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打造城際交通路網 縣府說明啟動環北1段拓寬工程理由

發布日期:
作者: 翁維智/縣府報導。
點閱率:2,730

「金門縣環島北路一段(金門大學路口至頂林路口)道路拓寬暨排水改善工程」自啟案後,金門社會對計畫有不同意見與聲音,因各方意見歧異,縣長楊鎮浯上任後便指示承辦單位工務處務必與工程鄰近居民、縣議員、護樹團體等利害關係人,就相關疑義進行溝通。儘管經過舉辦說明會、公聽會,後續也曾在網路上有過廣泛熱烈的討論,但縣府還是覺得,有必要就本案推動的過程做詳細的說明。

 ◎計畫啟案過程
 囿於早年農業生活型態,金門道路普遍都不寬,但都市計畫規劃的路寬是足夠的,只是一直還沒有依照都市計畫開闢完成。最早在85年公告的都市計畫時,已為幾條主要幹道規劃好足夠的路寬。但因為時間已久、環境變遷,於是在103年時再次從整體道路系統面進行整體評估。
 「金門縣都市計畫道路系統整體規劃」重新調查並評估道路系統中各串聯節點的特性,例如車輛數增長、主要行政、商業機能、公共設施及民生必需基本服務節點,還有運輸場站、大專院校、經濟產業區、風景遊憩區等活動節點,從中找出重要性相對高的道路。完成調查及評估後,提出分級道路建設計畫,並從道路系統中定出應優先建設的主要道路路網─「三橫三縱」。最終依各層級道路的功能需求,主要道路定位為效率型的道路,主要負責串聯全縣陸路的城際交通,因此規劃的基本配置為雙向混合車道及機慢車道。環島北路即是其中之一。
 於是自104年開始,縣府陸續啟動並完成「金門縣環島北路(高陽路口至洋山路口)道路拓寬暨自來水、污水管埋設工程」、「金門縣環島北路四段(洋山路口至成功路口)道路拓寬暨自來水、污水管埋設工程」及「金門縣環島北路一段(救國團至金門大學路口)道路拓寬暨排水改善工程」,分別完成環島北路一段(部分)、環島北路三段(部分)及環島北路四段等道路拓寬計畫,並持續自107年起,推動環島北路一段金門大學路口至頂林路口的拓寬計畫。拓寬計畫增加了道路容量,也因此可以容納更多公共設施,所以除了拓寬車道,也一併加入了排水溝和人行道。

 ◎為金門的基礎交通建設而努力
 為什麼我們會持續推動環島北路一段的拓寬計畫?再經過一系列的說明會、公聽會等社會對話過程,本案縣府主要考量點在於「健全金門的道路系統」。
 本縣發展至今,人口數及車輛數逐年增加,道路上各式車種都行駛在一條混合車道上,雖不會塞車,但卻不夠好。特別是對機車族群來說。
 因為包含機車在內的所有車輛,都會匯集或通過主要道路。也因為許多不同旅次目的的車輛會彙集在主要道路上,車輛密度高,種類也會變得複雜。例如,汽車、機車、卡車、公車、遊覽車都會出現在再一起,移動行為會變得複雜,進而使交通特性有別於其他道路。所以在道路系統中,主要道路的重要性相對高,主要道路必需重視道路容量。
 可是路寬不足時,匯集車流後的主要道路行駛空間十分受限,特別是對機車族群。但機車族群卻是本縣最大的一群道路使用者。這並不公平,也不合理。理想狀況是,一條道路具備汽車道、機車道、人行道、自行車道、公共設施帶等,讓不同公共設施、載具、旅次目的的人車有可以共享安全的道路空間。可是土地是有限的,路寬也是。有限制的路寬無法容納所有車道或人行道,所以必需取捨,取捨則要視道路的交通特性而定。
 我們金門縣無法、也不必要把每條路都建設到具備雙向混合車道及機慢車道,但至少在主要道路需要。環島北路各路段肩負東西半島間重要交通往來,而環島北路一段亦是金寧鄉與金城鎮主要通行幹道,基於交通流量的考量,縣府最終決定推動拓寬環島北路一段。

 ◎為什麼無法保留木麻黃
 環島北路的拓建中,「木麻黃的保留」與「行車安全」的兩大訴求,是大家討論最多的議題,也是一個兩難的議題。但這不應該是一個對立的議題。我們透過說明會及公聽會,試著讓大眾可以更加了解縣府的考量及困難。
一、兩側行道樹非以木麻黃為主
 在環島北路一段,目前行道樹基本上是以木麻黃及樟樹為主,已經不是全段的木麻黃。就完整性而言,並不若環島北路二段般的密集與完整。至於其生長的地基因為緊鄰道路及水溝,樹根範圍內又存在相關民生管線,雖然在這樣的條件下,樹木是可以生長的,但並不表示他們可以有好的環境可以支撐它們持續成長。
二、現行木麻黃近半數空洞率超過30%,不甚健康
 從外表不容易看出來的是,環島北路一段兩側的木麻黃,現在並不健康。根據本府委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的聲學斷層掃描儀檢測後,若腐朽空洞率超過50%的有明確的風險,因此必需優先移除;而空洞率超過30%(到49%)的樹木,雖然沒有立即的風險,但還是需要持續監測劣化的程度。
 可是環島北路一段的木麻黃 ,在檢測後發現空洞率超過50%約4%,而空洞率達到30~49%的也佔了53%。所以前一陣子,林務所已經對空洞率超過50%的木麻黃完成伐除工作。其餘的樹木進行持續監測,以防未來危險性增加。
 所以事實上,現況環島北路一段的木麻黃近半數有內部腐朽狀況,雖短時間內未有立即危險,但會因氣候、病蟲害、自然腐朽等問題逐年擴大,是否需作預防性之處理,本來就是縣府一直在思考並評估的,而且颱風季節,危險度更為提高。因此,未來環島北路一段行道樹再植計畫,將考量立地條件、區域範圍、樹種生長特性等因素,以原生樹種為優先列入該路段行道樹選項,考量地區年雨量及維護成本,打造適宜的行道樹景觀。
 但是,在此必須強調,並不是在金門不需要木麻黃了。木麻黃仍是金門海岸造林的優先選擇。根據委辦台灣大學第五期森林經營計畫調查結果,金門木麻黃森林面積約有1,518.07公頃,大概約有200多萬株的木麻黃,而且我們也持續在海岸進行以木麻黃為主的造林計畫。造林持續做、島嶼林木才能生生不息。
 50、60年前車輛非常少,普遍種植有其必要;但隨著生活環境變遷,木麻黃是否適合作為行道樹,應回歸到林木的生長特性及環境問題進行討論,而且縣府目前也刻正進行整體性的林相整理及經營利用策略規劃,以提高林相的健康度。

 ◎為什麼不在木麻黃的外側拓寬,變成1條18公尺寬的景觀道路
 在外側拓寬的方案,聽來立意甚佳且合情合理,但為什麼不是我們選擇的方案?主要原因有三:私有土地取得困難、樹木竄根破壞路面的問題無法解決、及已經完成一半拓寬的環島北路一段,有道路斷面銜接衝突點增加的問題。
 一、私有土地取得困難
 道路拓寬需要土地,18公尺方案所需使用的土地為45筆。金門鄉親對於土地的想法相對保守,除價購金額協議、交換土地之處理等方式,至於以徵收方式辦理,亦非地主可以接受的優先選項。因此,一條道路土地協調需要花上非常久的時間才能完成。以目前水頭商港連接西海路的1-1道路為例, 527公尺縣府是從90年間啟動計畫,直到107年才完成工程招標。歷時久遠,交通流量日趨增加,鄉親們對道路拓寬的需求很高。所以我們才提出目前最小量的私有地使用的方案─13公尺路幅方案。
 二、樹木竄根破壞路面的問題難解
 在樹木外側拓寬聽起來似乎不用動到樹,但其實還是要砍掉27株木麻黃。因為兩側的植栽並不是很規則的立在一條線上,其實有二、三排,也因此在最大數量保留的條件下,最外側、甚至一些第二排的一部分也無法保留。而留下的則需要再面對竄根破壞路面和空洞率劣化的問題,因為他們離路最近,若一有強風吹倒情形,危及的範圍也會變大。
 三、道路斷面銜接衝突點增加
 最後一點,環島北路一段已經完成從金城到大學路這一段的拓寬,若採取18公尺路幅方案,兩段不一樣的道路斷面,造成匯入、匯出車道的出入口衝突點增加,分隔島的設置也需要再增加破口,會衍生其他的問題。

 ◎冷戰史蹟的地景與歷史記憶
 金門早期土壤貧瘠、風沙肆虐,由於木麻黃其根部具根瘤菌共生且為生長較為快速的樹種,為當時適宜栽植且能存活樹種之一,為金門減緩飛砂與季風危害,亦造就金門現今富有的友善生態環境,同時形塑了早年軍旅生涯的風貌。木麻黃參與了許多金門人的生活,這是事實。
 可是,金門現有的道路基礎建設在城際交通上已逐漸不符需求,雖然軍方時代所遺留之戰地意象、設施及木麻黃是金門人共同的回憶,本府仍需考量道路基礎建設須符合當地需求。如何讓全縣的戰地意象及既有林木與後續道路基礎建設達到平衡,仍需共同研擬及調整相關計畫來達到一個平衡。
 因此關於保留木麻黃保留之構想,我們也在持續討論。目前環島北路二段與環中路兩側均有較完整之木麻黃,以環島北路二段而言,后盤山段至瓊林圓環道路筆直,並為多數民眾照相取景之路段,景觀及安全性較高;且再考量若辦理該段之拓寬,因受限於既有土地、地形、既有廟宇、建物、軍事設施、擋牆等因素,近程仍有相當之難度。所以評估未來將會保留作為木麻黃綠色隧道,不是計畫全段環島北路均會拓寬將木麻黃移除。
 目前以木麻黃為主的行道樹,且較有景觀性除了環島北路外,尚有環中路及太武山聯外道路,皆具特色。木麻黃林對於金門有其特殊意義,在維護與紀念層面,或可朝向木麻黃主題公園的設置來研議,如環保公園、歐厝第二層木麻黃防風林及林務所周邊鵲山林區,皆是可討論的地點。

 ◎近十年金門地區設籍及居住人數、車輛數急遽上升
 近十年來,金門設籍及居住人數急遽上升,以全縣觀之,從95年12月的8萬4,590人,至110年3月,來到14萬406人,成長幅度為40%,而金寧鄉因為金門大學升格,招生學生數增加,以及新興建案增加,導致十五年來設籍人數上升53%,從1萬5,588人,增加至3萬3,146人,金城地區也成長了33%設籍人口。此外,車輛數也增加132%,從49,690輛到115,477輛。因此,在人數及車輛數激增的情形下,增加了道路承載量,又環島北路一段作為金寧與金城間的主要聯繫幹道,在道安維護的考量下,拓寬確有其必要性。

 ◎持續溝通與提升道路基礎設施品質
 金門縣是個小海島,規模小,生態系統也相對封閉。也因此對於環境變化的耐受力比較低,能承受的開發規模小,和臺灣本島或其他更大型島嶼不一樣。所以在建構三橫三縱的主要道路系統時,採取13公尺路幅寬度而不是30公尺計畫道路寬,除了目前道路容量還不需要達到如此規模之外,減少開發量體也是思考軸線之一。
 為了建構道路系統中的主要道路路網,現行13公尺路幅方案經過無數次的討論、折衷,請教過許多專家,在有限的土地資源及客觀的環境條件下,由工務處提出最具可行性的方案。
 因此接下來我們希望透過資訊公開的方式,讓鄉親知道本案的內容、我們所做的努力以及本案能帶給金門的道路系統帶來什麼改善。也希望如有任何疑問,歡迎鄉親隨時來電「縣府工務處企劃科」(電話:318823#62615陳小姐)溝通指教。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