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的大陸教學和創作之路
人物小檔案:
出生地:金城鎮後浦
現住地:福建省漳州市
學 歷:金城國小,金城國中,金門高職,國立藝專,義大利卡拉拉藝術學院碩士,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博士
經 歷:天津理工大學講師,廈門大學藝術學院助理教授
天候不算挺好,坐在往漳州港的交通船上,海水一直拍打在玻璃窗上,窗外美好景色,盡在雲裡霧裡。筆者曾在廈門大學讀書三年,卻總是沒機會前去漳州校區一窺究竟,遲至今日終於得償夙願,此行主要在於約訪廈門大學縣籍老師張國榮先生,他應該也是《鄉訊版》前進大陸的第一個採訪對象--《鄉訊版》的採、編對象一向設定為旅台、旅外(含中國大陸)金門籍鄉親,或與推動同鄉會相關活動有關之重要人士,這次算是跨出了一大步。
談到張國榮的教學之路,他表示唸博二時由於考慮到未曾有過教學經驗,於是便休學受聘至天津理工大學任教;隔年復學一邊教書,一邊完成博士畢業論文後,就想找個離家近而且正式的編制內教職,所以才落腳在廈門大學。他專攻的是美術史理論,博士論文命題為《圖像與文化--從義大利帕爾瑪洗禮堂雕刻看中世紀基督教文化》,主軸認為藝術史比文學史的時間長得多,許久以來人們只是通過視覺藝術作品瞭解到人類的各種欲望和追求,而缺乏藝術內涵的省思。
關於各大學藝術學院的比較,張國榮舉北大、清華、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老牌」學校作為說明,指出很多資源不是光靠金錢就可以堆砌起來的,文化累積靠的是在前的學者和時間長期的營造,這是人文科學類不同於科技類別的特性。提到廈大的優點,他說廈大畢竟也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學校,而且他在廈大也比較有時間、空間從事研究;不過,他也說到「凡事都有正反兩面,端看你用什麼心態面對」。在廈大任職5年,但他認為現在學生欠缺讀書衝勁,現實環境也談不上學術氛圍,因此有機會也想再換工作。
大學時代時,張國榮的雕塑作品曾在「台北市美展」得過優選獎、在「台陽美展」榮獲首獎,雕塑藝術是他的專業,問到真正的興趣所在,他則回答是「美術史」。他特別強調,一般人總把理論與實踐完全清楚區隔,認為從事藝術類學術研究只是在背藝術家名字及其作品,實際上任何作品都必須與歷史結合,才能正確作出判斷好壞的鑑定,尤其學習雕刻、繪畫更需要具有藝術眼光和評鑑能力,而這就有賴於對歷史的認識。
年輕時他也想過要當個偉大的藝術家,作品可以賣得好價錢,但現在的他則認為這種想法很不實際。他進一步解釋說自己是學藝術的,比較重視精神層面,人生的規劃只想平平淡淡,不求名也不求利。而對於學生的要求,他說不希望學生只想賺大錢,但「藝術系學生的學費高,一切都是向『錢』看」,所以至少要讓他們畢業後可以找得到工作。
最近,中國人民大學藝術系二年級學生蘇紫紫的「裸模」藝術,在網路討論和兩岸媒體上喧騰得沸沸揚揚。對此,張國榮認為人體模特或形體藝術從18、19世紀印象派開始以後,已經有約200年的歷史,所以應該拿藝術的眼光來衡量,而不能僅從色情的角度或道德的觀念來看待「裸模」,事實上人體藝術在台灣已經非常普遍。他說,這一事件如果不是炒作現象,那「裸模」就是一種職業,萬萬不可用衛道心態來加以排斥。
接著話題提及作為台籍教師在薪俸方面有無任何優勢,張國榮僅只透露:「台籍教師既不是本地籍老師,也不是純粹的外籍人士,有時候該有的福利反而都沒有」。不過他自奉簡約,生活極其單純,閒暇時就是看看書或者從事藝術創作,活動範圍大致侷限在漳州校區附近,所以他對漳州有何景點完全毫無概念。現在,他在校外租了一間工作室,又在校區旁半山腰上買了房子,似乎已經做好長期居留的打算,但他又很清楚「家鄉總是心靈永遠的歸宿,它畢竟是自己成長的地方,再怎麼樣都會想要回到自己的故鄉」,只是期盼金門能建設得像瑞士那般的祥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