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星期人物》 在獅城與金門之間 看見詩人的靈魂

發布日期:
作者: 蔣榮玉。
點閱率:3,152
字型大小:

有人說,3歲看大,7歲看老,那麼5歲呢?也許堪堪一瞥詩人的靈魂!5歲隨母移居新加坡的詩人寒川,1950年出生於金門縣金寧鄉榜林村,母親為后盤山人。按家譜及輩分命名,寒川本名應是呂基砲,一般人熟知的「呂紀葆」則是婚後由夫人更名,他說:「基是輩份,名字是祖母取的,因那時國共對峙,砲聲不斷!1980年結婚後,妻子為我改名,紀念並永葆這段戀情!至於筆名乃從李白《秋浦歌》而來: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匆匆離散 一眼萬年
  早年,金門人因為土地貧瘠難以維生,或者因為走壯丁(編按:逃避兵役)而選擇飄洋過海。寒川的父親呂承法就是因為走壯丁,1946年婚後便南下新加坡當估俚(編按:苦力),從搬運工人做起,同輩手足及族人除新加坡外,也有落腳印尼者。為了與父親團聚,寒川的母親於1954年帶著他搭乘軍機從金門飛台北,再從台北經香港、暹羅(今泰國)飛抵新加坡,之後幾年,弟弟及三位妹妹陸續出世。寒川說:「5歲離鄉,也許較笨,一點金門印象也沒有!」雖然如此,他的作品中有不少題材與金門有關,光是1980-1996年期間,與金門有關的詩作便多達11首,如《童年·金門》、《那年的鄉愁》、《金門系列》等,篇篇充滿濃烈鄉情,想來對金門原鄉的記憶,已然深深烙印在寒川的心板上,一眼萬年!
  雖然父親做的是苦力活,在寒川的記憶中,一家七口生活不虞匱乏,「我小時候沒有苦過,父親從未讓我們挨餓過,母親也無須外出打工;父親後來做工頭,算是小康之家。」6歲啟蒙的他功課還行,體育也不錯,曾是跳繩校隊,還很會踢毽子。「我在校6年,前幾年成績很普通,到了五、六年級心智開竅,學業成績都在三名內。」崇福小學畢業後,寒川升上華僑中學(華中),那時全校考進華中的不多。6年華中生活,除了被選入華中籃球及排球校隊,寒川也開始參加藝文活動,曾任中文學會主席暨壁報主編。他回憶:「小學時已喜歡看連環圖故事書!中三喜歡文藝作品,有幾位老師還是名作家,所以我開始學寫文章、詩歌。」畢業前,他參加200多人參賽的「全星中學生詩歌創作比賽」,獲得第一名。
詩人的熱血與悲憫
  15-16歲時,寒川第一次接觸到德國詩人海涅的作品,因此喜歡上詩,也開始寫詩,中三時已有作品發表於學生刊物,高一時於《星洲日報》青年文藝版發表第一首詩作。高中時雖然主修經濟,但因為喜愛文學,畢業後選擇就讀南洋大學中文系,那年是1969年。早在進入大學前, 他就與藍平昌合著出版詩集《火中的詩》,躋身作家之列。大學三年,寒川曾任《中國語文學報》、《北斗》與《貝葉》主編。
  大學畢業後於「人民協會」當記者,二年後調陞編輯,後再陞出版主任,55歲辭職,辭職那年是2005年。選擇離開工作崗位,寒川解釋:「62歲才是退休年齡,但我想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辭職讓我有較自由充裕的時間。」寒川現為新加坡、印尼、中國、金門十多個華社組織的理事和顧問,也義務主編印尼兩個文藝副刊。自2010年5月18日起,寒川即無酬主編與統籌國際日報《東盟文藝》,已刊出331期;2014年10月18日起也主編印華日報《東盟園地》,已刊出179期。
  寒川有詩人的熱心腸與悲憫之心,熟識他的朋友說,他對朋友知心、關心,而且熱心助人,無酬主編刊物是一例。他對朋友,不論認識或不認識,都不敢怠慢,也很少說「沒空」,即使再忙都要擠出時間會面。他也自認是膽大仗義的人,在印尼嚴禁華文的年代,他曾偷運或攜帶二千多本華文書刊進入印尼,推動印華文學不遺餘力,被譽為「印華文藝的功臣」;他也推薦印尼華人作家作品於新加坡發表,協助印尼華人作家走向東南亞,走向世界。
鄉情是│漂泊無根的詠嘆調!
  詩人易感,觀察力敏銳。寒川的作品富有情感,有溫度,有對自身的省思,也能看到大時代的縮影。有人說,寒川的詩充滿原鄉情結,載滿文化鄉愁,尤其寒川的前半生創作幾乎是在文學的想像世界中重回故土,勾勒對原鄉的情愫,也帶有淡淡的飄泊感。他曾感性地說:「作為一個金門人,雖然我5歲隨母南下,對故鄉的印象很模糊,但打從心裡,我卻無時不懸念著這塊我生長的苦難土地。」詩人張國治說:「一個人終究很難離開童年最初的記憶,很難離開原生地的情感。」寒川承認自己也是如此,「要金門人揮忘金門,尤其是在金門出生的原鄉人,更是不可能!」
對於創作上的靈感謬思,金門出生,新加坡長大的寒川這麼解讀自己:「在文化上,我屬於北方這一塊大陸,而金門又是我的出生地。之後,新加坡是我成家立業、兩個孩子的出生地。另一方面,我受傳統中華文化熏陶,對自己的祖籍地有一份濃厚的眷戀與感情,自然地寫了不少與金門有關的詩。由於妻子是印尼雅加達華人,我和印尼也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寫了50多首與印尼有關的詩作!」他喜歡唐詩宋詞,「李白、杜甫、杜牧、王維、王昌齡等詩人作品都喜歡!幾年前在馬鞍山有機會參觀李白紀念館,喜不自勝!」
寒川經常受邀參加在中國、台灣、美國、東盟等地舉行的文學會議,也曾擔任多項海內外文藝創作比賽評審。1971年與友人創立「島嶼文化社」,主編《島嶼叢書》37種,著有詩集 《火中的詩》、《紅睡蓮》、《在矮樹下》、《樹的氣候》、《金門系列》及 《古厝》,另有評論集《寒川文藝評論集》、遊記《雲樹山水間》、散文集《文學回原鄉》和人物傳記《我從金門來》、《走出海島的金門人》等20種;主編《華實串串》和《華崗依舊》等 7種。2004年獲印華作協頒發「印華文學功勛卓著獎」。
在獅城與金門之間 跨界詩人的下一步
在新加坡落地生根的寒川育有二子,與父親一樣都畢業於華中,雖然並未隨父親走向文學創作之路,但均有不同的才華。大兒子留學法國,擁有碩士學位,喜歡數學,曾是新加坡奧林匹克數學代表,目前於著名的萊佛士書院擔任數學講師;小兒子留英回國後任海軍軍官,目前在中國某一新加坡工業地產開發公司任職。
離鄉半世紀,寒川終於在2002年踏上金門這片土地,返鄉參加「金門詩酒文化節」,「那是我第一次回金門,妻子同行,距父親過世才一個多月。父親在世時常與母親聯袂回鄉,多由妹妹作陪,當時我有滿滿的理由沒有陪同,徒留遺憾。」如今,他已造訪金門近20次,最近的一次是今年5月上旬返金探訪親友。對於金門印象,他說:「金門在硬體方面的建設並不顯著,但人文精神上的充實卻是處處感受到的!也許因著小三通,來往便利了,旅遊發達了,鄉民安居樂業,相對於大城市,這是一個適合慢節奏生活的地方!」
近年來,寒川一年最多創作一、二首詩,他說:「太忙了!不能靜下來好好寫。」不過,驚艷於寒川詩作中涵括四個地方元素:中國、金門、新加坡、印尼,今年10月,他將應台灣屏東大學之邀出席「跨界詩人研討會」,與台灣文友交流。寒川在2011年曾與許水富、徐心富共同舉辦「榜林三個寫詩的人新書發表會」,關於新的出版計畫,他說:「希望明年底可以出版新書,發表會能在金門舉辦最好。」

《父親的嘆息》
年輕時,父親
早上出門
午後歸來
手上拿的是
從廈門帶回來的
花布

多年後,父親
隔著海
臉色凝重
對岸,這一程
再不是半天內
可以乘搭渡輪
往還

日子難道也像年齡
老了
腳步就蹣跚?
廿海里路
如今,你得花上
兩天去走

此詩已由台灣著名音樂製作人連建鋒作曲,廣為流傳。寒川與連建鋒原不相識,但因幫忙素昧平生的呂宗宜(也是金門人)尋找新加坡親人,在後者的引薦下,一拍即合,終於在今年寒川結婚紀念日那天(4月12日),連建鋒獻上這首歌曲,此又是一段藝壇佳話!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