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陳永富新聞與鄉事戰將

發布日期:
作者: 駐台特派員楊樹清/台北。
點閱率:2,582

〈協助返鄉奔喪 北服處卯足全力/先已安排安寧返鄉 再接其子電話遄返 搭機過程分秒必爭 幾似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二○一○年四月五日,清明節當天的《金門日報》 出現了一則扣人心弦,閱讀、點閱率都飆高的動人報導,「金門縣政府台北服務處與民航局、立榮航空總動員,昨三方聯手合作協助病危的金門鄉親安寧返鄉,同時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讓急於返金奔喪的兒子在最後一班飛往金門的立榮班機關艙起飛前一刻登機返鄉奔喪盡孝道,過程分秒必爭,十萬火急,總算在二小時內完成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再度展現縣府台北服務處為鄉親服務功能,實是功德一件。」
兩個小時內為住榮總的六旬金門老嫗辦妥德安航空直升機安寧返鄉,半小時內為霧鎖清泉崗機場改搭自強號北上轉機的家屬安排上最後一班飛金門的立榮班機;參與這項「不可能的任務」演出者,從金門到台北大會串,「演員」陣容龐大,有最早以電話向台北告知訊息的金門縣政府服務中心人員李增遨,有提供「安寧返鄉」申請程序資訊的金門衛生局長陳天順,有允諾保留機位的立榮台北站副主任黃志豪,組長鄭堅中及在機場門口等候、引領家屬登機的馬祖立委曹爾忠助理林彥伶,還有自抄電錶工作途中抽身加入緊急行動的烈嶼人林世文及他任職榮總金門鄉親服務台的女兒林舒蘋,而最重要的「導演」就是負責串連、指揮調度的金門縣政府台北服務處主任陳永富了。
元月以後,掌服務同鄉新職的陳永富,成了金門旅北鄉親新認識的名字、漸熟悉的面孔。
陳永富,一九五九年九月八日出生於金門金寧鄉東洲村,父陳媽喜、母陳李禮,父母育有三子:滄江、永祿、永富及二女。從國礎國小、金寧國中、桃園大溪仁和國中讀到武陵高中,再考入文化大學新聞系,後又取得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撰寫的題目是《地方新聞記者價值觀研究》。
從司法、政治記者到社會新聞組長、撰述委員,一九八六至二○○九年,陳永富在《聯合報》、《聯合晚報》一待二十四年,因為生了一場病,動完大手術後,二○○九年讓他決定提早自緊張忙碌的新聞線上退下,哪知消息才傳出,寧中第八屆畢業的老同學、甫當選金門縣長的李沃士就找上他,盛情邀約接任黃淑麗退休後留下的金門縣政府台北服務處主任一職,幾經掙扎,最後念著離開家鄉已久,與金門時空有些疏離,也許是個可重新聯結鄉情、反哺家鄉的機緣,元月十六日,他接下了這個薪水較之報社少了近一半的新職,所領導的服務團隊人力也很單薄,專員李國權外,四月一日又加入了專責榮總「金門鄉親服務台」業務的「小蘋」林舒蘋。
投入台北服務處,陳永富才發現這個業務還真繁雜浩大,是金台之間的聯繫橋樑,也有點像金門縣長在台北的「分身」,了解、掌握各層面的鄉親動態、需要外,常要代表縣長出席同鄉活動,慰問發生重大事故、急病就醫的出外人,甚至還要充當縣長來台洽公跑行程的司機,陪縣長、中央各機關拜會、坐鎮機場調度春運等鄉事服務,再得動手拍照、動腦寫稿,主動發稿給縣府新聞室、報社,「白天服務鄉親,晚上服務媒體」,每逢休假日,往往是鄉事活動最密集、頻繁的時刻,隨時待命,已無「周休二日」這回事,同學、好友難免擔心,大病初癒的他,身子再搞壞,唯樸實敦厚、投入一份工作就「甘願做、歡喜受」的陳永富,反倒樂在其中,許多消逝的家鄉味、失聯的家鄉人,也因為這個窗口,又一一喚回。而過去新聞生涯所建立的豐沛社會人脈此時也派上用場,像他爭取到永瑞慈善事業基金會的急難救助金,已發放了六人、十五萬元。
國中唸到二年後即來到台灣求學、發展已逾三十年的陳永富,曾是深受《聯合報》倚重的資深記者,戒嚴時期,各大報未在金門常設記者,遇有大事件,也曾銜命回金門採訪兩岸走私等議題,與任職《中國時報》的同鄉、同學楊肅民暗自較勁。但每一次回金門,也總會浮現一些成長過程傷痛的畫面,一九六二年,一枚中共砲彈,奪去了他母親陳李禮的雙腿,當時陳永富年僅四歲,又在一九七一年、十二歲時喪父,「我們孤兒寡母六人相依為命隨波逐流,是她堅強、勇敢地把我們帶大、養大」,陳永富的哥哥陳滄江,用筆代言了母親島殘疾的母親,之於這個未被打敗的家族的靈魂角色。
陳永富,新聞戰場老將,鄉事舞台的尖兵;金門縣長李沃士會再借重他的長才、跨一個海回到金門服務?值得鄉親再一次期待。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