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款的中式麵點
「饅頭」是一種中國傳統麵食,以麵粉、水混和並且發酵後,再蒸製而成。漢代時,這類麵點相當流行,當時統稱為「餅」。「饅頭」於中國文獻之中,最早見於西晉文學家束皙所寫的《餅賦》:「三春之初,陰陽交際,寒氣既消,溫不至熱,於時享宴,則曼頭宜設。」其中「曼頭」便是「饅頭」。
關於饅頭的起源,有一則有趣的故事:相傳三國時期,蜀漢軍師諸葛亮率軍南渡瀘水征討南蠻孟獲。根據當地的習俗,大軍渡江之前,必須用人頭祭祀河神。諸葛亮便命人以白麵裹肉蒸熟,代替人頭投入江中,並將其命名為「瞞頭」,有「欺瞞河神的假人頭」之意。起初,這類麵食無論有無包餡,都統稱饅頭。直到北宋,才出現「包子」這個詞彙,特別指「有餡的饅頭」。
在中式餐飲中,包子與饅頭都是相當普遍的食物,大江南北菜譜都能見之。甚至受中華文化影響較深的周邊地區,如菲律賓、日本、蒙古以及越南等地,也有類似的食物。
而本週鄉訊,我們便要專訪金門在地知名美食「京采包子」創辦人徐生輝師父的兒子、跨海將「京采」這塊招牌在台灣也大大打響知名度的徐郁宣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