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朝生杏壇奇緣師友會燃煮鄉誼
三零年代出生金門,歷經古寧頭與八二三兩戰役,目前定居台北的洪朝生,對於昔日故鄉刻苦生活體會甚深,幼年即堅信多讀書才有出頭天,退休後享有天倫之樂,師友聚會話從前,苦盡甘來,也成為眾多金門鄉親的成長寫照。
貴島金門,因為戰火,讓鄉親度過一段漫長的苦日子,八二三砲戰恰滿十歲的洪朝生,形容當時的苦,看到地上有顆鈕扣都想把它撿起來,而許多人身上衣服都是一補再補,整排扣子常是不同顏色,地瓜收成時,先萃取地瓜粉,拿去街上賣,僅留地瓜渣吃,這些記憶對現代孩童來說都是不可思議的。
國軍部隊進駐金門初期,許多地方都得借住民房,洪朝生家廂房也讓部隊借用,他回憶著當時的民房若沒有被部隊借住,若有大樑與石材等都很容易被拿去蓋碉堡與工事,而軍民同住還有許多困擾,特別家中有小女孩的,都很怕受到騷擾。另外,洪朝生觀察所得,當時嫁給軍官的女孩,許多生活都過得滿好的,至少三餐都有飯吃,或嫁給士官長,生活也都過得很不錯。
八二三砲戰期間,落彈量集中在小金門,對當地傷害很大,每日逢安定時刻,民眾就抓住時間去種菜,或賣菜,晚上則睡在防空洞裡面,而防空洞則為民眾自己挖的,克難式的泥土洞,為幾家住戶聯合在附近往下挖,先挖一條主通道,兩邊再分隔挖個坑洞,供各住戶躲藏,這些粗活當然都由大人來做,但這份緊張幼小心靈即已體會。
洪爸爸本來是漁民,砲戰期間,所有出海捕魚作業暫停,漁民都轉為耕作,或種菜,種地瓜;五零年代以前,不論是漁船或大小金門的渡輪都是帆船,沒有風時,欠缺動力,全靠人力來搖槳;翌年,漁民可以再行出海捕魚,常是大清早三點多出海,當天下午二、三點就趕回來,為了安全等考慮,不敢在外海過夜。
1959年,因為八二三砲戰故,烈嶼的國小皆停課,政府在大金門開辦金門聯合國民小學,招收小金門學生就讀,吃住睡都在學校,第一年地點設在金門高中,後兩年遷到開瑄國小,當時,學校安排多位工友負責打水、買菜與煮飯,工友帶著學生輪流買菜,一起由瓊林騎著單車到金城市場買菜再載回來,頗為辛苦。開飯時,學生就地圍一桌吃飯,風沙一來,滿菜盤都是沙塵,大家照樣吃得津津有味,戰火讓學子們小小年級即輕嚐離鄉背井滋味,鄉愁的印痕也讓大家更早熟懂事。
聯合國小畢業後,洪朝生在金門中學相繼完成初中部與高中部學業,畢業後緊接著唸特師科,受訓一年,1969年即分發小金門西口國小教書。洪朝生回憶就學歷程,他自八二三砲戰後離開烈嶼獨自到大金門唸書,前後共計十年時光裡,碰到許多帶著外省籍腔調,操著濃濃鄉音的老師,初期都聽不大懂,如今,他們初入社會服務即把這個機會獻給故鄉,與他擁有相同經驗的同學都難以忘懷。
洪朝生回想當時一直想讀書原故,主要是窮怕了,堅信祇有讀書才能脫離貧困,所以,高中畢業時還是不滿足,希望能到台灣讀大學,可惜當年金門保送大學停辦,父母期待身為長子的他直接讀特師科,畢業後在金門教書也很好,在現實妥協下,就讀了特師科,回到烈嶼教了兩年書,1971年,想讀書的洪朝生,錄取保送師大物理系,得以赴台進修,他以兼家教方式賺取生活費,自力更生,1975年畢業時,再回烈中教書,一教八年。
洪朝生初到烈嶼教書,認識同時任教的王君瑞,姻緣天註定,翌年兩人步入結婚禮堂,出生軍人世家的王老師尊翁在八二三砲戰曾蒞金服務,對金門有深刻印象,她任教七年後即調回台灣,1983年,洪朝生也相繼調到台北。1984年,洪爸爸帶著全家人遷台定居中壢,就居住在早期曾與親友在中壢合買土地並已蓋起成樓房的家,目前兄弟姐妹雖已各自成家立業,卻也定期回家與老人家團聚。
洪朝生回想調到台北任教時,學校裡也有許多金門籍老師,而中永和居家附近更時常碰到金門同鄉,日子並不孤單,金門先民下南洋的連鎖移民,似乎也烙印在旅台鄉親的步伐上,定居中永和鄉親以大金門居多,而桃園中壢者則小金門鄉親比例甚高,洪朝生每次回中壢探望老人家時也常碰到許多烈嶼同鄉,當然也常寒暄話家常。
洪朝生在台灣任教廿二年,並於2004年退休,也就有較多時間與昔日金門籍同學聚會,由國中、高中到特師科,常聚會的同學不少,同時也常與昔日學生連絡,當下看到許多學生輩都成就非凡,碰到他「老師!老師!」叫不停,讓他頗為窩心與高興,家人、親友與學生再三編織著濃濃鄉情,洪朝生每每回憶,都帶著滿足又甜蜜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