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昂成從鄉里聞之色變的亂源到家財萬貫的樂善好施者
人物小檔案
出生地:金沙鎮官澳村
現住地:高雄市三民區
經 歷:成吉檀香木行、粉末加工廠暨貿易有限公司負責人
《晉書·周處傳》提到周處年輕時,凶暴強悍,任性使氣,被鄉親們認為是一大禍害。楊昂成在講述他年少的往事時,也讓筆者不得不聯想到這則出自正史、也一直是戲劇界不斷拿出播演的故事。
楊昂成的父親40多歲時從新加坡回到金門結婚,50歲生子,家境一向貧困;而楊昂成上有三個姊姊,下有兩個弟弟,未曾進過學校讀過書。他說,年少時他很叛逆,無所事事,喜好打抱不平,經常到處找人打架,左鄰右舍掉東西通常第一個懷疑的就是他,而副村長也經常把他抓去狠狠地修理一番。言下之意,頗有古籍中「不修細行,縱情肆欲」的味道。
不過,楊昂成也不是完全一無是處,他時常四處幫人處理婚喪喜慶的雜事,來換個三餐勉強溫飽。那時,823砲戰的受災戶多,他也會跟著協助處理│主要負責的工作是扛屍體;為了怕屍體被狗叼走,還得一旁整夜看顧;有時遇到屍骨不全、肚破腸流者,也得設法撿拾拼湊完成。他提到,當年民防單架隊長黃永福誤踩地雷,也是由他收全屍體的。也許正因為如此,他才有日後飛黃騰達的福報。
他在砲戰之後跟著去到台灣,因為身無分文,曾經有段不算短的時間睡在旗津海邊的木麻黃樹下,也曾有過偷偷潛入旗津國小過夜,而被學校的保安攆出來的經驗。這段期間,因為經濟能力不足致居無定所,索性隨意地找個地方棲身,平時則當當苦力等臨時工,以賺取微薄的收入,這種近似流浪漢的生活方式,也許正是人們為了活著的本能,卻也是楊昂成當時為維持基本生存需求而不得不然的做法。
他或許自始也未曾想過,自己有天能夠家財萬貫。一段時期之後,楊昂成開始騎著腳踏車到屏東萬丹批菜,再載回高雄販賣。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他得知專門進口鋼鎖的亞洲貿易公司,正在找人敲鎖拆除內部的螺絲;當時,一般工作日薪約12元,月薪則差不多是400元;他依過去的經驗嘗試後認為並不費事,便以一個鎖一塊錢的價格包攬下來,結果他在一個多月內就進帳了上萬元,其後更利用這筆錢小額投資金紙生意。
之後,他的事業開始一帆風順,規模越做越大,一個星期至少約需生產2到3大卡車的貨。接著,他又涉足檀香木進口和開設粉末加工廠,更投資專門往返烏坵的「金航海運」,但大致仍是以與拜拜祭祀有關的行業為主,所以他說「金門如有這方面的需要,都可以找他!」。現在,他的身家財產咸認相當可觀,不容小覷。
發達之後,楊昂成的生活依舊簡單,早晨出門衣著樸實,開著他口中「銅管仔車」(一部不能算新的賓士車),依他所說:「不認識的人都會把他誤認為是個『普攏共』(可能是台式日語,意指騙子、無賴漢、瘋狂者之類的人)!」確實,當日筆者與南部同鄉會多人一起造訪,適近中午時分,這位「好額人」便是就近買了幾個便當解決了大家的午餐問題。或許,早期的生活不易,日久養成了他勤勞簡樸的一貫本質。
但他在家克勤克儉,對外卻是位樂善好施的富賈仕紳。20年前,他曾擔任官澳楊氏宗親會會長長達8年,他雖說原先考量到自己沒有學歷,又常年在外而想婉拒該項職務,嗣後是在鄉彥楊誠華的力薦下才首肯承擔此一責任,但兩屆期間他總共捐出了100萬元當作宗務基金。近來,官澳龍鳳宮正擬整建修葺,他在楊維居之後,一出手便捐了600萬元。
楊昂成從窮困潦倒到家財萬貫的奮鬥歷程,實是值得年輕一輩鄉人效法的典範。所謂「英雄不怕出身低」,當今許多商界巨擘大都也是從基層摸爬滾打出來的,鮮少有誰能夠一步登天。歷史上,管仲家境清貧,由好友接濟才得以生活,日後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劉備早年織席販履,是個走街串巷的小商販,最後雄據一方;朱元璋討飯出身,後又當了幾天和尚,最終成了開國之君。其他中外人物中,發明家愛迪生是電信報務員出身,莎士比亞最早只是個劇務,李嘉誠第一份工作是茶樓跑堂,李家同校長更難以想像是個棄嬰,比比皆是。
或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沒有任何依靠就是動力,就是資源,唯有放手一搏,沒有其他。以楊昂成的例子反思,長期的養尊處優,可能會侵蝕人們的意志,使之不思進取而難有發展,但身處逆境困頓,反而使他勇敢奮進,勵精圖治,絕地反擊而終有所成。將軍出於卒武,宰相始于小吏,如果是金子早晚會發光,再卑微、再無足輕重的崗位,都將會是日後崛起騰飛的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