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水應奉獻桑梓四十載
「台北市金門同鄉會成立於茲已四載,水應不才,猥承鄉親謬愛,推任第二、三屆理事長,內心至為惶恐,惟無時不以服務為職志,無日不為敦睦鄉親情感、連繫旅外鄉僑、溝通觀念,做為金門、台北、海外鄉親中途站,促進桑梓進步與繁榮,略盡棉薄」;「水應在三屆理監事時,再度被推選主持會務,時抱如履薄冰之心情,甚感急待辦理者三:一、籌備成立鄉僑回國觀光返梓探親接待機構,代辦各項手續,爭取時效,便利往返金台;二、籌措經費購置義山(墓地),專責在台鄉親有關喪葬事宜;三、辦理優秀清寒青年學生獎助(貸)學生,勸募基金,獎掖後進作育英才,蔚為國用」。
這是三十多年前,楊水應親筆一字一句寫就,以〈回顧與前瞻〉為題,刊登在《台北金門同鄉會紀念冊》裡的兩段文字,字裡行間,透顯出他身為一名出外鄉人的濃烈鄉情,也傳達出他作為一名同鄉會領導人的務實態度,而那個時空,鄉僑回國返金,還得「代辦各項手續」;旅台貧苦同鄉處處聞,同鄉會得「籌措經費購置義山」、「辦理優秀清寒青年學生獎助」。
自陳玉堂手中接下第二屆台北市同鄉會理事長那一年,楊水應才五十出頭,此後從第二屆一直連任到第八屆,當了二十二年理事長,這個任期紀錄,無人能破;而今,高齡八十八,依然身體硬朗、耳聰目明的他,就要迎接他參與發起、創辦的台北市金門同鄉會四十周年會慶。
楊水應,一九二二年十月三十日出生於金門金寧鄉湖下村,父楊篤江、母張含英,在父母所育六名兒子中排名老六,他在二○○七年出版的《上善若水》回憶錄裡,追念「民國二十三年時,當我十二歲時,家父與兄長均往南洋謀生,只有我和五叔留在家鄉從事農耕工作,每天要上山下海,無論是天氣炎熱或寒冷的冬季,均要照常工作,尤其是在十二月天裡,寒風刺骨、手腳都被凍到僵硬,都還要下海採收蚵仔」,少年在如此困厄的生存環境下,他再寫道「小時候我們金門流行一首鄉村歌謠,名叫〈男兒的緣份〉,大意如下:『一緣,二錢,三水,四少年,五有膽,六好工夫,七皮,八勤勞,九強身,十拚死。』我年輕歲月游走各鄉鎮村社的生活遭遇,多少會對這首歌謠內容,有所感觸。」
一九五八年的八二三砲戰,打亂了楊水應的人生佈局; 放下金門的店面、布莊生意,偕夫人陳淑女、四名幼子,於同年底流徙到台灣,在台北市民樂街一棟狹窄的出租公寓落腳,一切從零開始,以郵寄商品供銷金門,再到投入布業、建築,先後創立鴻安紡織廠、嘉鴻貿易公司、隆安布行、鴻瑄化學皮廠等事業。
在異鄉重新站起,累積了財富後,楊水應感於出外的金門人缺乏一個鄉情聯繫、互助管道,因而發起籌組台北市金門同鄉會,一九七一年四月終於完成創會任務,陳玉堂首任理事長;借用金湖旅社為臨時會所;一九七三年改選時,楊水應接任第二屆理事長,並正式向台北市政府登記為人民團體,其後連任七屆,也於任內帶頭發動鄉親及華僑捐獻,購置環河北路一層公寓,作為永久會址。
長期奉獻同鄉事務外,楊水應亦於一九七一年十月,參與發起世界董楊宗親總會,推選楊森將軍為會長,他擔任副會長兼掌理財富遊歷各域,開啟了世界觀,他也以因失學之苦,以父母之名成立紀念性獎學金,自一九八○年起,迄今,獎學金年年發放,嘉惠浯島學子。
台北市金門同鄉會走過四十年了,獲聘為永久名譽理事長的楊水應,依然持續出錢出力,服務同鄉,他既是這個同鄉大家庭地位無可撼動的大老角色,也是立下同鄉典範永遠的精神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