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創新全力以赴王來成事業經營的訣竅
人物小檔案:
出生地:金沙鎮呂厝
現住地:福建省泉州市
學 歷:何浦國小,金沙國中,彰化高工,亞東工專
經 歷:凹凸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
由於高工讀的是機械科,工專讀的是紡織科,注定了這輩子王來成與紡織機械結下了不解之緣。退伍後,他曾遠赴新加坡在華僑開辦的泛馬公司擔任工程師三年,之後因母親的要求於民國74年回台,即與朋友合資購置一台工作母機CNC(電腦數控機床),在桃園縣八德市開始從事紡織機械零配件加、代工,民國82年再擴大規模到整台紡織設備整機(以下簡稱「設備」)製造。
王來成表示,開始生產設備時因年輕經驗不足,一心只想衝刺而忽略了社會險惡,結果被詐騙集團誆騙了3000多萬針織機,逼得他那兩年咬緊牙關不做設備,回到老本行只做零配件。他說,後來這些被騙的設備輾轉銷往大陸,由於設備上的商號釘牌仍在,因此還有佛山同行向公司指明購買該特定機型的零配件。或許「危機就是轉機」,在廣東設廠的澳門籍譚姓老闆於83年也來洽購那批遭騙機型零配件,問起這套設計極佳的設備為何停產,王來成將事實經過一五一十告訴對方後,對方再又問起設備生產需要多少資金才能重新啟動,王來成回說大約要台幣500萬元,沒想到這位譚姓老闆竟然在未簽任何書面證明的情況下當場就給了他50萬,三天之後又匯來了450萬。
對於譚姓老闆義無反顧的資助,王來成認為這是他事業能夠東山再起的機緣,而他也一直將這位譚姓商人視為「恩人」,同時這也為他進入大陸設立廠房開啟了契機。民國84年,王來成的凹凸精密機械有限公司開始嘗試進軍大陸,經過一段時間的實地調查和摸索,又因86年間仍受遠華集團刑事案件餘波影響,廣東一帶海關抓得嚴緊致使機器載運入境極其不便,再加上老母、家鄉回程和語言風俗等考量,因此乃決定選擇在泉州設廠。
凹凸公司是第一家針織大圓機製造產業在泉州設立的企業,現在該公司擁有領先專業設計暨精良製造的團隊,為提升零配件標準化,並提高可更換精確度,乃採取全電腦化設計製程及加工設備,以使產品達到世界先進國家水準。王來成指出,泉州現已成為相關產業在全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高新科技生產項目基地,而由於該公司管理已上軌道,且不像一般工廠「那樣黑黑、亂亂的」,所以除曾榮獲泉州市政府頒發「貢獻獎」嘉許外,更已成為中共省府或其中央視察泉州必到的廠房之一。
民國93年,王來成將自己的事業版圖進一步跨越進入長三角。他說,其實這是無心插柳,當時是因為泉州台商協會的引介才有了往上海投資的想法,後來經過考察始決定在嘉興市的嘉善縣插樁設點。剛到長三角時,適逢環保署正在推動限用塑膠盒(袋) 的政策,他最初的規劃想要轉移投資重心,另起爐灶從事一次性餐盒設備生產,不巧的是推動限用塑膠袋和徵收膠袋稅的系列政策無故停擺,在無利可圖的情況下只好策略再作改變,回到紡織機械的老本行。對於此次事業擴充的經驗,他指出「隔行如隔山」,事業有成者最好堅守本業,不要見異思遷,只要在本行裡做到TOP(頂尖)就是成功,就不怕被擊垮。
回想創業到事業成長的整體過程,王來成有些很特別的座右銘和廠辦格言。由於82年的被騙經驗,曾經他有多年只做「款到發貨」的現金交易,而那段時間為了訴追機器他也倍受煎熬,後來法官一句「年輕人來日方長,跌倒了應該站起來努力事業,而不是執著於無法追回的金錢損失。」才點破了他的迷思。他表示,這起事件讓他感悟到應該「決定了全力以赴,放下了就不再回顧」,同時譚姓恩人的幫助,也讓他體會到「唯有不斷創新,設備做到『非你不可』的地步,那你就有再站起來的機會」。他補充說道,97~98年受到金融海嘯影響以致業績滑落到只剩往年三分之一的年營業額,他也是靠著不斷開發新式產品才渡過難關的。
通過創新的精神,王來成認為「只有夕陽工業,沒有夕陽企業」,而這也是台灣企業能夠存活下來的命脈。他舉鐵窗業被氣密窗業和傳統鐵捲門將被整片壓製快速鐵捲門所取代為例,說明一個企業的沒落即是另一企業興起的開端,而不斷開發更是應對景氣不佳時的不二法門。他另指出,台灣和大陸企業的差別也就在此,台灣商人把企業視為「志業」,當作一輩子的事業看待,所以台灣企業比較願意在本業上嘗試「創新」。也正是靠著這一秘竅,凹凸公司的產品已經行銷包括蘇俄、印度等2-30個國家,甚至曾經中國的其他上市集團想要收購他的公司,王來成也堅定認為自己有技術、市場和資金,因此沒有任何被合併的必要。
訪談結束前,王來成想起74年剛回台與朋友合資創業期間遇到許多挫折,合夥人屢屢想要退股,而他為保持合資企業能夠存續經營,總是以「已投入就不要輕易放棄」的理念來砥勵大家,他認為從中也可以看出金門人能夠刻苦耐勞及其民情韌性的堅毅。因此,他也經常期勉員工除了要有一技之長,也要懂得踏實付出,其中包括不要違犯爭功諉過和只學到皮毛就自認羽翼已豐等兩項大忌。他說,他公司的員工通常是其他同行亟欲挖角的對象,而他仍總是一本將員工視為己出的初衷用心帶領,來為公司的永續經營培養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