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黃雅翎漫談父親的奮鬥與同鄉會的成立歷程

發布日期:
作者: 楊瀛谷。
點閱率:982

人物小檔案
出生地:金沙鎮西園村
現住地:台東縣台東市
學 歷:卑南國小,卑南國中,台東女中,輔仁大學大傳系,台東大學自然教育系
經 歷:台北惜福基金會企劃員,卑南、樟原、大武、富山國小英語巡迴教師,賦格逸宿合法民宿負責人

黃雅翎三歲時便隨著家人離開老家,遷居後山台東。她的父親黃自元在年輕時,即經常往返台東幫人耕作及謀求發展。回想小的時候,她記得祖母擁有一台民國初年的唱機和許多的唱片,還有手搖的縫紉機、古早的大木箱……,印象中還有家裡的金元寶曾經被竊和媽媽常做的一些金門美食。
憶起63年舉家遷台前,她還想起時常跑去鄰居罔腰伯母家玩。當時的醫療衛生甚不發達,她因而也被感染得了瘌痢頭,不過也為此因禍得福,因為家人曾一度想把她送人收養,後來由於阿嬤一句「臭頭洪武君將來會很有成就」才作罷的。
赴台就學後,她的金門話腔調經常被台籍同學糾正,其實自己也很納悶不明所以,常再回家求證一番。但同學們對金門的事物都很好奇,到家玩時對阿嬤說的話語完全是聽不懂,還鬧過不少的笑話。還記得有次詐騙集團打來電話,父親的回覆反而讓對方「霧煞煞」│摸不著頭緒。又有一次在高雄問路,對方竟反問「是金門人嗎?」│喔!原來是曾在金門當過兵。
她說,她的父親管教方式非常嚴格,因為他自己書讀得不多,總希望兒女們能夠多讀些,因此雖在國中之前偶爾需要到田裡幫忙,或是早上去菜市場幫媽媽賣菜,但回到家時是不准他們看電視的,也所以兄弟姐妹的課業成績都還不錯。
那時候,母親總是凌晨出門賣菜,而從市場回來時都會帶著水果或冰淇淋給孩子們,白天則是忙著種田、養鴨、養羊和經營釣魚池。因而,常是姐姐一早起來幫忙準備早餐,放學時也是姐姐騎單車接回家,所以一直都覺得姐姐很偉大。升上國中階段後的成績也都算好,而且同學都有補習,但她都是靠著自己讀。
黃雅翎還提到,她在兄弟姐妹之中排行老五,由於早年家境甚為貧窮,其後的兩位妹妹因而分別送給美國和瑞士的家庭收養。10幾年前,病中的媽媽掛念兩個女兒不知過得如何,不久父親透過各種管道重新取得聯繫,兩個妹妹漸漸的也能諒解當初交付外國人收養的苦衷,其中一位去年還出了本書「幸運的女孩」,描述被收養和成長的過程。
高中考上台東唯一的一所女子學校│台東女中,功課壓力極大,經常耕讀至深夜1、2點,破曉前4、5點又得起床,辛勤之後終於考上輔仁大學大傳系。到了台北,覺得比較有自己的時間與屬於自己的生活,開始認真學習攝影技巧,因而能夠四處遊山玩水,自然也懂得了如何洗照片,基於課業需要也常採訪寫稿。
在打工方面,曾經做過家教、洗車場洗車,也曾在世貿3C展做過銷售,3C展因需使用外文交談而日薪頗高,還曾在環保署國際文化教育處工作過,後來因轉型裁編再到惜福基金會擔任企劃,後者的經歷讓她至今一直很懂得惜福。不過,也曾有一次找工作進到一個烏漆抹黑的場所,赫然發覺不對勁趕緊溜走,還嚇出了一身冷汗。
學校畢業後,黃雅翎在朱高正立委辦公室擔任助理,卻突然開始經常想家,便參加了在職進修國小師資班。回到台東後,於考取代課資格前,先透過高中時的師母介紹到大鳥國小教課,也在這時遇見了現在的先生張逸明。之後,陸陸續續在卑南、樟原、大武、富山代過課。91年結婚後開始一邊上課,一邊操持家務,然後經營賦格逸宿(民宿)。
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原本就滿有生意頭腦的父親開始從事土地買賣,家裡經濟也日益寬裕,於是時常會看到父親帶著同鄉回家敘舊,也更經常性地往返於金門。近年來,她的父親再深入從事建商工作,在台東新鎮、大橋一帶蓋了不少房子。
去年,看到好客的父親開始投入同鄉會的籌備工作,參與章程草擬和一些雜務的處理,她知道父親不是在做表面工作,而是很有心地在進行鄉親聯繫。而差不多在一年多前,他的叔叔黃白明也來到台東經營民宿,且於經過一番策劃下當選了台東金門同鄉會創會理事長。
其間,黃雅翎在同鄉會整個成立的進展中,因為參與活動而得以瞭解如中秋博餅等以前不知的金門文化,也從翻閱金門日報中驚訝發覺金門在地的活動甚多。而她目前在卑南國小擔任教師的先生,一直都在班上教導吉他等各種喜愛的樂器,同時常帶隊到校外參加比賽,從日報上發現金門也很熱衷玩陶笛、吉他、烏克麗麗,便想組個團回金門與相關社團交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