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董振良金門首位記錄片影人及其金門電影三部曲

發布日期:
作者: 楊瀛谷。
點閱率:1,047
字型大小:

人物小檔案
出生地:金城鎮古崗村
現住地:台北市中正區
學 歷:古城國小,金城國中,延平中學補校肄業

101年8月至12月之間,董振良完成了《單車失竊記》腳本,這是一部探討台灣愛心滿滿的劇情片劇本。而他在95年獲得新聞局公用頻道優等獎的作品《我五十五個快樂的孩子》,當時共同協助完成的工作夥伴成功村鄉親陳怡坤,二度同他一起為桃園弘化懷幼院拍攝了一支新的記錄片。
那天,兩人於拍攝的尾聲在弘化懷幼院的樹下休息,正巧遇見蒞院參訪的善心人士呂麗珍女士--一位曾在亞東醫院動過心臟手術的患者,同時也是現任亞東醫院「開心俱樂部」的會長。詳談之後,呂會長有意自掏腰包請董振良為該團隊拍攝一部宣導心肌梗塞防制的公益紀錄片。
未幾,他再進一步向呂會長提出《生命的呼喊》企劃案。企劃的內容,大致分為三段:第一段《天使的呼喚》,以《海角七號》一片廣為人知的「茂伯」(林宗仁)故事為本,側重其疑因心肌梗塞猝逝及其友人的懷思。他說,本來在訪問《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之前,還在考慮酬勞和資金問題,沒想到魏導演在邀約電話中二話不說欣然同意配合演出,因此他又親自到對方公司登門拜訪,發現魏導演本人更是「客氣到不行」。
除此之外,第一段故事也訪談了亞東醫院院長朱樹勳先生。至於,第二段故事《天使的重生》原設計為劇情片,但因一直想不起適當人選演出而作罷,其後是請到一位剛手術完一個月的男性患者夫妻現身說法,談為什麼會罹患心肌梗塞和癒後的感想,以及開心俱樂部呂會長的探訪致意。第三段故事《天使的叮嚀》係開心俱樂部成員的叮嚀語,談談如何注意自己的身體等等。而這些故事劇本均悉由前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李天石養義務代為修改潤飾。
談到自己以從事電影紀錄片為業的緣起,他提到小時候砲兵營部隊駐紮在大古崗山上,部隊常會利用座落村中「西勢」的操場放映電影,所以只要看到阿兵哥在整理操場,就知道又要放映電影了。家住小古崗的他,便會像村子的人一樣聚攏到此蚊子電影院,小朋友蹲在銀幕前,中間是排排坐的阿兵哥,村內大人則都分散在外圍,景象好不熱鬧。
此外,小時候玩「再抽」的雜貨店裡總會貼著滿滿的海報,所以他的童年很難例外的也是王羽的粉絲,而這些在他接受台北市政府補助、台北與金門兩地切換呈現的《吃電影的人》一片中,也都有所描述。
68年,國中畢業的他赴台就讀延平補校,坦言與其說是讀書,實際上成天都是在西門町看電影。另一方面,他在台大明明補習班上班時,又利用公餘加入國家電影資料館,成為會員後可以用很少的錢看很多的電影,從中也確實看過不少沒有字幕的世界經典電影,進而深受二戰後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的洗禮,特別對於社會的現況會常付諸關心。
他在退伍後開始跑錄影帶業務,熟悉有關市場。約莫半年後再到瑋霖傳播公司擔任攝影助理,私下經常向老闆借得16釐米攝影機把玩,同時他又到南昌路印象觀念工作室--由金穗獎年輕得主高重黎、呂欣昌等人合組、開辦的電影實務拍攝補習班進修,於是便購買了相關器材,成立了個人工作室。
又由於自身成長背景的特殊性,他在76年拍攝了第一部紀錄片《從以前到現在》,以半劇情、半記錄的方式談金門的交通問題。他說,影片其實也只是在談一種心情,因為他的父親曾經中風後送,出院時他到外島服務處幫二哥辦理陪坐飛機返鄉遭到拒絕,後來二哥只好個別南下坐船回金,所以拍攝時他還特地到高雄的同鄉會、13號碼頭實拍了一些場景,END就引用了當年電報上的一句話。
第二部影片《給爸爸的生日禮物》則是記錄從小郵差自村外坡道下來,村民會不約而同圍靠過去,殷切地詢問有無信件或者匯款,再到77年當年父親過生日無暇返鄉,因此拼湊一些過往故事製作成影片,及時寄回家鄉當作父親的生日禮物。而接著78年拍攝的《返鄉的敢尬》,描繪的則是家鄉民主鬥士翁明志返鄉參選立委,遭遇百般阻撓的過程。
同年,董振良成立了「螢火蟲映像體」工作室,89再成立「金門縣紀錄片文化協會」。二十餘年來,持續以紀錄片創作關心家鄉,從首拍迄今作品達40餘部之多,其中與金門有關的就有近30部,可謂充分反映出近代金門社會變遷的足跡。
拍攝過如此繁多的作品,在他的心目中也有所謂的「金門三部曲」。第一部是《單打雙不打》,這部作品獲中華民國電影基金會補助,是推動金門百姓共同參與、合力完成的第一部由金門人自製、自編、自導、自演的金門百姓電影,並入圍日本山形紀錄片國際影展、加拿大溫哥華國際影展,也獲邀至美國夏威夷、澳洲、新加坡、韓國釜山、台北金馬獎等諸國國際影展參展,更遠到美國UCLA、哈佛等各大學校園巡迴放映,首次把金門議題推向國際電影的舞台。
第二部作品《解密831》,以鄉親陳振堅的真人真事為藍本,記敘男主角赴台唸書、工作,但民國76年台灣宣布「解除戒嚴」,唯獨同屬中華民國境內的金門、馬祖仍持續戒嚴,於是乃在同年走上街頭,要求政府當局同時宣佈解除「金馬地區軍管戒嚴」,但也因此被軍方列為往返自己故鄉的黑名單,然又因禁不起思鄉情愁,在農曆年時變造出入境證偷渡回家,下船後當場被捕入獄關押的過程。
第三部作品預訂片名為《圍牆上的新娘》,其中「圍牆」的概念是以柏林圍牆隱喻金廈海域。他表示,《單打雙不打》於84年參加日本山形紀錄片國際影展,當時日本NHK電視台意欲發展成為亞洲記錄片基地,並到亞洲各國合作拍片,於是選擇由他拍攝《大陸新娘》,這也正是他第三部曲的基本雛形。
當《X島嶼之兩門相望》只能引頸期盼,再來的是《火車在海邊游》的小額貿易,終於在2000年政黨輪替之後,宣佈了「金馬小三通」,也恢復了斷絕半世紀的金廈直接往來,這些都已在他的紀錄片中有所鏈接。後來他想到,可以銜接第二部男主角回到金門工作後赴大陸娶妻,實際也是符合目前金門人的現況,所以想延伸改成劇情片作進一步的陳述。
把創作當成運動、且不把電影的功能性限定在創作完成的他指出,《圍牆上的新娘》劇本已經寫好十幾年了,但一直沒有正式開拍,因為申請輔導金所設定的一些條件,經常會限制住他實現夢想,比如說學歷。他補充,十幾年來他也對改編、拍攝黃克全的《洞中的臉》有興趣,但也一樣無從正式著手進行。
他指出,從82年舉辦首屆「金門戰鬥影祭」,歷經87年成立「金馬獎在金門行動聯盟」,主張「金馬獎回歸金門」,到了100年他帶著侯孝賢等名導組成的「金馬獎訪問團」至金門考察,以評估金馬獎在金門舉辦的可能性,去年首度在金門舉辦了「金馬50影展到金門」系列活動,也算是一步步的在收割成果。事實上,96年他首部在監察院放映的影片《閩戰之歌》,就已經如同《看見台灣》般的帶大家看見金門,只是大家沒有認真的去剖析解讀。
厭惡歌功頌德的董振良表示,他常比喻金門就像一潭死水,生活在這裡面的人知道的就是那一些、玩的就是那一些、工作就是那一些,完全沒有任何外在競爭的壓力,也從來不曾感受到威脅,大家都早已習慣這樣的生活形態與生存方式,也不喜歡有所改變,然而安於現狀雖是最好的保障,卻不盡然是最好的選擇。
一直樂於扮演丟石頭讓潭水起漣漪的他說,小時候過年鄰居的大哥哥、大姐姐們從台灣回來,一身打扮都很時髦亮眼,留著長髮、穿著大紅大紫的衣裳,阿公、阿媽們大都無法接受,但是經過一次、二次、三次、四次,他們終於慢慢的都可習慣了……,展望金門未來也能如此一般。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