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森暢談文化局與莒光樓展品創作的心路歷程
人物小檔案
出生地:金沙鎮官澳村
現住地:新北市八里區
學 歷:述美、中和、復興國小,永和國中,復興高職美工科,國立藝專雕塑科,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雕塑碩士畢業
經 歷:美國安德森牧場藝術中心駐村創作,財團法人台灣交趾陶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文化局建國一百年金門元宵花燈佈展指導
走進金門縣文化局演藝大廳,縣籍雕塑家楊春森的玻璃藝術作品「海上花」,以玻璃花片彩光之美,高懸於演藝大廳台階的藍色牆面上,金黃色的燈罍,投射出美麗璀璨的飄飄彩影,讓人有如走進了莊嚴繽紛的哥德式教堂一般,恣意地漫步在彩虹般絢爛耀目的文化氛圍之中。依文化局的說法,此一藝術作品以視覺藝術「美麗無國界」的語言,呈現文化的豐富性與精彩性,彰顯了演藝廳與文化局藝文表演的精神意象。
採訪之日,跨上一樣綠色裝扮的楊春森所有座車,疾馳過通體紅色橋身的關渡大橋,旋即來到他八里依傍著淡水河的住家。楊春森頂樓加蓋的工作室,據說夏天可以不用吹空調,原因是他也曾經學過室內設計。樓層下的淡水河,停泊著鱗次櫛比的漁船和遊艇,往出海口方向還錯落著水筆仔,隔河遠遠眺望竹圍,風景十分宜人。
室內,四周整齊放置著他的各式創作和收藏品。其中,最為矚目的是屋頂上懸掛的鸕鶿保麗龍模型,和地上正在施作的光纖作品。他說:「藝術講求舒適,需要重視前瞻或未來性,過於『務實』的東西則不是他所想極力追求的。」他,就是這般純真。
七歲時,父親因為食指浩繁,持家過於勞累而不幸得到肝病過世,於是便隨著家人遷台。國中畢業時,由於年少下課後的第一件事總是工藝,姐姐也誇張地說:「除了美術課,其他所有學科都是紅字。」他於是選擇就讀復興美工,繼續追求所愛。
楊春森表示,他在復興美工階段非常的用功,經常徹夜通宵把功課做完,在校時學過商業設計、室內設計等課程,並深入瞭解和接觸了各種藝術媒材,這些手工時代紮下的基礎,對於日後的創作發展極為重要;學校美術相關學科是升學班,畢業後便跟著同學一窩蜂升學。
他指出,進入國立藝專是個轉捩點,因為所鑽研的是立體的西洋雕塑,與先前學習的繪畫是完全不同的世界,所以特別得思考和透視其中的邏輯性,並從而擴大了藝術養成的領域。他補充,在此期間有幸在以石雕、泥塑享譽藝界,並對線條極其講究的北藝大張子隆教授旁擔任助手兩年,看到了創作者對作品高度自我要求的態度,且其早年受張教授影響甚深。
他並認為,若能讓生命變得有趣,該件藝術作品才算具有力度與美感,所以創作者對事物得有某種程度的體會。尤其,藝術天生就較不容許墨守成規或走別人的路,才能創造出「有意識的作品」。張子隆初次帶他去日本時,讓20多歲的他看到了許多世界大師級作品,也看到了國內創作者對待藝術少有的熱情和能量,令他領悟到唯有熱情和能量,藝術才不會流於形式,這是一種生活態度與自我價值的呈現。
他說,他的作品是一種為實踐自己理想的純創作,全然與為賺錢、量產而考量市場接受度的作品不同,這亦即是他在創作文化局「海上花」時所持有的意念,因為演藝廳應能求新、求變,讓人有精彩、熱鬧的感覺,否則便就無異於是所「教育館」。他強調,歐美在文藝復興之後走了500年,金門文藝在戰地政務解除後才走了20年,其中摻雜著很多客觀環境的歷史因素,要用20年追500年,就要更加小心,而且絲毫沒有做錯的本錢。
文化局的「海上花」自然也有留學經驗的影響。楊春森留美之後,漸次打開了國際的視野,他在舊金山2年半,紐約待了半年,看到了不同風俗與價值觀念的人種匯集,及其多元而高水準的表現。這時候,他的所學側重於吹製霓虹燈管的琉璃習作,青銅、鋁金屬和珠寶精工製作也多所涉獵,運用在「海上花」、莒光樓前「與未來共舞」的這些製作材質,相對較為貴重,這是他所想要留給金門的。
他指出,當代歐美藝文人士重視簡化,有關空間美的創造因此也是強項,而其本身文化土壤豐厚,博物館裡的收藏更是一流,都很值得學習。楊春森喜愛旅行,美國西部大部份的國家公園,紅木、死谷、優勝美地等處都曾有他到訪足蹟,這是他留美時每年寒暑假必定安排的行程,從而也養成了日後他到各國旅遊,一定參訪各國國家公園的習慣。他說,國家公園沒有太多的人造設施,置身曠野,天大地大,會覺得人很渺小,極有益於人的正面省思。
2001年,他獲得了美國安德森牧場藝術中心駐村創作的獎助。他形容,該藝術中心宛如是藝術人才的搖籃,一家人在那兒可以24小時與藝術生活在一起,父親可以學攝影,母親可以學水彩或造紙,孩子們則可以學兒童繪畫,晚間還有各種藝術表演,每年中心內總能有上千名各國藝術家駐村,同一時段約安排了5、6個課程,教你如何賞析藝術。他說,那才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根。
除了安德森,後來他還去過台北的國際藝術村、捷克的席勒和紐約的法拉盛廳駐村過。回國後,他曾在財團法人台灣交趾陶藝術基金會擔任過藝術總監,進一步熟稔了東方傳統藝術的創作和精神。
近年來,他陸續接下文化局「海上花」、莒光樓「與未來共舞」兩案。他說,除了「海上花」,他的「與未來共舞」將青銅雕在花崗岩石上,青銅上的各種鳥類象徵著金門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希望在念舊的同時也應看向遠方的未來,否則總體地域即難與博士、將軍群搭配起來;除外,作品還加進了環保意識,冀望自然資源在高度建開發之時,仍不忘珍惜、維護各項物種得以新生,並期許家鄉別以仿冒品代替古物原件作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