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情碧山史述土地傳
〈碧山淵源頌〉、〈碧山大宗祠〉、〈潁川堂–陳氏宗祠〉、〈碧山陳氏中央房小宗祠事記–感恩旅僑南洋宗親仗義發起募捐修家廟〉、〈明朝碧山陳甫毓家族傳說故事–苦父灣與陳四明〉、〈懷念陳能顯先生–愛護本鄉里‧碧山辦教育‧培養多人才〉、〈碧山教育史述〉、〈睿友學校補述〉、〈為感念旅星陳智從先生事記〉、〈陳德幸古樓〉、〈知通陳清吉〉、〈陳智景陳啟泰兄弟家族事略〉、〈陳睿貢家族事略〉、〈禮培厚德家聲名揚〉、〈後山先民遷徙記述〉、〈旅僑陳成龍家族淵源〉、〈碧山黃連木〉、〈風獅爺〉、〈世情〉。
十九篇文章綴連,構成《碧山史述》。從村史接上家族史、島嶼史、南洋史,「這本融合著文史、文學與譜系的作品,除了能讓讀者們對碧山的人文歷史掌故多一番瞭解外,如此之文本,必有它不凡的存在意義與廣為流傳的普世價值」,出生於碧山的作家陳長慶寫下如是讚賞;「金門的歷史長度在村落,村落的歷史深度就在老人身上」,修譜工作者蕭永奇,也發出人與土地、文史記錄的驚嘆。
人未到書到。「一二三自由日」傍晚,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在新莊市「大宅門」庭園餐廳的「2010鄉訊人物新春鄉酒宴」,同時安排了兩本新書發表會,張火木的《戰地英豪‧金門將軍錄》與陳怡情的《碧山史述》,前者星光閃閃,作者親到場衝人氣,熱鬧滾滾;後者主角缺席,僅用著作在場流傳,相對安靜。左看將軍、右讀村史,直到從書頁中翻出一位八十四歲的作家,眾人皆驚,土地冒出來的史筆,啊!怡情伯,活字典不就是文史的「金門國寶」?
陳怡情先生,一九二六年六月二十六日出生於金門金沙鎮碧山村。父親下南洋謀生,童年適值抗日,只讀過四年私塾的他,自幼天資聰穎,博聞強記,勤於自學,有著超強的記憶力。光復後任碧山第二甲甲長,一九五四年九月起擔任過金沙鎮碧山村、烈嶼鄉黃埔村幹事,待了七年後,一九六一年因金門縣政府無預警裁員全縣村幹事,只得被迫回家做生意兼務農,一九六五年再被派任填補出缺的三山村長職,每月津貼三百元,還得兼民防中隊長。一九七五年,離鄉出外發展,做工打雜,台灣一待二十載,一九九六年才偕妻許翠蔭及孩子回鄉定居、耕讀。
旅台期間,陳怡情閒暇之餘已為祖家碧山寫了不少東西,他將這些自行整理成冊、未發表的文字史料帶回來分享族人,目的在了解留住先人的奮鬥史,也盼對所記載人事有修正機會。但除了族內,他幾不與外界聯繫。
二○○五年春天一個傍晚,為編修《金門碧山陳氏族譜》的蕭永奇,經人帶路找到正在屋舍旁田地裡挑水澆菜的陳怡情,請求協助,不意得到冷冷的回應,「我沒讀冊,不知半項。」原來是因過去有心血作品遭學者盜用,自此與訪的文史人築一道牆。碰了個大釘子的蕭永奇不死心,第二天再拉著妻子吳秀嬌來找「怡情伯」,總算搭起了和平互動的橋樑。編輯《碧山陳氏族譜》初稿告一段落後,蕭永奇興起記錄村莊歷史的念頭,「怡情伯,你來動筆,我用族譜幫你考證,秀嬌幫你潤飾。」再加入陳榮泰、陳昆齊、陳長慶等族親的遊說、鼓勵,要他把腦海的記憶化作文字,傳給下一代。
被說動「寫村史」的陳怡情,每日中午自農地耕作回家休息、小酌幾杯後,開始用撕下的日曆背面當稿紙,如數家珍記下一篇又一篇歷史掌故,並投稿《金門日報‧浯江副刊》,許多族人、島民聞所未聞的第一手村史、南洋史,一一生出,「陳怡情」之名,化身金門文史傳奇。
位於東半島,原名「後山」的「碧山」,源自晉江深滬,開發已七百多年,衍生出數百個家族,與南洋更有綿密連結、互動,村中的「睿友學校」也是金僑興學、僑匯建築的代表作,通過碧山,也等於找到通往南洋的時空隧道。在蕭永奇、吳秀嬌等人鼓動、協力下,二○一○年元月,陳怡情終於在八十四歲之年,完成《碧山史述》出版,又很有個性不尋求官方文獻補助,寧可自費出書,且限量印六百餘冊。在強烈的使命感驅使下,耕稼之餘書就的《碧山史述》,從碰釘子到成為莫逆,蕭永奇說陳怡情,「堪稱首開金門村史寫作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