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李振國獻身核工異鄉永保原鄉情

發布日期:
作者: 陳延宗。
點閱率:865

老家古寧頭北山,目前定居台北的李振國,九三砲戰後翌年舉家遷台,當時,因大伯父、父親與叔叔等都在菲律賓工作,他們幾家透過僑委會申請遷台,一起在台北落腳,租屋而居。後來,便共同購屋住在一起,彼此相互關照。大伯父與父親等每年會輪流抽空回台灣探望大家,成為孩童時最深刻的記憶。
李振國由台北開啟新生活後,除了大伯母一家人外,還包括好幾戶親友同時比鄰而居,平日生活守望相助。他回想民國47年八二三砲戰時,他們家才十幾坪,突然來了30餘位金門親友,大人小孩留下來住,所幸當時為夏天,晚上就打地舖睡覺,媽媽並負責買菜煮飯給大家吃,個把月後,親友們相繼找到房子並搬出去,目前大都住在三重市,自那時起也都有來往。
當媽媽帶著兄弟舉家遷台前,李振國在金門已讀小學三年級,到了台北,因怕跟不上進度,就插班二年級,並重新學習ㄅㄆㄇ,那時,全家都靠父親自菲律賓寄來的僑匯生活,第二年,已嫁到頂堡的姐姐也全家由金門遷到台北相互照應,孩童年代,除了思念父親身影外,家人緊密相依已讓異鄉生活填滿幸福的感覺。小學畢業後,李振國相繼在師大附中初中部、高中部完成學業,參加大學考試時,本有機會就讀海洋學院,媽媽不願意他去走船,民國56年,他考上台北工專就讀,向著機械專長學程邁進。
大專畢業前夕,也就是民國59年年初,李振國參加救國團舉辦的冬令戰鬥營,隨團回到金門,這是自小時候隨媽媽與家人赴台後,首度回到金門,他利用時間回北山老家看看,感覺很棒,親友與幼年玩伴也都擠過來打招呼,再度喚起昔日生活點滴,頗感溫馨。當時,金門都沒有什麼樹,每個地方風沙都非常大,而連接烏山頭與湖下海岸的慈堤正好在構工,在在都讓他印象深刻。
畢業後服兵役,他成為兵工預官,結訓等待抽籤時,李振國心想祇要不抽到馬祖就好,偏偏兩支馬祖籤,就被他抽到一支,隨即到基隆搭船到馬祖南竿報到,並分配到師級單位93師,那時正是該師首度調馬祖,這位見習官報到初期,因兵器排排長赴台受訓,順理成章代理其職務。
幾個月後,李振國正式派職西犬前進指揮組,這位少尉排長再度搭著交通船前往西莒島,而連部正好在位居半山腰,和南竿一樣,水電應用極不方便,當時,全連就靠著二口井生活,是典型的山泉水,連長特別要求好好管制應用,夏天時,大清早就看到泉水已滿滿的,到了晚上,經過一天的消耗兩口井都見底。
早期在馬祖當兵時,幾乎都沒有休返台假,直到退伍時才能回到家裡,平時,與家人連絡都是用寫信,大都利用晚上寫信,因老單位為兵工單位,晚上可自行發電,晚點名後,大家準備就寢時,發電機才關掉。在馬祖當兵歲月,雖然未見過任何其他金門人,兩岸對峙下,戰地緊張氛圍與金門古寧頭無異,讓他再熟悉不過。
民國61年7月退伍,便開始找工作,因緣際會到小學同窗家圓邊機工廠上班,在桃園工業區做了一陣子,每天搭著交通車通勤,晚上回到家常已十點,心想有了工作經驗,就一直想要換工作,又碰巧台電在招考員工,他就趕緊報名。並在63年底考上台電,那時全台普遍欠電,錄取人員全都派遣到工地,李振國分發到基隆協和發電廠,剛開始做二個電廠,共同用一隻煙囪,後來,因系統用電不夠,又相繼分別追加三號機與四號機,直到74年,共完成四個發電廠。
李振國在協和做了十年,並相繼調到台北林口、台中龍井、苗栗通霄與高雄興達等地,民國84年底,因核四工程需要像他這樣專長的人,隨即調到核四工作,新單位分工極為細密,李振國負責機械部門,得隨時與土木部門與建築部門相配合,任務頗為繁重,直到99年退休,這十五年來,他親身感受到同仁的辛勤,由專業角度建議大家要信任專家。
李振國退休後,族親邀請參加雙鯉公共事務協會,積極參與宗親會活動。由早期,伯叔間共同購屋而居,同甘共苦,相互扶持,再來旅居三重市的古寧頭族親密切互動,婚喪喜慶,共襄盛舉,以及當下親身參與李氏族親祭祖迎爐等活動,在台北定居近一甲子的李振國,因為族親的熱心往來,身處異鄉卻始終保有原鄉的熱絡情懷與溫馨感受。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