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章聖從媒體工作者的角度審視家鄉建設
人物小檔案
出生地:金城鎮北門里
現住地:新竹縣竹北市
學 歷:金城國小,永和國中,竹林高中,世界新專廣電科,交通大學傳播學系研究所
經 歷: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系講師,台灣電視公司新竹特派員
本身即是作為第四權--監督權的媒體第一線工作者,顏章聖在接受採訪時便提到,他天天在面對不同的受訪者時,經常會不由自主地將類似現象投射到自己的家鄉:「同樣的問題在家鄉會得到什麼樣的答案?」也因此即使人在域外,從事媒體工作快20年來,他對家鄉的感覺更深、也更為熱愛,其中免不了包含著不少「恨鐵不成鋼」的情愫。
民國82年,他隱瞞身份偷偷到大陸採訪,來到鼓浪嶼回看金門的管轄土地,第一次從金門以外的地方看到自家的領域,他不禁潸然而淚下,想起當年奶奶為了躲避日禍,帶著父親伯仁、二叔伯義從金門借道廈門奔赴新加坡,想像47年47萬發砲彈襲擊金門的軌跡,還有從小單打雙不打躲宣傳彈的驚悚畫面,再拉回到台灣的角度思考:「金門的定位在哪裡?」誰知?只是願意相信時代的巨輪終將會推動著金門作出改變。
多年來,他到過中國、美國……乃至海地、馬其頓等大大小小的國家,每走過一處景點,也總是會想:「同樣景物如果在家鄉呈現,會不會更好?」因此他便經常回到金門,同親朋好友們聊天--聊現況、聊未來,問題縈繞著觀光、醫療、治安……等周遭經常遇到的議題。
顏章聖表示,這幾年他感到最難過的是家鄉的觀光行銷並沒有做得很完善,因為削價競爭讓很多觀光客去了都有怨言。他說,觀光主要靠的是口碑,但不能讓觀光客真正地瞭解金門,就會讓人產生「原來金門的美即是眼前所看到的世界!」這樣的誤解。他強調,其實通常被看到的都只是表象,還有很多值得細細咀嚼的地方沒被看到。或許,他更想表達的應該是:「導遊和旅行社肚子裡到底有多少東西?」
他提及,他的父親是因為一場風寒引起的肺炎往生的。談到金門醫療品質的問題時,他認為金門應該是個適合頤養天年的地方,但實際卻有落差或衝突,遇到病痛往往都得後送台灣,只能期待有一天金門可以真正成為老人和小孩的天堂,以及自助旅遊者的樂園。
從戰爭實跡來說。他指出,金門很多碉堡、軍事設施因精實案而被丟進廢墟裡,反觀美國卻把歷史老舊的戰鬥機置於博物館中,「還原歷史並不等於還原戰爭,而是為了記取教訓」,金門既然有意建設成為和平島,就該有這個觀念的認知。他並認為,金門的公路密度世界第一,適合跑步、騎腳踏車,海灘可以游泳,整體生態就是一個大教室,縣府應充分整理運用,再把金門打造成運動島,並舉辦更多的活動。
他還提到,鄧麗君在大陸六四民運時來到馬山,對著大陸心戰喊話時說道:「大陸一天沒有民主,小鄧的腳步就一天不會踏上大陸。」現在,台灣有條件呈現鄧麗君形象的地方只有三處,除了蘆洲國小和金山的筠園外,第三處就是金門島。他說,迎賓館雖然已經改裝了高科技設施,但這還是不夠的,應該讓她的歌聲成為金門的主旋律,讓柔美的話語環繞著整個島上,來吸引更多的大陸觀光客。
回頭再來談談顏章聖的記者情緣。顏章聖不諱言自己在進入世界新專之前,一直都不確定自己的興趣在哪,大學聯考連續兩次失敗之後,他選擇到世新就讀之時際,仍然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因為對「新聞」他雖然很熟悉,卻又覺得不完全認識它,甚至還會有些排斥,基本當時內心深處尚未和它產生連結。
世新二年級時,他騎著偉仕牌機車環島一周,6天跑了900公里,由於敢於與人互動,沿路他認識了200多人,從中並發現自己的個性很能和人溝通,當記者應該不是一件難事,回來後便在學術理論上加緊用功,並找機會到媒體學習實務,努力地增進作為記者的本職基礎,後來並且開竅了。
初始時他本想幹體育記者,無線三台總共報考過5次,而且未曾使用過父親資深記者的資源。他說,當年台視總經理王家驊見他又來報考,問他:「如果今年沒考上,你還會不會再來?」他回說:「那是當然!台視是最好的。」那年他終於上了。他在台視已經歷練了19年,以記者新聞敏感度說事,他重申文化的力量是無法預測的,金門獨特、豐富人文素養的色彩也是無法取代的,所以願意把自己挖掘到的想法不斷「丟」回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