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耿漢談工作與鄉情
人物小檔案
出生地:金城鎮東門里
現住地:新北市永和區
學 歷:珠浦中心小學,私立金中中學初中部,金門中學高中部,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
經 歷:聯合報系副總編輯,稅務旬刊社社長,稅旬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葉耿漢是民國43年金門中學第一屆的畢業生,當時台灣只有五所大專院校--台灣大學、師範大學、政治大學、台中農學院(即現在的中興大學)和台南工學院(即現在的成功大學),他順利地考上師範大學,並選擇社會教育系中的新聞組就讀。
民國48年,聯合報第一次公開招考記者,由於先前該報記者以外省籍人士居多,因此創設了必須能講閩南話的招聘條件,當廈門籍口試主考官問起哪裡人,他回答「金門人」後即未再往下追問,最後他是被錄取三人中的一位。
當時,師大的學制是需在第五年實習一年,且這一年列入畢業學分核計,而葉耿漢應聘的是駐地記者,他於是先被分派到桃園。他說,桃園縣議會有很多原住民議員,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是其中一位以國語質詢,被問官員答詢時說了句:「為什麼用國語發音?」結果這位原住民議員隨即就回說:「如果我用山地話質詢,你聽得懂嗎?」很有意思!
畢業後當完兵回來,他又在基隆跑了一年新聞,然後調回總社,改跑以稅務為主的財經新聞。他說,稅務是個很專業的領域,但實際範圍也很窄,他在兩年內摸熟稅務系統的人事以後,就又開始幫《稅務旬刊》寫新聞,同時間兼了兩份工作。70年間,他在聯合報擔任採訪主任就已經支領副總編輯的薪資,後來調往經濟日報後,才坐實採訪主任兼副總編輯的職位與待遇,人面也更為廣闊。
他在跑新聞時約是李國鼎、俞國華的年代,升任採訪主任兼副總編輯之後,有天台北正在召開一場全國性經濟會議,不巧報社楊姓副主筆因病請假,王惕吾便把他叫進辦公室要他寫該天社論。他說,當時習慣上社論都是請學者、專家撰擬,極少交由記者代寫,因此深覺責任非常重大,在一個小時之內便書寫完稿,從而也就開啟了日後兼寫社論之路,而當時一篇社論的稿酬含稅是新台幣12000元。他補充,87年他在經濟日報社論即提到,應把所得資料全部寄給納稅人參照申報,可喜的是不久便獲政府研議採行。
葉耿漢在聯合報系總計工作了36年之久,退休後仍幫經濟日報撰寫了四年社論,而他在稅務旬刊從記者、編輯、主任、社長,一直幹到董事長,直到後來因坐骨神經痛才辭去寫稿工作,現在則是稅旬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其間,2000年財政部委託中華租稅研究會編纂《中華民國稅務年鑑》,特別聘請他擔任編纂委員會主委兼總編輯,這套書是現今國內最完整的稅務法令,動用人力非常之多。
憶起擔任聯合報系採訪主任兼副總編輯之時。他提及,那時候念金門高職出路有限,現任教育局局長李再杭和蔡世炎校長找到他,由他引介當時的台電副總經理陳蘭皋,三方會談後敲定每年給電機科二年級40名學生的參觀實習機會,畢業後再視情況決定晉用名額。後來,台北市金門同鄉會也因為此一貢獻,將該會第一屆金梓獎頒給了他,而碰到前副縣長楊忠全時也總會再談起這件事。
嗣後,還曾聽蔡是民談到在學生時代當義工時,有次一位鄉親在桃園大溪出了車禍,也是透過他才能得到妥善醫療的,後來許玉昭議員也跟他說起--原來那位鄉親就是她的老爸。他還說,有位稅務人員因為業務關係被起訴而遭停職,後來也是透過他對稅務問題的瞭解,幫忙解決才獲判無罪復職。他強調,如果不是再聽人談起,其實有些事他都已經淡忘了。
退休後,葉耿漢依然極為關心家鄉的發展。近年來,他經常透過小三通來往金廈之間,有次甚至當天去,下午二時就已回到台北,所以他認為應該趁著這條航線還熱著時,建設像會展中心、表演中心之類的大型展館,來吸引各種會議到金門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