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旅台鄉親系列專刊》楊水應奉獻桑梓展業興家結善緣
1922年出生於金門金寧鄉湖下村,旅台半世紀,目前定居台北的楊水應,不僅是旅台同鄉會的大家長,也是家庭生活重心與整個家族的靈魂人物,更是親友心目中一位平凡的不平凡長者,他的平凡係因平易近人,終身儉樸,而不平凡則是善於化危機為轉機,進而開拓生機與商機,立業於兩岸三地,更能愛鄉愛土,樂善好施,回饋奉獻,始終是鄉親推崇、商界敬重的典範。
民國以來,天災人禍頻仍,金門鄉親在苦日子中觸發出走南洋風潮,僑匯一度成為眾多家庭重要生活支柱,身為六兄弟中老么的楊水應,面對著父兄相繼前往南洋謀生,童稚時光便已上山下海,幾乎什麼都做,耕地蚵田都可見他身影,也常於凌晨時分挑著日用品到東半島料羅一帶販賣,再買些雞等其他土產回到西半島的家,這個勤儉經驗似乎早早啟發著他幼年的生意頭腦。即長,擁有船隻的楊水應,常載著金門特產花生油等到廈門販賣,再從對岸購買日用品返金出售,典型的水客經驗再度延伸著幼年的經商記憶。
從小即腳踏實地做事的楊水應,舉家遷往金城打拚創業,好不容易開了兩家布莊,卻因為八二三砲戰擾亂人心,他不得不捨棄初建的基業,帶著妻兒赴台,落腳台北,人生佈局重新開始,由台北以郵寄布料包裹模式供銷金門,進而再自金門運送海菜到台灣各地建材行寄賣,雖然吃了很多苦,但辛勤後的積蓄,也讓他在永和買下兩戶公寓,自住之餘,也在他租屋給印尼華僑時,又觸動他代售來自印尼的燕窩、咖啡豆等物資,楊水應幾乎都把握當下,隨時隨地嗅到商機。
雖然遠離家鄉,身為金門布業公會會員之一,楊水應常常受託在台購買布匹運回金門,遂在迪化街布商間建立感情與商譽,再度啟動他的布業生意,在穩步拓展後,楊水應隨即於台中開設鴻安紡織廠。同時,楊水應敏銳嗅覺聚焦房地產,與朋友合夥投入建築業,找朋友找土地從事房地產買賣,觸角由永和延伸到大台北地區,此外,他又創立嘉鴻貿易公司、鴻瑄化學皮廠等事業,都非常有成就,事業版圖並拓及廈門泉州等地。
楊水應赤手空拳,白手起家,榮獲金門縣政府頒發「企業成就獎」,是金門人出外經商成功典範之一,他的成功,不僅因為天生樂觀,不斷與人為善,廣結善緣,也因為喜歡隨時隨地幫助別人,堅信「行好事必得好報」道理,他不僅熱愛家庭,關懷鄉親,同時也急公好義,樂善好施。楊水應因有感於旅外鄉親欠缺聯繫鄉情所在,仍發起籌組鄉團,1971年4月,台北市金門同鄉會正式成立,由陳玉堂擔任創會理事長,1973年改選時,楊水應接任第二屆理事長,相繼蟬聯七屆,任內帶頭發動鄉親及華僑捐獻購置會館,台北市金門同鄉會從無到有,楊水應辛勤撐起一片天。
楊水應不僅重視家庭觀念,也是看重宗族觀念,對於同鄉事務總是關懷備至,出錢出力,甘之如飴,對於家鄉公益活動更不落人後,積極參與,回饋鄉里。而他先後設立「湖下旅台鄉親楊水應愛心關懷慰問低收入戶及急難鄉親專戶」與「楊水應先生紀念雙親楊篤江先生、張含英女士獎助學金」,關懷與嘉惠地區急難鄉親與殷勤學子,聞聲救苦,多年善行,並獲頒全國好人好事代表「八德獎」,可謂實至名歸,本報更常可拜讀他回饋鄉里,樂善好施訊息。
走過戰火年代,親身體驗「平安」才是最值錢,最為珍貴。2007年10月,子女與偕同親友為楊水應舉行「上善若水│楊水應創業記暨鑽石婚紀念餐會」,楊水應特別感謝結褵一甲子的老伴陳淑女,感念其賢慧持家,教育子女有成的無私奉獻,宅心仁厚的楊水應謙虛表示這一生平平凡凡,唯一自豪的,就是每天能夠心安理得過日子。
實際上,五十餘年來,有賢內助同行的楊水應一步一腳印,不論事業或人生,在在印證那務實穩當的經營風格,既贏得工作伙伴的強烈支持,商界人士的推崇愛戴,更贏得家人子女的溫馨孝行,宗族親友的熱烈肯定。楊水應歷經千辛萬苦的成就,真正自我實踐「先苦後甘」的名言,而這份甘甜,始終與眾多鄉親夥伴共享。
如今,楊水應以92歲高齡,依然雄心勃勃,在工作職場上努力不懈,一刻也閒不住。而走過四十二個年頭的台北市金門同鄉會,也尊崇這旅台金門同鄉的大家長為永久名譽理事長,而熱誠無私、古道熱腸的楊水應,依然與鄉親們站在第一線,長年奉獻,關懷同鄉,原來,我們這位大家長,不論到那裡,心始終在故鄉。(台北市金門同鄉會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