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相對陌生的領域與趙如雲談中石化經營之道
人物小檔案:
出生地:金寧鄉下埔下
現住地:台北市松山區
學 歷:金城國小,金城國中,成功高中,成功大學化學系,加拿大皇家大學EMBA碩士
經 歷:中國石油化學公司CPL事業部經理
筆者早年在台半工半讀多數時間也是靠「做外務」餬口的,但對於「中石化」、「石油化學」這一產業則是相對的陌生,因而在金城國中的傑出校友名單中,他的名字、任職公司及其職位都很吸睛。
趙如雲首先告訴我「中石化」的歷史沿革。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CPDC,簡稱「中石化」) 成立於1969年4月24日,屬於行政院經濟部轄下的國營事業,該公司股票在1991年7月12日於台灣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1994年6月20日才正式轉為民營企業。在民營化過程中,他現在所任職的這家公司於90年代依照行政院經濟部的規劃,先將原公司石油化學品部切割出來成為中化公司,並與經濟部所屬中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台灣石咸業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磷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併,四合一組成現在的存續公司,嗣於政府持股降到50%以下後掛牌公開上市。他解釋說,民營化前公司約有2600名員工,年營業額170-180億元台幣,成為政府第一波民營化公司以後,現在員工僅980名,年營業額已達400億元。
趙如雲於民國83年進入中石化,現在是公司CPL事業部經理。所謂「CPL」,是有機化合物己內醯胺(Caprolactam)的簡稱,它主要用來製造聚醯胺類的合成纖維(Perlon),是作為高分子量聚合體的溶劑,它也是合成尼龍(Nylon)6號纖維、塑膠及軟片時的化學中間物,而尼龍6號纖維則是一種多功能性紡織品和工程塑膠的原料,由於尼龍6號纖維強度高,因此工業用纖維、地毯纖維、工業產品零件大量使用尼龍原料。據趙如雲表示,中石化現在是台灣地區唯一的乙內醯胺生產製造廠家,也是全球前五大尼龍6原料製造供應商;重要的是,CPL事業部年收入約佔公司年營業額400億的2/3,他說公司的未來5年計劃是上看800億,所以他肩負的責任非常的重大。
目前中石化主要的出口國家是中國大陸,因此趙如雲往返兩岸已達上百次以上,業務行銷的足跡踏遍包括東邊的連雲港、南邊的海南島、西邊的雲南省和北邊的哈爾濱等地工業客戶。他提到,中石化的中國大陸市場曾經在2005、2006連續二年超英趕美敗日,成為中國大陸最大的單一公司進口商;但近幾年經過金融海嘯整體結構改變,大部分國家的策略是哪個國家有原料,就在哪個國家設廠,中國大陸便成為主要的設廠地區。有關市場行銷、訂價與商情方面,他表示「最難的是預測」,所以必須作好規劃工作,目標是2015年年營業額要達到800億,面對未來市場的起伏變化,他現在的壓力可以說大到難以想像。
問到在行銷時的話術│包括如何說服對方購買、教育經銷商或下游廠商有關通路等問題。他的答案沒有「童叟無欺」那些老生常談的陳腔濫調,只謙虛地表示他的秘訣就是大學本科唸的是化學科系,所以在溝通時問題不大。他說,公司會經常到配合的店面、廠家或百貨公司專櫃瞭解他們的需求,他們大都有自己業務銷售的想法,這時通常就是提問些問題,加強他們有關尼龍特性的觀念;尤其對於第一線導購員來說,業績好壞往往涉及到佣金問題,因而更要灌輸他們對於產品的認知。
他的下游或配合的協力廠商一般是以工業客戶居多,公司供應原料,下游客戶買去從事聚合、抽絲、織布或作染整加工。趙如雲舉旅行箱品牌TUMI產業為例,指出TUMI以防彈、防爆級的質量聯結其品牌形象,讓你看到TUMI就會直接聯想到這個品牌使用的就是最高級的尼龍,所以有條件賣得比別人貴,公司與通路上的這些銷售點結合,訴求的就是尼龍的好、細、不皺等特性,要很清晰地讓消費者明白這個品牌和尼龍的結合程度。
有關工作上是否遭遇過任何瓶頸及其突破之道。趙如雲表示,他只要業績一有滑落,董事就會開始問「WHY?」,自然而然會有壓力;通常情況下他會先判斷是石化景氣的大趨勢轉變或是市場的一時反應,再區分程度不同的衰退訂定因應之道。他說,CPL事業部多年來已經建立起一套資訊化的BI系統(Business Information Systems),每天由市場人員將各個面向收集回來的訊息資料導入,通過與系統結合形成商業訊息模式,然後再依照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資源整合系統進行預估,除針對市場價格走勢或未來可能變數提出預警,並根據所形成的商情資訊分析報告,多方嘗試於最快時間內從事預測、決定、行動並迅速檢討修正後,再反饋回系統累積經驗值。
他指出,這套BI加上ERP系統非常的全面性,從原油價格、匯率的變化、經濟的大環境,到生產成本、原物料走勢及其調度、成品與半成品庫存、營收獲利等等資料都可以在這套系統顯現,它能夠整合公司各個部門的專業領域,是全公司資訊管理的主體系統。單以他們CPL事業部來說,資訊系統化可以具有兩大優勢,第一是老闆在每個月底結束後第一個工作天的24小時之內,就可以從系統中看到上個月20多億營業額及其成本與利潤的帳面明細,第二是能夠隨時且及時掌握到當時所處包括生產銷售動態、成本、盈利等等狀況,同時抓出隱藏的風險,以作為經營管理和決策計劃的依據,進而落實執行。
提到全球石化工業供需市場的現況,趙如雲表示亞洲算是新興的需求市場。石化原料類的供需源於二戰對於軍事物資的需要,所以目前還是以德國、美國等二戰國家比較突出;現在全球第一大化學品廠商是德國的巴斯夫股份公司(BASF SE),第二大則是荷蘭的帝斯曼(DSM),他們公司(台灣)可以排到第五。他說,如果不含副產品,中石化去年年產能是28萬噸,每噸售價美金2800元,今年預計會擴充到40萬噸。
他補充說道,化學品工業國在全球佈局上自成一個網絡,世界上各個主要地區都存在石油化學工業協會,而這些協會每年都會定期舉辦年會,美國的「北美石化協會」設在德州聖安東尼奧,「歐洲石化協會」則是每年在歐洲不同國家舉辦,例如柏林、維也納、蒙特卡洛都曾主辦過,今年是在布達佩斯。亞洲方面的「亞洲石化協會」基本是以中、日、韓等國家為主,但年會的召開也是在不同的國家地區,例如今年在印度舉辦。
他特別強調,各國近年來轉而開始重視亞洲,亞洲現在影響的比重越變越大,而他時常代表公司參加這些會議,並與全球主要的客戶、供應商或其他同業碰面,同時進行市場考察或工廠訪問,從中也得以建立起一些個人國際行銷的歷練和人脈。這段時間,趙如雲將帶一批技術人員赴泰國參加由日本廠家宇部(UBE)公司召開的「綠色環保」會議,主要在針對節能減排、廢氣廢熱回收等議題提出報告,並交換經驗和意見,從而相互學習。他也透露中石化的中長期計劃,是想把台灣經驗複製到中國大陸,推動更大的投資,成立比現在台灣更大的事業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