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學與台灣論述開展對話

發布日期:
作者: 駐台特派員楊樹清。
點閱率:1,003
字型大小:

金門學的緣起架構及發展影響昨在第四屆全國文史工作者研討會有力發聲
什麼是地方,眾聲喧嘩中建構地方學
「什麼是地方?從台灣歷史變遷上、社會結構、行政、法律制度上看─地方(Place)是一連串社會結構不斷建構實踐的過程在國家力量介入下區分……,包括記憶、記錄、詮釋(地方史)、意識、認同、及各層面的創造與實踐(地方學),形成各種歷史空間不斷辯證交會下的空間型態。」
─鄭水萍〈台灣地方文史與地方社會結構變遷〉
「什麼是地方?當地性的分析─落在當地是在場的一項基本特徵,在現場中呈現的就是當場。藉身體帶到場的在場,以及當地性。點─位置─地方─空間……展開來看,身體介入了存在與外在實在的空間鍊條,它切斷了『中心位置』與團聚於一處而環繞此中心之『地方』,兩者的純粹連繫。簡言之,位置和地方被身體介入而切斷了,但也因此而展開了。」─蔡瑞霖〈台中二十號倉庫及鐵道藝術村的現況與前瞻〉
「什麼是地方?地方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甚至可以說人文地理學就是地方的研究。但地方同時也是一個包裹於常識裡面的字眼,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兩者的交纏使得這個名詞充滿了魅力。你搬進宿舍裡,貼上海報,在桌上放一些書,等等。然後,這個空間就變成了你的『地方』。北緯40.46度、西經73.58度,對你可能沒甚麼意義,但如果我們知道那指的是甚麼『地方』感受可能就大不相同。」─王志弘〈地方社會的結構〉
「什麼是地方?」停辦了五年後,由台灣研究基金會接續主辦的「第四屆全國地方文史工作者研討會」昨(六日)一連三天在南投埔里的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國際會議廳登場,三十多位文史專家、一百三十五位來自閩、台各地的文史工作者,聚焦「社區營造與地方文化發展新趨勢」主題進行論文發表與研討;圍繞著「地方文化發展」的題目,「什麼是地方?」幾乎每位與會學者都會提出解構、論證,再次深化了「地方學」的建構。
在環繞著台灣主體論述的「地方文化」文史工作者會議中,地處福建省的金門地區文史脈動,〈地方學與地方文化─,《金門學》的緣起、架構、發展及其影響〉,也是一個被經驗分享、討論的區塊。
《金門學》的聲音,與台灣文化唱和。全國文史工作者會議聽得見。
文史工作會,文化產業社區營造平台
由台灣史研究學者、監察委員黃煌雄創辦於一九八八年的「台灣研究基金會」,在台灣研究還不能編入各大學必修課程的政治禁忌年代,台灣研究基金就已出發找尋並建立台灣主體性的文化論述,舉辦「台灣族群關係」營隊、「國民國家與台灣歷史」系列講座;台灣解嚴以後,看到各地文史工作者洋溢熱情應運而生,但又資源有限、交流也不夠;有鑑於此,台灣研究基金會乃延續十多年來為建立台灣主體性而努力的成績,結合文建會的力量,自二○○二年起,共同主辦「全國地方文史工作者研討會」,第一屆到第四屆。從台北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到南投暨南國際大學,地方文史工作者研討會已發展成全國最大規模、最具影響力的全國性文史會議,提供了一處地方文史工作者與社區文化工作者在文化產業、社區營造與文史最新資訊、創意經驗分享的交流平台。
在文建會指導下,此次由台灣研究基金會結合國立暨南大學人類學系、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及南方文史工作室合辦的「社區營造與地方文化發展新趨勢」研討會,議程扣合了十個專題:地方文史與地方文化、地方學與地方文化、宗教地緣與地方文化、鄉志編著與地方文化,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空間改造與地方文化、媒體與地方文化、文化創意與地方文化、藝術村與地方文化、無形文化資產與地方文化;探討的區域遍及美濃研究,眷村空間改造,客家地方文化產業、原住民拉勞蘭部落獵人學校、花蓮大港口原住民、寶藏巖、台中二十號倉庫等。台灣地方論述外,金門的文史議題也未缺席,延續第一屆所設定的〈近十年金門地區文史工作成果之初探──兼論地區文史工作與政府之互動關係(1990─2001)〉論文發表,第四屆再以〈地方學與地方文化──《金門學》的緣起、架構、發展及其影響〉為論文題目,重新觀察、探索金門文史資源、研究、變化,對外產生的影響。
昨天開幕的文史工作者研討會,《金門學》與美濃研究、邊陲社會及其主體性等議題並列在國史館館長林滿紅主持的第二場專題「地方學與地方文化」中同作論文發表、討論。
金門學研究,台灣文化論述開新議題
《金門學》係金馬戒嚴末期,民間文化意識覺醒下,一九九二年三月才經由「金門縣政建設研討會」中作研究、出版提案,之後逐漸形成概念的名詞,此後官民歷五年時間的架構、推動,完成三輯三十種《金門學叢刊》的面世,並衍生出「金門學研究會」、舉辦兩屆「金門學學術研討會」,使得《金門學》漸成型為一門獨立學科,廣泛被研究、討論。
從《金門學叢刊》的出版出發,《金門學》的發展,不止影響到金門文化的能見度,被重視、論述,也對台灣「地方學」的興起產生衝擊,《金門學》之後,《台北學》、《澎湖學》、《宜蘭學》、《雲林學》、《彰化學》等地方學才相繼出現。
金門在中國、台灣兩岸之間,作為地理上一個孤立的區塊,一九四九至一九九二年,又有四十三年時間長處戰地狀態、軍管現實,成了一政治「禁地」,除了軍事,金門的歷史、文化面,罕被外人觸及,論述。《金門學》的建構,給了金門人整理、思索自身土地命運與文化未來的機會,也為以台灣為中心的台灣文化論述提供新的探索方向,一九九七、二○○○年行政院新聞局圖書類金鼎獎兩度頒給了《金門學叢刊》,第一次得獎評語點出了這樣的意涵,「長期關懷金門的歷史軌跡,人文傳統以及文化史料,試圖全方位呈現金門與台灣、大陸、南洋的唇齒相依的關係,及其不盡相同的社會體制與文化條件。這套叢刊具深遠的客觀學術價值,為台灣的鄉土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探索方向。」
在地方學與地方文化的發展氛圍下,第四屆全國地方文史工作者研討會中的地方學與地方文化專題中,以《金門學》為例,藉由《金門學叢刊》的緣起,建構,觀看、體察《金門學》的發展及其影響,照見一座被政治封鎖、軍事封閉的島嶼,如何透過《金門學》的推動,建立起地方學根基,再成功地進行地方文化輸出,會中,也舉二○○六、二○○八金門縣文化局結合金門學研究會,分別在金門文化局、台中中興大學,兩度舉辦「金門學學術研討會」,為《金門學》與外界聯繫作重大觀察點;發表了李仕德〈金門旅日華商陳國樑與泰益號〉等十五篇論文,二○○八發表了陳春聲〈身分認定與籍貫問題:以明清之際金門及鄰近海域『海盜』的研究為中心〉等十五篇論文。
第二次由金門縣文化局主辦,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與台灣敘事學學會承辦的「二○○八金門學學術研究討會」,定出了「烽火僑鄉,敘事記憶──戰地、島嶼,移民與文化」主題,十五位論文發表人,除了任教於金門技術學院的唐蕙韻係金門籍外,其他都是在台灣出生、成長的學者,論文中也諸多金門與台灣等外界關係,連繫的論點,如林志龍、張傳聖〈天主教與金門(1950──70s)、江柏煒〈台灣研究的新版圖:以跨學科視野重新認識『金門學』之價值〉、蔡相煇〈鄭成功家族與金門〉、戴寶村〈烈日灼金門──《台灣日日新報》中的金門敘事〉、林正珍〈『消失』在台灣歷史文化中的金門〉、陳益源〈在金門與越南之間〉等。
「二○○八金門學學術研討會」的與會者來自各方,有中國大陸、日本、韓國、香港及台灣本島等地的學者,實質上已是一場國際研討會型態,在「烽火僑鄉、敘事記憶」的主題下,又分出四大子題:「海洋、家國與離散」、「近代台灣體系下的金門」、「金門的族群與身分移動」、「歷史記憶與金門想像」,就一個更大的東亞、南洋,甚至是整個亞洲文化圈的視野來探討金門,台灣和其它國家之間的關係,會中另一值得注意的議題,在於「亞洲視野下的金門學圓桌會議」,由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林富士主持,邀請蔡英文、王秋桂、陳春聲、白永瑞、吳密察、戴寶村等不同領域的政治、歷史學者與談,激發出不少火花,拓展了《金門學》更寬廣的視野。林富士強調封閉的金門之門打開後,就是一個出發的、開放的、機會的門,如果從中國歷史的發展來看,最少從唐、宋時期的開始,就整個中國跟海洋文明接觸的一扇門,從這個角度來看,金門就是一個樞紐,一個門戶,最少在閩南這一帶,它是中國所有物資、所有人員走向更廣闊的海洋世界的一個重要門戶;前陸委會主委蔡英文就兩岸之間的金門拋出了一個「邊界」思考,「金門是在台澎金馬四個主要的島嶼組成的中華民國現在的領域裡,在她(中華民國)的疆土之內,所以她跟廈門之間有這樣的一種傳統的觀念,邊界概念你怎麼把它建立起來」;東吳大學講座教授王秋桂希望所謂的《金門學》落實到以「村落」為基本單位的一個研究,再者,「金門一定要跟別人比較才能知道跟別人的同在那裡?異在那裡?才能夠做一個意義的研究」;韓國延世大學歷史系教授白永瑞認為《金門學》不只是一個地方的、小小金門的一個學科,它必須跟台灣還有東南亞間作溝通,而《金門學》跟全球化要如何連結,處理、分析這樣的一個關係,是比較複雜的問題;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吳密察提出金門史與台灣史的一個比照、比較,「可能有助於我們把金門特色突顯出來,有時候這樣的比較、對照,可能會讓我們看到一些當地人習而未見的東西」,同時,他也認為金門雖然是中國大陸沿海的島,但卻不是一個孤立的島,而是島群中的一部份,但從台灣史切入,「台灣史是不是只有台灣島,或者只有台澎,如何把台澎金馬都寫進台灣史,這對於台灣史的書寫來說,真是非常大的挑戰,老實說目前為此可能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甚至於可能還有一些人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廣州中山大學副校長陳春聲提醒,如果把台澎金馬看成一個區,大陸看成另外一個區,他不太以為,這二個區域真的是壁壘分明,或是真的可以劃的那麼清楚的,「金門剛好是這二個區域的邊界,如果以金門人的活動去寫台灣歷史,會不會有另外一個台灣呢?」因此,他認為很多事情要反過去想,不是隨便在講講核心與邊陲的關係或講講行政區域,「而是要找到內在的機制和脈絡,重新把歷史地域的中心建立起來」;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戴寶村認為回到歷史學最根本的地理空間、時間跟人的這幾個層面,也許更可以開拓關於金門的研究,「我們看金門其實是可以用一個福建金門的地緣關係,台灣金門或者東亞金門地緣關係來看」。
文化的金門,不再封閉孤立歷史區塊
〈地方學與地方文化─《金門學》的緣起、架構、發展及其影響〉在全國地方文史工作者會議上發聲,從《金門學叢刊》的出版推動、「金門學研究會」的成立,再到「金門學學術研討會」召開,其中又從聚集各國學者參與的「亞洲視野下的金門學圓桌會議」所發出的聲音來定位「金門學》。
立足本土兼具多元視野下,透過《金門學》的脈絡,可觀看到金門已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孤立的歷史、地理區塊;《金門學》所擁有的豐富元素、語彙,已具備發展成一門獨立學科的條件。
《金門學》不斷開新議題,也顯示了不僅具有地方學特色,更已提高到亞洲視野、全球化意涵格局,也為台灣的地方學與地方文化發展建立值得參考、借鏡的模式。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