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遊子胡丕真開啟話匣從頭說離鄉情愁
人物小檔案
出生地:金湖鎮山外村
現住地:台南市東區
學 歷:山外國小,金門中學初中部、高中部,成功大學化工系
經 歷:東雲化工紡織公司泰國海外部副總,恆大不織布公司廠長
胡丕真從小就失去了父母親。他的父親胡燦英是抗日時期的地下工作人員,經常避居於廈門一帶;根據金門縣誌的記載--他的父親曾經同抗日之士,掄著大刀泅回官澳突襲小日本。
而他的母親在他7歲時離世,所以他是由大母(大媽)、同父異母的哥哥和嫂嫂一手帶大的。大母們自小給予關愛、鼓勵與教養,從未責備過一句話,但大母也已在二十多年前辭世;他說,恩澤戴天卻再也沒有機會反哺,而這也正是他一生的傷痛與遺憾。說到這時,胡丕真似乎有些哽咽。
823炮火漫天的那個暑假,他就讀小學五年級,次年他先避難至雲林就讀斗六中學一年,第二年金門中學復校後才又回鄉續讀初二。他說,在高中畢業前他早上5點多就要起床放牛、扒柴、澆菜、挑水肥、收餿水……,樣樣都來。
大學考上成功大學化工系,當時與電機、機械兩個科系,都是該校最「亮」的系所,而他在課外擔任家教和教授助理,每個月收入約有200元。學成至役後,他與5位同學商議分別至不同產業汲取經驗,擬日後一起合組公司。然後,他先選擇到永固(Everlast)乾電池公司上班,月薪2800元。60年時為了技術輸出印尼,他也赴印負責建廠事宜一年多,實拿美金500元一個月。
原本公司還要派他去奈及利亞,但因國際外交及簽證問題無法成行而作罷,後來他聽取大媽囑咐,毅然辭職回到金湖國中教書。他說,那時家鄉普遍家境窮苦,他都請大母把午飯打到學校,再分些給學生們吃,每個月的薪水2800元,也拿出部分來依等級發給學生當進步獎金及午餐費用。
短暫回鄉服務一年,他又返台進入亞東企業旗下的東雲聚酯化纖公司工作,由於工作表現優異,後來逐步調任為副課長、處長及生產部暨研發部經理。他表示,老闆陳由豪凡事親歷親為,尤其對員工的關照態度讓人覺得很「感心」。85年,他升任海外廠副總經理,再奉調至泰國負責生產線增置的擴廠工作,以及敦親睦鄰和管理來自香港、大陸與當地等不同地域的員工。
他指出,整個廠上千員工的人事管理、機械維修、零件補給完全都得靠自己,且當時自己較為認真,壓力也大,心情甚是惶恐。他說,管理泰國廠最麻煩的是文化、理念、信仰、生活習慣等等的差異,加上泰國人樂天知命,常常不知如何變通,因此工作與目標之推動,更倍感艱辛。他還提到,泰國人信仰小乘佛教,家人往生是不哭的。後此期間,他也去到菲律賓支援建廠待過幾個月,工廠5點半下班後必須配備持槍警衛,治安情況極為複雜。
性格上堅持要做就要把它做好的胡丕真強調,以前的人很「拼」,現代人要拼也是會有出路,當然也需要跟老闆多配合。他說,在70年初之時,曾經有過三個月找不到能夠回家吃晚餐的時間,家人往往將晚餐擺在電鍋裡,等回到家時當宵夜吃,但因吃苦耐勞的個性,當時整體的感覺並不會讓人覺得苦。
退休後,他再轉換跑道到恆大不織布公司,從事PP不織布之生產管理。PP不織布主要是製造口袋、紙尿褲、衛生棉等等的基材,生產製程及質量管控與聚酯化纖仍有區別,所以初期並不覺得順手,而最讓他「傷腦筋」的還是如何與員工磨合及與上級溝通,因此他選擇住在廠內。他提到,於恆大麻煩的是工廠人少、資源也少,比起在東雲時付出了更多的心血。
於以家族企業為本質的恆大公司工作,他在政策擬訂與執行方面的協調管理,除了要充分與老闆作溝通,而且必須比老闆懂得多很多,且更需要處處遷就老闆。對於部屬,他採取「九嚴一鬆管理法」,在嚴格管理之外,偶爾會「給點甜頭吃」,所以員工的婚喪喜慶一定趕到,甚至連曾犯過大錯的員工生病時都會前往探視。除此,由於公司設施也有不足之處,工廠四週廠房之間的關係,也常要利用許多心思做好。
大約在20年前時,他本人與林建宇、許啟南等多位住居台南市的鄉親,經常會在吳恆遷的住處聚會,出錢出力,擬籌組台南市同鄉會。現在仍是府城儲蓄互助社理事長的他說,當初設立同鄉會的理念,是希望藉由同鄉會的組織及力量,能夠協助在台南的弱勢鄉親,於必要時可以適時施予援手,並經由每年的定期聚會來聯絡鄉親之間的感情。
他認為,金門縣政府設立南區服務處,擴大對鄉親的服務範圍,這是值得鄉親欣慰、感謝的地方。他強調,不論同鄉會的做法與原先的構想是否完全一致,但只要大家堅持推動會務和服務鄉親的精神,盡心盡力,即能有助於同鄉會的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