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研究聚焦原鄉浯島品牌核心價值
七零年代,地方研究相繼漫延全國,尚披戰地面紗的金門,傳統聚落與閩南建築等特色深受矚目,是為金門學初始面貌。八零年代,在老縣長陳水在支持下,《金門學》叢刊因緣際會出版,楊樹清任總編輯,三輯三十本浩蕩登場,至今仍是許多關懷金門、研究島鄉的參考文獻。
九零年代,「金門學」神奇的成為前縣長李炷烽的競選政見,縣府為落實政見成效,2006年在蔡鳳雛老師奔走下,「金門學研究會」因而成立,同年底推出首屆「金門學學術研討會」,在蔡理事長與理監事等共同努力下,會務順利推展,也為金門邁出雄健第一步。
「金門學研究會」成立後,有人鼓掌,有人反對,後者理由是金門尚難自成一派,或反對把學術研究政治化。但「金門學學術研討會」策辦第一屆後,的確再度為地方研究向前推進,也讓眾多有心人觸探與紀錄「金門」,「金門學」依然可作大家共同努力目標,在在都比強調「朱子過化金門」傳聞來得踏實。
2003年,金門召開首屆「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由金門技術學院江柏煒老師承接,2006年「金門學學術研討會」推出後,就形成兩個研討會隔年輪流舉辦的模式,誠為開全國各縣市召開研討會先河,而2008年「金門學學術研討會」由中興大學接手承辦,更是創全國縣市地方研究外移他縣舉行先例,繼2010年金門學研究會承接後,2012年,是項研討會則改由成功大學陳益源老師接手。
學術機構承接研討會有個特色,變數很多,主辦單位也樂意配合,同樣活動由民間社團承接,經費就沒如此充裕。像首屆「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承辦單位得到標案後,要求經費加碼,即增加三成以上,實在開採購案特例。這項數度都由江柏煒承辦的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改由成功大學陳益源老師接手,2013年再接辦,而金門本是採購案的主辦單位,最後竟轉化為「以成大為樞紐」研討會,也路過金門,將舞台延伸到對岸去。
繼2012年後,2014年當下,金門學學術研討會二度由成功大學陳益源再次接手,也再度造就兩岸三地接力登場局面,文化金門,近年來總洋溢著濃濃的成大情結。有實力的陳益源,幾屆研討會都辦得有聲有色,精彩異常,但經過採購案發包後,相繼成為「以成大為樞紐」活動,「金門學」相繼在學術課題與政治議題中糾葛,金門是否有被強吃豆腐的感受?各有不同見解。
閩南特色僅是金門文化元素之一,浯島聚焦「地方研究」,全力主打金門品牌,仍是未來發展目標,島內島外如何執行,有待主辦單位詳加思量。不論如何,這次的金門學依然亮麗,我們再次向歷年承辦和參與活動,付出努力與貢獻的諸多菁英夥伴致上最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