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呂振成以科技影像積極記錄戰地軍事史蹟

發布日期:
作者: 楊瀛谷。
點閱率:1,752
字型大小:

人物小檔案
出生地:金湖鎮東村
現住地:台中市北屯區
學 歷:柏村國小,金湖國中,第一士校代訓陸勤部技術生,台北商專
經 歷:陸軍後勤司令部上士,TVBS新聞部中部新聞中心攝影記者

呂振成的部落格有個非常聳動的名稱--《金門正死館‧金門戰史館》,這是他長期致力記錄金門戰地軍事坑道與砲種的成果展示,網站裡面有著你沒看過的坑道、砲種和砲陣地等等的記錄訊息。他不諱言,能夠起到這番成果除了因為攝影的興趣外,他服務過的兵種和現在具有的記者身份都有著不可或缺的助益。
呂振成對攝影的愛好,來自於他的四叔呂坤和熱衷繪畫的潛移默化,更是直接得益於他的五叔呂坤全對攝影技巧的醉心。他說,他的父親呂甲乙出身政工幹校,退伍後轉任村里幹事│第一位金門籍村里幹事,至擔任金寧鄉公所秘書退休,公務員的家境對他「玩相機」相對是較有優勢的。
他在最早有個部落格│《我家有砲彈》,記錄著小時候單打雙不打的恐懼。他說,國小三年級(65年)時,他第一次赴台從永和的中信百貨逛出來時,聽到鞭炮聲的第一個反應是惶恐大叫:「打砲啊!」還因而惹得同行的阿嬤哈哈大笑,但他甚至到現在還常於睡夢中被砲聲驚醒。
後來,由於早期後勤維修單位都是兩年輪調制,往往會產生一些看不見的傳承斷層,因此在民國72年時,軍方即專門針對金門子弟招收第一批技術生。呂振成,即是當時第一期的生員,受訓兩年半之後,他被派到四級廠擔任工兵裝備檢驗士,因而得以每個單位都跑過,包括金門島外圍的離島。他說,當時他即已在玩相機,也就已經在記錄一些軍事的「東西」。
他指出,擎天廳的坑道計有240階,是全世界坑道獨一無二的,而太武山下的中央坑道,可以同時容納一輛戰車和一輛小車行走,坑道口所設置的防火防毒門裡的淡水機、發電機都屬於工兵裝備,當時的維護檢查均是由他負責督導,這些他現在是按年代依70、80、90年在分開記錄。
結訓加上下部隊6年之後退伍,他便進入攝影公司工作。其後,由於出社會接觸了商業行為,且雖在部隊不乏管理經驗,但感到有再學些理論性知識的必要,於是便考進台北商專讀書,不過後來還是發現自己的興趣在玩相機,終究還是再回到了攝影公司,又因當兵時的攝影同好住在台中而南遷,且適巧TVBS有職缺而進入電視台工作。
回頭談到《金門正死館‧金門戰史館》部落格的名稱由來。他提及,取名「正死」是鑑於軍隊裁撤以致許多戰爭史蹟漸漸被埋沒在荒煙漫草之中,所以他的部落格有時也用《失落的金門》等標題。他說,他部落格裡的照片比別人的文字記載還要完整,可以簡單透過影像畫面讓閱讀者看到事實的呈現,例如營區裁撤後開放的史料記錄,又如一般人拍坑道只會拍下「中央坑道」四個字,而他卻能進到裡面拍攝整體結構。
現在,呂振成每三個月總會帶著兩個讀高中的兒子回金門4、5天,其中大部分的時間他都在繼續從事記錄,他從父親那兒也存到一些照片,而他也告訴兒子一定要傳承記錄金門的每段變化。他強調,金門和馬祖不同的地方就在於金門有實戰的經驗且坑道較多,而幹記者讓他更方便於回金門時作記錄,況且現在如果不能正確、真實、客觀的記錄下來,後生晚輩就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考究、求證,這是他在TVBS工作多年獲取的心得。
他也指出,很多現在的記錄或官方說法其實都是錯誤的,像823紀念碑的設置是因為當年是由鵲山陣地的155加農炮作了第一發的回擊,也因此匪砲濫射在金門的474910發砲彈,鵲山砲陣地是落彈數最多的40000發,四門火砲最後僅剩一門未被摧毀。
他接著說道,古寧頭大戰原本的8輛戰車中,他也已經找到了其中2輛,並正在查找該連的士官長;同時,他也已經拍到823砲戰當年12門240砲中的11門,8吋砲一樣也都拍到。而為了怕又有部隊被裁撤,使得他更是積極的在做記錄工作,同時為使記錄不致洩露軍機,他也採用電視台適度遮掩當事者或確切地點的手法,然後再不斷的放進部落格公開。
對於金門軍事坑道與砲種有興趣的鄉親,您不妨上文中提到的部落格去瀏覽瀏覽,並參與和提供相關意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