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樹名恩威並濟金門仔感動在心
1945年抗戰勝利那年出生,老家瓊林村,目前定居台中的蔡樹名,曾是逢甲大學知名的蔡教官,也是台中市金門同鄉會草創期默默耕耘者之一,如今雖已告別職場,對於出門在外的同鄉後輩與鄉親們始終擁抱鄉情,可謂典型金門出外人。
1965年4月,蔡樹名父親過世,兄姐皆已成家立業,排行老么又懂事的他,為減輕母親的負擔,畢業前夕即決定從軍去。當時原就讀金門中學農藝科第一屆,他與同班同學蔡金傳,及普通班的陳金水等三人,隨即在同年7月份,一同前往復興崗報到,正式成為政戰學校15期政治系學生。就該期而言,前有洪陸訓,後有陳水在、李清正…等人都是來自金門的校友,而大家有緣在復興崗共同度過相互勉勵的難忘時光。
全體新生到政戰學校報到完畢,隨即前往台中坪林第三訓練中心接受入伍訓練,當年有政戰學校、國防醫學院…等六院校的學生集中參與為期十八週的緊密課程,蔡樹名回憶當時自己一個人,也祇能走這條路,就沒有考慮苦不苦的問題,嚴苛入伍訓結束後,大家各自回到母校,而蔡樹名等回到復興崗繼續為期四年的正規教育,同時規定畢業後至少在部隊服務十年,四年的嚴格教練倏然而過,畢業成績排名前段的蔡樹名奉命留校服務,擔任區隊長一職。
蔡樹名留校一年後,調到第二軍團九二兵工群汽車勤務連當連輔導長,努力一年多即榮獲第十屆政戰楷模,在下部隊歷練幹部職務滿一年時,母校曾來文徵調,但他選擇留在原單位,二年後因表現優秀調到軍團當侍從官,隨後,雖然有機會調陸軍總部,由於母親還住在金門,他即選擇調回金門單位,俾便多多探望老人家。1976年,蔡樹名由金門調回台北運輸學校當教官,並與認識多年的中部姑娘結為連理,婚後定居台中,1979年服務滿十年即申請退伍,在這之前,由於老母親還在,蔡樹名有空時都會回金門探望老人家。
1983年,蔡樹名因緣際會考上軍校教官,這雖非原本生涯中既有的規劃,他依然認真扮演應有的角色,分發到省立台中一中這個學校的學生都以升大學為第一志願,幾乎沒有考慮讀軍校,所以,三年多的時光,並沒有像其他學校教官一樣得鼓勵學生考軍校。隨後,蔡樹名調到逢甲大學當軍訓教官又待十年,約在1997年,軍旅恰滿二十年時就申請軍職退伍,而逢甲大學為知名私立學校,看重蔡教官的熱心與才華,繼續延聘他擔任行政人員,也因此他前後在逢甲服務廿四年,直到民國一百年退休。
身材強壯魁梧,面帶威嚴的蔡樹名,在教官任內,雖然學生都很怕他,本人卻很討厭對學生作任何處分,學生有錯,寧願叫來打叫來罵,也不願讓他們留下任何紀錄,14年從未給學生記一個警告過。早期,逢甲教官權力很大,教官說的話,任何人幾乎都不能反對,教官講一句話如同校長一樣有權威,許多事情,一聽是蔡教官說的,幹事工友們都趕快去完成。某次,有位阿婆跑來見他即當面跪下,他問阿婆有啥事就說嘛,阿婆指出兒子記過超太多要退學,他說「那簡單,阿婆您不要跪吧,我馬上去改,讓他不會超過,不必退學。」
在逢甲,蔡教官已成為蔡樹名代名詞,是個始終為學生著想的好教官,1989年,他特別在逢甲為來自家鄉的同學成立一個金門同學會,定期聚會聯誼,協助解決生活難題,日間部夜間部學生都有參加,高峰期曾達七八十人。早期,逢甲一年級新生才有宿舍住,升到二年級就要到外面租房子,在他任輔導老師時,看到許多金門孩子要升二年級得搬出去,就以「外島學生來讀逢甲可以一年到四年都住學校宿舍」專案簽請校長核可,如此得以關照離島學生,也讓家鄉子弟四年都不必為住宿問題煩惱。
面帶威嚴,談起話來卻帶點風趣的蔡樹名,在台中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李雅高眼中,不僅對學生好,也是個很會照顧金門學生的前輩,而他始終以身教言教來感動學生,一輩子從不做虧心事,也從不害人,對學生嚴格,卻從不處分讓他們留下污點。也因為有如此寬大胸懷與宏偉氣度,不僅對學生與金門子弟如此,他與金門鄉親始終也是濃情密意。
1979年軍職第一度退伍時,蔡樹名在台中碰到金門鄉親較少,直到台中一中當教官後,碰到金門鄉親漸漸增多的,1984年,旅居台中市的鄉親開始籌備同鄉會,他也是發起人之一,由於任職軍訓教官,不便擔任理事等職務,1985年成立時,他始終以濃郁鄉情在背後默默支持會務運作,至今,他不論是否擔任幹部職務,那份熱情早已說明,對於同鄉會的愛永恆不移,蔡教官,有您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