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伯90壽雙鯉遊子返鄉獻祝福
「金門古稱浯洲,其西北一隅曰古寧頭(原名古龍頭),乃吾鄉人世居之地方也。『山分南北躍雙鯉,江繞東西蟠一龍』,地勢平陽,襟山帶水,風景幽美,境內分為南山、北山及林厝三村,在昔有田園、鹽場、蠔灘等山海之利,又有港灣、垵塢、航海交通之便,生活環境較為優越,故人煙稠密,閭閻相望,居民安居樂業,鄉里風俗純樸,宗族倫常有序,敦親睦鄰,並皆怡然自得」,曾任《金門縣志》編修的南山人李怡來,二○○九年以近九十之齡,乃以穩健之筆──在台灣新店市,書成《浯洲古龍頭鄉土志》,作序時,先是點出古寧頭聚落「人煙稠密,閭閻相望」,隨即在轉折處帶到「風雲不測,時局變遷」,從一九四九年的「古寧頭戰役」到一九五八年的「八二三砲戰」,自此「家鄉破碎,宅舍傾燬,田園荒廢,梓里坵墟,鄉人奔逃四散,或徙居本島外鄉,或疏遷台灣各地,居無定所,流離顛沛,迄今已逾半個世紀,尚未能賦歸去來兮!」
「尚未能賦歸去來兮」,自喻「南山芸叟」,李怡來的一筆興嘆,道盡多少古寧頭滄桑事。
不是「五山祖」聖誕,不是紀念古寧頭戰役一甲子,也不再是為古寧頭之子李沃士助選造勢;一支家族、宗鄉、超過百人的返鄉隊伍,今天──五月十五日,在金門雙鯉公共事務會理事長李增得率領下,就要回到古寧頭,向一位平凡見真情的鄉老致敬、祝壽。
金門大概很少有一場壽宴,預定席開七十桌,七百族人赴宴,今晚六時在古寧頭李氏宗祠前廣場的「李忠興先生九秩壽誕」,將寫下鄉宴新頁。
「您的光臨是我們的榮幸,謝辭一切禮金、花籃饋贈」,並不是要藉壽宴來舖排場、顯貴,而是「興伯」李忠興六個在地、在外,事業有成的兒子增通、增達、增遠、增逵、增遨、增追,以飲水思源之情,要向父親、鄉里,表達敬意與謝意。
這是一個有血有淚的島鄉家族生命故事。
南山興伯,一段不堪回首的悲愴記憶
「興伯」李忠興,至今保留了一張三十二年的老照片,影中人有星散各域的李氏宗親忠興、自宋、增敖、文團、怡來,相片外框有李怡來用毛筆書寫的「闊別卅載,今日重逢,家園聚首,其樂融融」,落款日「中華民國六十七年桐月十二日於金門」。
「家園聚首」的歡樂終歸短暫,照片上的日期,正是「興伯」攜著子孫離鄉赴台發展的年代。
「興伯」李忠興離鄉時五十七歲,二○○○年返鄉定居時已近八旬。
重拾鄉居歲月,每在古寧頭海濱、田園散步之際,「興伯」最不忍觸眼到的就是掛著「雷區」的警示牌。
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一段悲愴記憶。
後浦南門人氏黃秀珍,十七、八年華時即嫁予古寧頭人的李忠興為妻,城裡長大的姑娘嫁入鄉下人家,夫婿李忠興身上,寫的盡是窮苦:八歲喪母,十二歲喪父,胞兄又在農耕時無預警地拋下一切,跳上在烏沙頭停泊的船,遠渡南洋,從此音訊全無;家中大姐、二姐先後出嫁,妹妹送給瓊林蔡氏扶養,沒有大人的李家,姐弟倆只得投靠宗親,但飽受排擠,姐姐毅然帶著弟弟出走,獨立生活。
二十二歲時的李忠興,與黃秀珍共組新家庭,生下六子,領養一女,不到二十載的婚姻,一九六二年農曆四月初九日,出現晴天霹靂。
那一天,李妻黃秀珍為炊事,上山耙草、撿柴火,哪知在雜草叢生處,誤觸一枚國軍埋下的「腳踏雷」,頃刻間,猛烈爆炸,李妻當場身亡,年僅三十八歲,遺留下的孩子,長子增通十六歲,么兒增追僅周歲。
被國共戰爭打亂打散的古寧頭人命運已夠淒涼,而李忠興這一家人的現實處境更是悲慘。
坎坷歲月,父兼母職咬緊牙關護六子
沒了父母,失去了愛妻,李忠興堅定不再婚,咬緊牙關,父兼母職,硬是要以一己之力,靠著幾塊薄田,拉拔大六子。
辛苦在農地揮灑汗雨種高粱、玉米、地瓜,因生活困苦、三餐不繼,致營養不良、身體瘦弱的李忠興,五十一歲那年,有回在犁田耕種時,遭獸性大發的老牛攻擊,被嚴重踢傷,幸經附近的農人及早發現、搶救,才保住性命。
家貧,李家常是籌不足孩子們的註冊費,小學只念到四年級的長子增通,提早出社會當「童工」,到後浦城賣包子、油條,貼補家用,另五個兒子,有四人通通送入軍校。
九十人生,「興伯」李忠興再來回望他一手捏大的家庭成員,六個兒子中,長子增通從建築業的模板工小工做到包工退休,現任金門雙鯉公共事務會副理事長;二子增達出身第三士校,現於土城擔任砂石場管理主任;三子增遠海軍上校退役,現是川行金廈的「金星輪」航運公司經理;四子增逵大學畢業,現是五百多員工數的享龍企業公司總經理;五子增遨憲兵上校退役,現任金門縣政府金寧鄉服務處主任;六子增追空軍上士退役,現任機械工程師。
李家的第三代成員,孫子、孫女中,有英文教師、財經專業,也有證券公司顧問、印刷廠主管,還有在香港花旗國際公司任副總裁者。
興仁育德,李忠興九十人生立下典範
一個走過苦難,開枝散葉的家族。
「興伯」李忠興於七十七歲時自台返鄉改建老宅後,熱情、好客的他,每天一早燒水泡茶、備妥茶點,李宅成了古寧頭老人聚集的「新樂園」;而每年最開心的事,過年時親自準備四十八個紅包,逐一發給大大小小家族成員。
不佔人便宜、不與人計較,懂得回饋、熱心公益的「興伯」,他那誤觸地雷而亡的妻子,二○○一年獲政府《國軍軍事勤務傷亡補償條例》通過補償一百二十萬元,他當即慨捐五十萬元予古寧國小成立獎助學金,又自二○○八年起,每年提供二萬元作為金門旅台李氏宗親會獎助就讀高中優秀學子獎學金。
無怨無悔、只管付出的人生行路,「忠蘭室代母職六子稱孝;興家業勤於事眾孫添歡」,「德古人風六房子媳皆孝順;惟仁者壽眾多兒孫齊承歡」,「忠孝治家子孫俱揚;興仁育德鄉邦稱美」,來自「興伯」九十大壽的各界頌讚,齊祝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