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陳益源在金門與越南之間

發布日期:
作者: 駐台特派員楊樹清/台北。
點閱率:2,290
字型大小:

 「在金門與越南之間,我們期待過去的災難能夠遠離,未來的關係能因現在兩地婚姻的幸福美滿而更加密切。」
「二○○八金門學學術研討會」在台中的中興大學舉行,陳益源發表〈在金門與越南之間〉論文,穿梭古今時空後,對比了「過去的災難」與「現在兩地婚姻」,作為收尾;一個本帶點冷的題目,忽然熱力四射,掌聲不絕。
而陳益源在論文中,從十九世紀的「漂到越南的金門人」一路點到二十世紀末,時隔一百多年,「越南(胡志明市)據說仍有金門同鄉會存在」;他的「據說」,在論文發表兩年後,經《鄉訊》告知、發出「搶救越南金門會館」的訊息,立即回電,傳達了他比金門人更熱切的鄉情力,他有許多越南朋友,甚至指導的越籍碩、博生,也許可以發揮一些保住孚濟廟─越南金門會館免於被拆解的命運。
陳益源,一九六三年六月二十日出生於台灣省彰化縣,中國文化大學文學博士,曾任教於文化大學、中正大學,現為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並兼任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副會長、中國民俗學會秘書長、台灣敘事學會理事、博幼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董事,以及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榮譽研究員等職。
二十幾年來,陳益源積極投入台灣與金門的民間文學、閩南文化、越南漢文學與民俗文化的田野調查與研究工作,從未間斷;在台灣、香港、中國大陸和越南出版二十幾部學術專書和三十幾種民間資料集,包括《蔡廷蘭及其海南雜著》、《中越漢文小說研究》、《王翠翹故事研究》、《俗文學稀見文獻校考》、《台灣民間文學採錄》等,豐碩的研究成果,榮獲中國文藝協會第四十三屆「文學評論類」文藝獎章,亦獲選《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封面學者。
在學術研究領域,陳益源早於戒嚴、軍管時期,就進入金門進行田野調查,被視為閩南說唱藝術「金門國寶」的林火才老先生,就是經由他發掘出來的,並被安排在「二○○九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說唱面臨失傳的〈挑大燈〉、〈原子炸彈歌〉,土地與時代的瘖啞之聲漸漸響,撼動全場。
二○○四年,陳益源給了自己一個高難度的文史踏查行動,與陳英俊、高啟進,組了支「蔡廷蘭越南行跡考察」隊伍,八月十五日出發,沿著祖籍金門瓊林的「開澎進士」蔡廷蘭所留下的《海南雜著》著作中的路線走一遍。清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蔡廷蘭落第後,由金門料羅灣乘船回澎湖途中遇十月秋颱,船隻竟一路漂流到越南,在廣義省思義府菜芹汛登岸,歷經一百多天的水、陸跋涉,受到越南官方的協助,才得以重返中國,之後依路途見聞寫下第一部台灣人的海外遊記《海南雜著》,時隔一百七十年後,陳益源一行先到蔡廷蘭的金門瓊林再赴越南及中舉任官的江西省,二○○六年完成《蔡廷蘭及其海南雜著》專書出版;二○○八年又發表論文〈在金門與越南之間〉。
「鍾愛金門,關心越南」的陳益源,〈在金門與越南之間〉一文裡的 「結語」,他這樣說:「我們首先介紹了十九世紀初『漂到越南的金門人』:把總許安寧安(一八一五),縣丞李振青(一八三一)和廩生蔡廷蘭(一八三五),透過嘉慶、道光間這三個海難事件,讓我們從事件發生的始末,了解一些清、越政府災難救援的外交作法,以及暗藏其間的國際貿易考量,更重要的是,我們還可以從蔡廷蘭《海南雜著》的記載中,依稀看見那時似乎已有不少金門人去到越南發展,甚至在當地娶妻生子,「其次,時隔一百多年,時代來到二十世紀末,越南(胡志明市)據說仍有金門同鄉會的存在,不過更引起我們關注的是,歷史上首度出現了一百四十五人之多的『嫁到金門的越南人』;陳益源就是如此巧妙的將「漂到越南的金門人」、「嫁到金門的越南人」串出一條古今線索,完成〈在金門與越南之間〉的論文,並執行了教育部的專題研究計畫「金門越南籍配偶生育民俗調查」。
不止金門與越南,也跨越金門與台南;任教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的陳益源再策畫、執行了歷來規模最大的「二○○九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喊出「金門為核心,台南為樞紐,金台共造閩南文化圈」。
金門、越南、台南,陳益源往人煙稀少的角落走去,但看到了一片動人的文史風景。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