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學者出身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會長─陳慶元

發布日期:
作者: 楊瀛谷。
點閱率:1,099

人物小檔案
出生地:福建省廈門市(祖籍:烈嶼鄉湖下村)
現住地:福建省福州市
經 歷: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會長,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古籍所所長,協和學院院長;兼任中國韻文學會副會長,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副會長,福建省文學學會會長。現為中央大學客座教授。

近期,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暨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長陳慶元,因刻正在台擔任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又適逢該校系(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博士生畢業答辯卻恐往返兩岸不便,乃結合銘傳大學金門分部顧問暨共同教育委員會召集人陳德昭院長,及由兩岸三地教授組成的答辯口試委員和該校系博士生跨海抵金,假銘傳大學金門校區進行「二○一二年福建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答辯」與召開「兩岸宗族文化與文學學術研討會」專題講座,此舉不僅開創了大陸學生藉小三通抵金進行答辯的首例,也締造了兩岸高等教育學術交流的新頁。
作為一位在1949(民國38)年後滯留大陸的金門人,或者說是廣義的「台灣人」,陳慶元能取得今日的成就,其實並不容易。文化大革命前,那是一個極度重視家庭背景的年代,而陳慶元在1964進入大學,想要在那風雨飄搖的歲月裡修完本科學分,確實是難以想像會有多少不可逆測的困難。
他說:「對於台灣地區的人,不可能像現在這麼好。」背負這樣的一個原罪,他在其後所走過很漫長的一段歷程,仍是處處荊棘密布、有著重重的艱難險阻,溫家寶即曾在「兩會」時說過這麼一句話:「文化大革命的殘餘,還沒有完全清除。」所以,他一直感念福建師範大學當時願意收留他這名學生。
幸運地,他在1968年如期完成大學學歷。之後,他下鄉到武夷山華僑中學擔任教師,並在嗣後的教職生涯裡攀升至校長之職。77年,大陸恢復國家高考(大學聯考)。兩年後,大陸恢復招收研究生,他應試進入南京師範大學攻讀碩士,而學校裡原中央大學的指導教授段熙仲先生,也是他這輩子深深感念的老師之一。
1982年碩士畢業時,由於太太在福州工作,陳慶元乃回到母校│福建師範大學教書。其後一路發展平穩,1986年晉升為副教授,1992年升任教授。他說,以他的年齡在大陸當時是屬於較早取得教授資格的。
隨後,1994年開始與山東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1998年福建師大創辦「中國古代文學」博士班,2002年他接手文學院院長,06年擔任獨立學院│協和學院院長,09年接掌研究機構│中國散文研究中心主任。除外,他也先後兼任復旦大學、福州大學、漳州師範學院等院校兼職教授以及台灣東吳大學、中央大學任客座教授。
陳慶元對於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早期大致是鎖定在魏晉南北朝的視域和範疇,目前仍有持續在進行。他曾擔任過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負責人、兼任中國韻文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常務理事和福建省古代文學研究會會長。90年代中期,則開始側重在福建地方文學與文獻,他認為後者這部分很有趣,而且地域上比較接近生活環境,同時這一領域之前也很少有人關注到。
他的著作等身,有《福建文學發展史》、《賦:時代投影與體制演變》、《文學:地域的觀照》及古籍整理《蔡襄集》、《謝章鋌集》、《鼇峰集》等二十餘種,並有論文百篇發表於《文史》、《文學遺產》、《文學評論》等期刊。
而對於以地方話書寫文學作品的作法,陳慶元不諱言地認為並不利於文學的流傳。他說,譬如「好康」、「奧步」等等,雖然有著鄉土的氣息,但偶一為之尚可,如果通篇文章均是類似的語詞,他個人在閱讀時都很費勁,外國人研究時更會覺得困難,在傳播上勢必也是多所障礙。2007年,在中正大學「南台灣文學國際研討會」上,他即曾提出類似的見解│「千百年後如何不可知,但目前還不適合。」
又由於1885年台灣建省之前,其行政區劃是隸屬於福建的一個府,多數官員也是由大陸派遣過來,所以他也研究在此之前的台灣文學,因為這也屬於福建文學的一部分,現在查找的資料和研究範圍也都在這兩個區塊,且近年來也慢慢有較多的人過來做這一塊,其他的省份從事地域文學的人也逐漸在增多。
目前,陳慶元不僅向海內外招收古代文學(魏晉至唐宋詩文)方向博士生(兼招碩士生),同時也招收文獻學(區域文獻學方向)碩士生,所指導和培養過的研究生,包含仍在學者已有120多人。
2000年,他開始招收台籍博士生,施志勝是首位金門籍的學生,今年已經獲得博士學位。其後的呂成發、葉均培、陳炳容,再後的王水彰、黃世團等等,也都是屬於金門籍的精英。他說,在招收台生之前,他即已熟讀過金門縣誌,之後也回到過金門10幾趟。
1996年,陳慶元經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前會長許文辛推薦入會擔任副會長,並於2002年時扶正擔綱會長之職。他指出,這份職務是屬於純兼職的社會工作,也要感謝10多年來前面幾任會長、顧問的指點,和各副會長與專職人員們的支持。
從兩岸交流的角度來看,因為有著學者身分的關係,他曾參加過台灣多種學術會議,居住在台灣的總時間超過一年。在台期間,他參加過旅台金門同鄉會的一些活動,最近還被台北市同鄉會聘為顧問。他說,在台客座期間,得到許多鄉親的關心和幫助,心存感激。可以說,大陸金門人中沒有人比他在台灣住得更久,也沒有人比他更熟悉旅台金門同鄉會的了。
對於金門傳統文化及其積澱,陳慶元極其贊同「兩岸在中華文化、民間信仰和祭祖儀式等方面,保存得最好的地方應該就是金門縣」這句話。他坦言,中華文化在大陸遭遇文革破壞與台灣經過日據時代,金門確實是傳承得比較單純的一個地方。他說,之前來金門特別喜歡考察賢厝聚落和魯王疑塚,那時便強烈感受到金門的文化底蘊是廈門所無法比擬的,也體會到名山大川和遺勝古蹟都應與歷史作緊密結合,整體景觀才能顯出意義。
再就金門晚近文化來說,他也覺得很好。他說,金門現代藝文人士出的書有三、四百種,所產出的詩人、作家也很多,例如小學校長黃奕展對族譜的研究、小學老師黃振良對於鹽田的考證、榜林自然村就有三個寫詩的人,這在其他地方是件很不可思議的事。但他強調,希望金門人能更好,除了在高粱酒之外,後續仍能有更多較為完善的發展面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