社的了解,也從長輩的談話中獲得了寶貴的人生啟發。 此次交流活動,不僅加深了雙方的情誼,也讓金門學子更清楚看見「金門人在海外的足跡」,並體會到僑社在延續文化、關懷鄉親與支持教育方面的重要價值。未來,會館與金大浯洲書院也期待能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持續推動兩地青年在文化、教育與交流上的互動,共同為鄉情傳承注入新的能量。
-
《僑鄉歷史》秉忠蹈義八十年──追思卓還來領事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今年適逢中華民國駐北婆羅洲領事卓還來殉難八十週年。8月底,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卜正公使與僑務人員,專程出席於沙巴舉辦的「二戰沙巴戰俘悲劇與卓還來領事史實講座」及「紀念碑公祭儀式」,與當地華團、留臺校友共同緬懷這位以生命護僑的外交官。 卓還來於1940年派任駐北婆羅洲山打根。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迅速南進佔領北婆羅洲,他與家人隨即遭日軍拘捕。面對險境,他堅拒逃生機會,為避免僑胞因其身分而受株連,毅然選擇承擔。最終,他以堅毅不屈的精神壯烈殉職。 在沙巴紀念碑上,鐫刻著「秉忠蹈義」四字。這是對卓領事最貼切的詮釋。他以外交官身分肩負國家使命,更以華僑守護者的姿態,堅守正義。這份忠誠愛國的高尚情操,與金門人耳熟能詳的「忠義」傳統相互呼應。 金門歷史上,長年身處戰地,無數軍人與百姓同樣在烽火中以堅守換來家園的安定。卓還來的故事,讓我們再一次思考:當戰爭壓境,人該如何抉擇?而他的選擇,正映照著許多金門前輩的身影||或許默默無聞,卻同樣勇敢無懼。 值得注意的是,卓還來殉難不只是外交與戰爭史的一頁,更是海外華僑共同的記憶。金門人長於出洋,無論南洋或東南亞,都以勤奮與堅毅扎根當地。二戰期間,許多旅馬金門鄉親同樣在日軍佔領下遭遇艱難。卓還來的犧牲,提醒我們:海外華僑命運與國家民族始終緊密相連。 八十年過去,歷史未曾遠去。卓還來拒絕逃避、選擇承擔的精神,對當代尤具啟示。今天,金門依舊處於海峽前線,如何守護和平、如何讓青年一代記得前人犧牲的代價,都是迫切的課題。 從沙巴的紀念碑到金門的戰地記憶,跨越海洋的,是同一份忠義。願「秉忠蹈義」成為世代共同的座標,提醒我們銘記忠義,更要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
-
《拒絕聯考的小子》數位修復版在新加坡進行國際首映──跨越世代與國界的青春記憶
2025年8月20日,一場別具歷史意義的電影盛會在新加坡最大的電影院舉行。《拒絕聯考的小子》數位修復版於嘉華(Golden Village)電影院進行國際首映。對許多觀眾而言,這不僅是一場重溫經典的觀影體驗,更是一段跨越時空、喚醒青春記憶的心靈之旅。 一封情真意切的邀請 這場首映會的促成,要特別感謝新加坡電影協會主席陳繼賢。他是本片最忠實、最熱情的影迷,也是推動台星電影文化交流的重要推手。 原本國家電影與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褚明仁因行程無法出席,但在收到陳主席情真意切的邀請信後,毅然決定調整行程,親自飛來新加坡參加。與會的還有導演徐進良伉儷,讓首映會不僅是一場放映,更是台星電影文化與技術的交流。 一代人的共同印記 這是我第一次完整觀賞《拒絕聯考的小子》,卻覺得格外熟悉。片中描繪的,是我們那個年代無法抹去的生命經驗。聯考曾是年輕人揮之不去的陰影:無奈與掙扎、家庭與社會的龐大壓力、對未來的迷惘,壓抑了青春的熱情與夢想。 許多新加坡朋友告訴我,他們面對嚴苛的A水準(A-Level)會考時,也曾經歷相似的焦慮。制度雖不同,青春的無力感卻如此一致。正如褚明仁董事長所言:「電影是一個時代的靈魂,映照著一個時代的情懷與變遷。」因此,這部作品不只是台灣的故事,也觸動了跨國界的情感共鳴。 陳繼賢的「四十三次」 首映會最感人的篇章,莫過於陳繼賢與這部電影的緣分。1979年,電影在新加坡上映時,他只有十四歲。短短三週放映期間,他一共進戲院觀賞了四十三次。這份執著,成為他人生的重要精神印記。 四十六年後,他依舊懷抱這份熱情。前天參加試片,今天再次入座,這已是他第45次觀賞。去年十一月,在駐新加坡代表處的牽線下,他終於在台灣與徐進良導演相見。多年夢想成真,他們相擁而泣,那是影迷與創作者最動人的一刻。 跨越時空的修復 電影數位修復,讓歷史記憶再次鮮活。去年,國家電影與視聽文化中心承諾加速修復本片,不到一年便完成,並於今日在新加坡首映。這部電影不僅是該中心修復的第99部作品,更是首部在海外進行商業映演的修復電影。 這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文化的延續。修復讓經典重現光芒,使年輕世代能在大銀幕上認識父母輩的青春,而老一輩觀眾則彷彿搭上時光機,回到那段熱血的歲月。從即日起,這部電影將持續在新加坡戲院放映至明年底,讓更多人走進戲院,與自己的青春重逢。 電影作為火炬 電影不只是娛樂,它是照亮人生的火炬,點亮每個時代的思考與熱情。徐進良導演無疑就是這把火炬的傳承者,透過影像記錄歷史、書寫故事,把一代人的夢想與掙扎留給下一代。 在新加坡的這場國際首映,不只是台灣電影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一場跨世代、跨國界的心靈交流。當觀眾的笑聲與淚水在黑暗的戲院裡交織時,我們看到的,不只是電影的重生,而是青春與夢想的共同記憶。 (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博士授權刊登)
-
《僑鄉僑領》南洋商學院三十週年 「黃祖耀大廈」見證金門子弟卓越貢獻
﹝新加坡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商學院於8月22日迎來創院三十週年,校方特別將商學院大樓命名為「黃祖耀大廈」,以紀念已故企業家、慈善家暨金門子弟黃祖耀先生,表彰他對教育與社會的長遠貢獻。 南洋商學院前身為會計與商學系,1995年正式更名時,由時任大華銀行榮譽主席黃祖耀主持揭牌。多年來,他不僅是南洋商學院的重要奠基者,更是南洋理工大學長期支持者,推動校園發展邁向世界一流。黃祖耀於去年2月3日辭世,享壽95歲。 國際舞台上的金門身影 南洋理工大學校長何德華教授在慶典中表示,黃祖耀先生是學院發展的關鍵人物,「他讓南大在國際舞台上建立了堅實的基礎。」這位來自金門的金融家,以卓越遠見與慷慨奉獻,成為新加坡金融業與教育界的重要推手。 黃祖耀出身於金門傳統家庭,自小耳濡目染家族勤儉持家的精神。戰後,他隨著大批僑民移居新加坡,投入銀行業,並逐步承擔起大華銀行第二代領導人的角色。在金融事業上,他推動大華銀行成為新加坡及區域內重要的金融機構,也見證了新加坡自上世紀起躍升為亞洲金融樞紐的歷程。 對金門鄉親而言,黃祖耀的成功不只是個人榮耀,更是「金門人勤奮不懈、重視教育」的精神寫照。許多金門子弟因戰亂或生活所需南渡,但仍心懷鄉土、積極打拼,成為當地社會舉足輕重的一份子。 教育傳承的典範 活動由新加坡衛生部長兼社會政策統籌部長王乙康擔任主賓。他在致辭時強調,商學院今日的成就,離不開師生、歷任院長及業界夥伴的努力,「更不能忘記像黃祖耀這樣的先驅。」 王乙康指出,黃祖耀在金融、華社團結與教育領域留下深刻足跡。他不僅見證了商學院的成立,更長期支持校園發展,協助培育具全球視野、掌握專業技能並精通科技的年輕人才。他強調:「雖然黃祖耀已不在我們身邊,但他留下的教育平台、價值觀和貢獻,將持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新加坡人。」 黃祖耀生前堅信「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多年來除積極推動南大發展外,亦資助獎學金及教授席位,鼓勵弱勢學子勇敢追夢。今年,大華銀行與黃氏基金再宣布捐贈1億1000萬元予南大,幫助弱勢學生並推動跨學科教育,延續他的教育情懷。 多位受惠學生也在活動上分享心聲。畢業於南大的潘瑋慷,如今任職於PayPal,他回憶獎學金讓他有機會赴瑞士交流,拓展國際視野,也激發了回饋社會的使命感。藝術設計與媒體系三年級生劉恩圻則表示,這份資助改變了她的人生,讓她重燃希望,並立志將這份提攜精神傳承下去。 傳承與紀念 為紀念其精神,南大除將大樓命名為「黃祖耀大廈」外,亦設立長達12米、高1.5米的紀念壁畫,象徵他對教育的承諾與影響。這幅壁畫不僅是一道建築風景,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提醒著後人教育與慈善的價值。 活動當天,黃祖耀的遺孀莊榕英及其子、大華銀行副主席兼總裁黃一宗等家屬亦親臨現場,共同見證這份榮耀時刻。 金門精神跨越地域 黃祖耀的故事,印證了金門子弟在世界舞台上發光發熱的可能。他一生不僅見證新加坡金融業崛起,也以教育投入展現「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胸懷。對於金門人而言,他的成就提醒著我們:即便離鄉背井,仍能在國際上展現鄉土的精神與價值。 今日的「黃祖耀大廈」,不僅是南洋理工大學的重要地標,也是金門人共同的驕傲。它象徵著一位金門子弟跨越地域,將家鄉精神化為教育、金融與公益力量的傳承,並持續影響著新加坡乃至世界的下一代。
-
《黃祖耀小故事》從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到金門大學的黃祖耀人文學院
1970年代的新加坡,正處在國家轉型的關鍵時刻。當時的南洋大學還是一所承載無數華人心血的學府,急需強而有力的領導與支持。那段時間,黃祖耀挺身而出,擔任南洋大學理事會主席。 會議室裡,他總是靜靜聽著學者與理事們的意見,最後才緩緩開口。他深知教育是一條漫長的路,必須有人去鋪橋、有人去奠基。正是這份堅毅,讓南洋大學在艱難時期保持穩健發展。 幾十年後的2004年,已是德高望重的金融家與慈善家的黃祖耀,再次被邀回南洋理工大學,出任名譽副校長。那一刻,他不是以銀行家的身分,而是以教育推手的角色,回到他曾守護過的學府。他在致詞時說過一句話:「教育,是國家最重要的投資,也是世代之間最珍貴的傳承。」 社會並沒有忘記他的付出。新加坡國立大學頒發榮譽博士學位給他,以表彰他對高等教育的支持與推動。新加坡政府更將「殊功勛章」--國慶最高榮譽獎章授予他。那一天,他胸前的勳章在燈光下閃耀,映照著一生奉獻社會與教育的光芒。 而在黃祖耀的心中,故鄉金門始終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當金門大學成立後,他依舊不遺餘力地關懷支持。校內設立的「黃祖耀人文學院」,正是他對家鄉教育的另一份心意。他希望金門學子能透過人文素養與國際視野,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正如他當年自小島走向南洋、再走向國際的旅程。 對許多人而言,博士學位與勳章是榮耀;但對黃祖耀來說,真正的榮耀是看見新加坡與金門的學子們因教育而改變命運,並且將這份提攜精神延續下去。這是他一生踐行的信念-- 「取之社會,用之社會」。
-
《臺馬交流》臺灣文學系列講座在馬推廣 作家接力登場深化臺馬交流
﹝資料提供:文化部﹞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為推廣臺灣文學,文化部駐馬來西亞文化組今年再度攜手誠品吉隆坡推出「臺灣文學系列講座」。這是自去年首次舉辦後的第二度合作,活動自五月底起展開,先以「書店、出版、閱讀推廣」為主題,讓馬來西亞讀者看見臺灣獨立書店與出版環境的豐富樣貌。自8月中旬起,活動更將迎來四位具代表性的臺灣作家楊双子、洪愛珠、郭強生與平路,透過分享與對談,引領大馬讀者進入臺灣當代文學的核心世界。 書店與出版的風景 今年講座不僅邀請作家,也特別納入紀錄片導演與出版推手,展現臺灣閱讀生態的多元樣貌。侯季然導演以《書店裡的影像詩》記錄十年間超過120間書店的人生故事;獨立出版聯盟理事長陳夏民則道來出版人如何在風險與熱情之間堅持理想;閱讀推廣人李惠貞則分享因閱讀而展開的自由人生。場場講座皆吸引眾多民眾參與,顯示臺、馬兩地讀者都能被「閱讀」深深觸動。 作家現身說法 作品與人生相互呼應 8月16日率先登場的楊双子,將與馬來西亞作家兼出版人林韋地對談,主題為《臺灣漫遊錄》背後的虛構工程與文化脈絡,帶領讀者重返昭和時代的臺灣。 第二場由飲食散文家洪愛珠接棒,於8月30日以「一張北臺灣的家庭餐桌」為題,從飲食談起家族與記憶,串聯日常餐桌與文化傳承。 進入9月,兩位重量級作家壓軸登場。9月13日,郭強生將以「小說的跨度」為題,深入剖析其中篇小說《尋琴者》,分享他在小說創作上對藝術與人生的思索。9月20日,國家文藝獎得主平路則將以「文字的奇幻旅程」為題,帶領讀者進入她筆下跨越現實與虛構的文學世界。 透過這四場作家的深度交流,讀者不僅能更清楚理解作品的建構過程,也能在作家第一手的引導下,領略閱讀背後更深層的思維與美感。 臺馬文學對話的橋樑 文化部駐馬來西亞文化組表示,透過「臺灣文學系列講座」,希望加深臺馬兩地在文學上的對話與理解。此次活動不僅展示臺灣當代作家的創作能量,也讓大馬讀者看到獨立書店與出版人在文化推廣上的努力,進一步促成華語文化圈更多的連結與交流。 配合講座,誠品吉隆坡書店同步舉辦小型書展,展售相關作家的著作。民眾可在書店內先行閱讀與典藏,並於講座現場與作家進行更深入的交流。各場次活動皆免費參加,但需事先報名。詳情與報名資訊可參見「誠品馬來西亞」App或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sliteMY/)。 講座資訊 ‧8月16日(六),19:00 楊双子||文學作為方法,重返昭和臺灣:《臺灣漫遊錄》的虛構工程 ‧8月30日(六),14:00 洪愛珠||一張北臺灣的家庭餐桌 ‧9月13日(六),14:00 郭強生||小說的跨度:我與《尋琴者》 ‧9月20日(六),14:00 平路||文字的奇幻旅程 「臺灣文學系列講座」內容豐富,不僅展現臺灣文學的厚度,也搭起臺馬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精彩可期。
-
《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新加坡兩所頂尖大學國際排名領先之要訣
過去14年,新加坡大學追求卓越辦學與積極推動國際化,在國際教育諮詢公司QS的世界大學排名榜中大幅躍升。新加坡國立大學從2012年的世界大學排名第25名、進步到2016年的第12名、2020年維持在第11名、2025年再進步到第8名(亞洲排名第1名)。南洋理工大學也是進步快速,從2012年的世界大學排名第47名、2016年進步到第13名、2020年維持在第11名、2025年微幅退步到第15名(亞洲排名第3名)。 2025年QS世界大學排名運用9方面的指標衡量全球超過1,500個大學:學術聲譽(占30%);雇主聲譽(占15%);師生比(占10%);每位教師論文引用率(占20%);國際教師比重(占5%);國際學生比重(占5%);國際研究網絡(占5%);就業結果(占5%);可持續性(占5%)。國際教師比重、國際學生比重、國際研究網路等三項目標可以稱之為國際化程度,評分比重共計占15%。 若詳細看2025年QS評鑑資料,新加坡大學的國際化程度與延聘國際著名學者是獲得國際教育評鑑高分的很重要因素。 例如,2024年2月22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宣布,任命著名的荷蘭前衛福與體育部長庫珀斯(Ernst Kuipers)教授為新任副校長;11月20日宣布,任命德國籍生醫科學家沃爾夫魯姆(Christian Wolfrum)為副校長兼教務長。連續兩宗重要任命案凸顯南洋理工大學致力於追求國際化與卓越辦學,2025年才會被QS評比為世界第15名、亞洲排名第3名的大學。 庫珀斯教授是著名的胃腸病學家,2013-2022年擔任伊拉斯姆斯大學(Erasmus)醫學中心醫學教授與首席執行官,2015-2022年間也擔任國家急性護理網路主席,在過去二年擔任荷蘭的衛福與體育部長。2024年5月開始,他被任命為南洋理工大學最高級別的傑出大學終身教授兼任副校長(研究),可說是結合學術成就、實務參與、領導管理與國際研究網路的卓越校務領導人。 沃爾夫魯姆教授現為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2025年QS世界大學排名為第7名)的研究副院長,他的傑出學術研究獲得國際諸多獎項肯定,包括卡夫曼獎、兩項歐盟年輕學者獎、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羅斯樂獎。2025年7月他將擔任南洋理工大學副校長兼教務長,同時擔任首席學術官,負責監督各學院院長和學系主任,推動教學和研究發展。 2024年南洋理工大學有學生25,860位,其中的國際生有8,089人,占全部學生的31%、占研究生的58%;教師總共有3,844位,國際教師占65%。該校的國際教師比重的評分也是滿分、國際學生比重的評分為83.5分、國際研究網路的評分為89.4分,總體國際化程度的評分為91.0分。 再檢視2024年世界排名第8,亞洲排名第1的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相關數據,該校有學生33,889位,其中的國際生有12,057人,占全部學生的36%、占研究生的62%;教師總共有4,554位,國際教師占65%。該校的國際教師比重的評分為滿分、國際學生比重的評分為88.9分、國際研究網路的評分為91.6分,總體國際化程度的評分為93.5分。 比較2025年QS世界大學排名前十五名大學,更可以看出新加坡大學國際化對其世界排名的助益。 2025年QS世界大學排名第1名的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國際化程度評分為94.0分(國際化程度的世界排名為第7名),新加坡國立大學為93.5分(國際化程度的世界排名為第8名),落後MIT僅僅0.5分,南洋理工大學為91.0分(國際化程度的世界排名為第9名),遙遙領先世界大學排名第4的哈佛大學(80.9分)與第6名的史丹佛大學(76.0分),更領先第14名的北京大學(51.2分)將近40分。 歡迎加入《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WhatsApp社群,直接收到每一篇精彩故事。請點選以下連結加入社群! https://chat.whatsapp.com/DGDkzqZBPH48dqRsNUJPo9 (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博士授權刊登)
-
《僑鄉榮耀》新加坡金門會館主席呂立岩、名譽董事方百成榮膺公共服務獎章殊榮
﹝新加坡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新加坡金門會館欣喜宣布,本會館主席呂立岩先生榮獲新加坡共和國總統頒發的公共服務獎章(PBM),名譽董事方百成先生則榮獲公共服務星章(BBM)。這兩項國家級榮譽,不僅是對個人卓越貢獻的肯定,更彰顯金門僑社長期以來深耕社群、積極參與社會建設的重要角色。 國家級榮譽的象徵 公共服務獎章(PBM)與公共服務星章(BBM),由新加坡總統在國慶前後頒授,專門表揚對社會、社區與公共領域有突出貢獻的人士。 ●PBM(公共服務獎章):肯定受獎人在基層社會組織的領導與奉獻。 ●BBM(公共服務星章):則屬於更高等級的榮譽,表彰在公共服務與文化建設中具有長遠影響的人士。 對於新加坡金門僑社而言,這份榮耀不僅是個人的光彩,更代表族群價值在國家舞台上的再一次被肯定。
-
呂立岩:從工程師到亞洲巧克力王國的領航者
早年與家庭背景 呂立岩1957年出生於新加坡,是一名在海外成長的金門後裔。他的父親呂冰霖來自金門,戰後離鄉背井先到印尼謀生,後來才舉家落腳新加坡經營船務公司。那個年代,生活並不寬裕,一家十餘口要在異鄉重新扎根並不容易。直到1970年,13歲的呂立岩家裡才迎來第一台電視機,這是他兒時對「小康」最鮮明的記憶。 家中祖母黃鴛鴦在教育上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她總是不厭其煩叮嚀孫輩「做人要腳踏實地,做事要善待他人」。這樣的家訓,成為呂立岩日後立身處世的座右銘。他回憶,祖母每天陪伴他和兄弟姐妹步行上學,風吹雨打從未間斷。等候孫子放學時,祖母總是在校門外縫補衣物、備好午餐,這種默默守護的身影深深烙印在他的心裡,讓他終其一生都相信「誠懇與善意」是最有力的資本。 勤奮求學與工程師歲月 受家族重視教育的影響,呂立岩自小就讀於崇福學校與海星中學,後來考入新加坡國立大學土木工程系。他的學業成績優異,1982年順利取得碩士學位,並進入一家英國土木工程顧問公司,參與多項重大基建工程,包括新加坡地鐵與隧道的建設。那段歲月,他幾乎不是在地鐵站施工現場,就是在隧道、大橋或馬路邊頂著烈日揮汗工作。 這段工程師經歷,雖然辛苦,卻讓他養成面對困難時「不退縮、找方法」的習慣。工程的嚴謹訓練,也鍛鍊出他對細節的敏感與規劃的精準,這些特質在他後來的創業歷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金融風暴與轉行 1987年,亞洲金融風暴重創各行各業,建築業亦首當其衝。呂立岩選擇在逆境中自我突破,轉入股票經紀業。他從最基層做起,憑著勤奮與對市場的敏銳觀察,不到幾年便晉升為公司副總裁。這段時間,他深刻體會到金融世界的高風險與高挑戰,並逐漸養成「危機就是轉機」的思維模式。 然而,他並不滿足於單純的金融職涯。當時,他的妻子董愛華在免稅店(DFS)部門任職,正值該公司決定撤出機場以外的巧克力分銷業務。夫妻倆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可能成就新天地的契機。 跨入巧克力王國的冒險 1991年,呂立岩毅然辭去股票經紀人的職務,與妻子攜手創業,接手巧克力分銷門市,成立 FNA集團(Focus Network Agencies)。初期挑戰重重,幾個主要品牌因不看好他們的實力而相繼撤出,業務幾近停擺。然而,呂立岩沒有退縮,而是親自拜訪供應商、建立誠信合作關係。憑著堅持與真誠,他逐步引進新的品牌,成功打開市場。 經過幾年的努力,FNA從最初年營業額百萬新幣的小規模公司,逐漸成長為上千萬營業額的國際集團。2001年,他推出自有品牌零售店「The Cocoa Trees 可卡樹」,將全球頂尖巧克力品牌匯聚一堂,打造出新加坡乃至亞太地區最具規模的專賣網絡。如今,FNA的版圖已遍及新加坡、中國、馬來西亞、印尼、台灣、泰國、越南、韓國、日本等地,在樟宜機場更佔有八間門市。 危機中的堅守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呂立岩多次面對全球性挑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3年SARS疫情、2020年COVID-19疫情,都對零售業造成沉重打擊。但每一次,他都堅持「不裁員、不減薪」的原則。他認為,公司是一個家庭,老闆有責任照顧員工。於是,他寧可高層主管減薪共體時艱,也不讓基層員工受影響。 這種「以人為本」的理念,使他在新加坡商界贏得良好口碑,也讓FNA能在困境中保持團隊向心力,最終度過難關。 企業榮耀與國際肯定 呂立岩的努力與堅持,為他贏得了無數榮譽。2007年,FNA獲得「卓越增長獎」;2009年榮獲「新加坡金字品牌獎」;2010年進入「新加坡首1000名企業榜」。2013年,他更榮獲「安永企業家獎」,與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星巴克的舒茲、戴爾電腦的麥可·戴爾等國際知名企業家同列。這一榮譽讓新加坡金門僑裔的奮鬥故事走向世界舞台。 僑社典範與精神傳承 呂立岩不僅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更是一位深具社會責任感的僑社領袖。他常說:「公司像一個家庭,老闆應該感謝員工,是員工養活了公司。」這句話不僅是企業治理哲學,也是他為人處世的核心信念。 他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源於祖母「腳踏實地、善待他人」的教誨,以及他在每一次轉折中勇於承擔、堅持誠信的選擇。如今,他榮獲新加坡總統頒發的公共服務獎章(PBM),不僅是對他企業成就的肯定,更是對他服務社會、回饋僑社精神的最佳註解。 呂立岩的故事,不只是新加坡華人奮鬥史的一部分,更是金門僑裔在海外開枝散葉的縮影。他用行動告訴後輩:只要心懷誠信與勇氣,再大的挑戰也能化為養分,成就更廣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