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破冰台灣現代畫迴游海上詩路

發布日期:
作者: 駐台特派員楊樹清/專題。
點閱率:1,156

首站馬祖,台灣現代畫迴游海上詩路
 《台灣現代畫迴游海上詩路》,在廈門的「兩岸論壇」召開前夕上路。
金廈小三通九年以來,一次別開生面的另類文化「破冰」旅程。
十三位畫家、二位作家參與,藝術家國策顧問李錫奇領軍,由行政院文建會列為指導單位,金門縣政府、連江縣政府共同主辦,財團法人賢志文教基金會策畫、協辦的《2010台灣現代畫迴游海上詩路》,六月十二日出發抵達首站連江縣馬祖,停留二天,再自福澳碼頭乘閩珠號前進大陸福州市,畫家與畫展轉石獅、泉州後,星期六的今天,下午自南安石井碼頭乘泉金號到達終點站金門,星期天上午十時在傅錫琪紀念館舉行《2010台灣現代畫展》開幕茶會,為兩岸多地、一路跋涉九天的「海上詩路」劃下句點。
「這一趟迴游之旅,凸顯兩岸藝術在全球呈現的特殊性,並緊扣兩岸及亞洲藝術發展現象的多元面貌」,策展人李錫奇踏向《台灣現代畫迴游海上詩路》前,發表了行動意見,又在上路後驚喜道出,「這一趟行程,以藝術為本位,說明了小三通航道存在了各種可能的創造性」。
文化直航,二○○一李錫奇破冰之旅 從「文化直航」到「迴游詩路」,藝術家走了九年。
二○○一年元月二日,金門與廈門、馬祖與馬尾,被視為「兩門對開、兩馬先行」的兩岸「小三通」啟航,但僅止設籍金、馬的人民可單行這一段航道,而且限定只開放金門料羅港通廈門和平碼頭,出港後還得轉繞「公海」,一趟十多海里的水路,得費近兩小時。
「小三通」試行十個月後,行政院陸委會審核通過第一支「文化直航」隊伍申請,由台北賢志文教基金會提出的《歷史‧本位‧李錫奇》畫展暨學術研討會赴廈門計畫,三十多位成員中混合著金門籍、台灣籍藝文人士,知名的畫家朱為白、顧重光、李重重、潘鈺及作家管管、辛鬱、尉天驄、古月等,都是第一次登上「小三通」水域。
但原定十月出發的隊伍,橫生波折,延了半個多月。
二○○一年十一月七日,一行人終於自料羅乘上官方的「太武號」前往廈門,往和平碼頭的海上,此時才有人發覺,「今天是金馬解嚴九周年日!」
長達三十六年的戰地政務實驗,終換取到金馬解嚴;又經解嚴九年的努力,始爭取到金廈「小三通」。這一切,使得參加《歷史‧本位‧李錫奇》兩岸畫展的人,情緒顯得格外激動。
先在金門文化中心,後在廈門大學藝術學院接連登場的《歷史‧本位‧李錫奇》,來自福建社科院的學者劉登翰在研討會上發表〈傳統本位的現代變奏:兼論金門歷史文化對李錫奇現代繪畫的影響〉論文,從金門談到李錫奇,他道出「地理的金門是狹小的,為戰爭所困;而文化的金門卻是深遠而廣闊的,它的根深植在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之中」,「由金門鄉土出發而交錯在中國歷史滄桑中的文化感悟,構成了李錫奇現代繪畫藝術的宏大文化背景」。
「文化直航」赴廈門五日行結束,十一月十一日回程時,顧重光中風,基於緊急救援的人道考量,為縮短航程,顧重光與所屬文化隊伍,首次獲准從廈門直行水頭碼頭。
文化直航、改變航向,李錫奇一場畫展,在「小三通」元年,意外寫下許多紀錄。詩人辛鬱感於處在歷史、政治謎霧裡的金門詭譎多變,寫下詩句,「太武山腳下的/一匹人性化的無名獸/躍進而又躍進/遂化為一道飛升的/霧」。
禁忌海峽,如今舟船帆影往來頻繁地
 二○一○年,距離兩岸小三通、「文化直航」已走過了九年時光。
九年來,金廈水域又發生了諸多變化。隨著政策的鬆綁,小三通擴大實施,甚至邁入大三通時代,當今,不止金馬籍,台灣人、大陸人,乃至世界各地的觀光客,都可直接以金廈為入出點,自由來往兩岸。
「海面波浪平靜,緩緩航行的速度,像秋天靜謐微涼的心情,自有一種舒坦且寬闊的想望。這是我們的島,原本就舟船帆影往來頻繁的海域,肉眼清晰可見的遠山綿延,只在一水之彼岸」,作家翁翁〈禁忌海峽〉文中,道出「小三通」的金門人心情,「交通船順暢地進入港口,噗噗的馬達聲漸冷低緩,不遠處幾位解放軍悠哉地倚著小艇吸菸閒聊,一派輕鬆地向著交通船的方向觀望」。
「小三通」前七年,即在金門策劃「一九九五兩岸三地文學之旅」,之後又推動多回金門詩酒會的台北賢志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唐經瀾曾擔任過《聯合報》副總編輯,也曾是設籍金門庵前村的「新金門人」,在他的歷史回望中,「千百年來,內地不知多少人經由廈門或泉州、福州而金門、馬祖的海路來到台澎金門,其中多的是文人墨客,他們像一粒粒文化的種子,散在台澎金馬的每一個角落,落地生根,快速開出美麗燦爛的花朵」,因之,在一九四九年兩岸禁錮、隔絕近半世紀後的「小三通」金廈航道重開,在唐經瀾看來,「這條航道從文化的層面看,也像一條臍帶,使兩岸的中華兒女血脈相連、聲息相通」。
終站金門,九天踏浪之旅劃美麗句點
 將海上交通貿易的「絲路」,轉化成文化的往來的「詩路」;唐經瀾解構,詩書畫以「詩」居首,並且具代表性,閩學、朱子學發源,文化墨客輩出的福建,「以金廈為點聯繫的兩岸小三通航道,毋寧可視作一條『海上詩路』,使中華文化的精髓經由這條臍帶,注入千萬人心田」。
定調「詩路」後,賢志文教基金會以《2010台灣現代畫迴游海上詩路》為名,召集了十三位具代表性的老、中、青三代台灣現代畫家:李錫奇、何肇衢、楊興生、鐘俊雄、李重重、莊普、徐瑞、蔡志榮、陶文岳、陸先銘、潘鈺、廖迎晰及邱建仁,另有唐經瀾、吳婉茹兩位文化工作者隨行,共計十五人,攜著畫作,共同循著「小三通」航線以九天時間,繞轉馬祖、福州、石獅、泉州、廈門、金門。
畫家每經一地,都設定了一個畫展或活動主題。在馬祖歷史文物館,《台北‧馬祖現代繪畫聯展》;在石獅市博物館,《2010石獅‧台北現代畫展》並參與「第四屆閩台對渡文化節」;在泉州,藝術與曲藝座談會;在金門傅錫琪紀念館,《2010台灣現代畫展》,並即席彩繪、會晤在地藝文人士,進行交流對話。
踏浪而行,首站馬祖,一站又一站,一波又一波,馬不停蹄奔馳在「海上詩路」的策展人李錫奇,帶領十三位畫家,今天下午,就要自南安石井碼頭乘「泉金號」,三時許回到終站金門,為《台灣現代畫迴游海上詩路》之旅劃下文化「破冰」的句點。
從「文化直航」到「海上詩路」,金門與台灣的藝術家們,再次為「小三通」航道譜寫出新的一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