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星期人物》黃一農-溪邊出生2歲遷台 金門首位中研院院士

發布日期:
作者: 陳亮羽。
點閱率:6,430
字型大小:
黃一農50歲就當選中研院院士。 (陳亮羽攝) 黃一農50歲就當選中研院院士。 (陳亮羽攝)


年籍:64歲、金湖鎮溪邊人
現居:台北市
學歷:建國中學、清華大學物理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天文學博士
經歷: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港大暨香港理工大學榮譽教授、北京清華長江學者講座教授、終身榮譽國家講座、中央研究院院士

民國98年,台北縣金門同鄉會40周年頒發「模範家庭」典禮,時任中研院院士黃一農陪同金門的老母親許惠芳上台領獎。他自稱「溪邊來的人-「黃一農」;他也曾在台灣換發新身分證時因出生地欄被登載為「台灣台北」,立即要求戶政人員改回「福建金門」,因為他珍惜金門這個「出生地」的生命聯結。
金門第一人,黃一農當選中研院院士
黃一農出生在金門「溪邊」,父親黃菁華福建安溪人,母親許惠芳金門後浦南門人。2歲時就舉家遷台的黃一農一直自稱自己是「金門溪邊來的人」。民國95年7月6日,自百餘位推荐入選中入列38位候選人,再決選出15人,50歲的黃一農當選第26屆中央研究院院士,而那屆年紀最長者院士是85歲的旅美文學教授夏志清。
黃一農當上了學術界最高殿堂中研院士,他出生金門的背景也公諸於世,請他演講、座談、考察的邀約開始出現,金門同鄉會頒給他「八二三戰後金門旅台菁英獎」、也表彰他母親許惠芳「模範家庭」;與金門中斷數十年的聯繫、鄉情,都在他當選「院士」之後重新連結,即使感覺不再像以前的自在,但黃一農的內心,仍然有著「做一個金門人真好」的幸福感。
黃一農父親黃菁華是隨國軍撤退金門的反共救國軍,娶金門人為妻,生下長子一農、次子一樵、長女一儒、次女一哲。民國47年,才2歲大襁褓中的黃一農與家人在823砲戰前夕遷居台北市。
為逃躲823戰火,金門百姓疏散遷台,初始沒有住處,只能群聚取暖,台北市古亭區「金門街」是否因為曾收容聚集了避戰禍跨海而來的金門人而得名,黃一農說也值得追根究柢,了解一下始末。
108年10月18日,黃一農應金門大學邀請,以〈紅樓e夢與哆啦A夢〉為題演講,他提早兩天回金門,特地到溪邊村出生地尋根,竟然找到60幾年前他家借住的民房,而且他出生的民宅廚房還留存,並有兩位高齡90幾歲的村內老人家,竟然還記得其父黃菁華,以及當年黃家在村內生活的舊事。
黃一農喜出望外,立即撥打行動電話給在台北市的父親,讓已經99歲的黃父與這兩位老人家通電話,雖然事隔逾一甲子,黃菁華對這兩位老人家的印象已模糊,但顯然跟黃一農一樣,很欣喜跟這塊生活快10年的金門再生連結。
學物理卻教歷史,成就斐然
黃一農從小聰穎,學業成績優秀,他念建國中學,接著考上清華大學物理系,家人都期待他未來成為科學家,他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的也是物理天文學博士學位。黃一農說,他曾夢想能獲得「物理諾貝爾獎」,但很快也發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世界上有本事的人真的很多。而且一個人的夢想,無可避免的得隨著時勢及時機不同,適作調整。黃一農博士班畢業後留在美國做研究員,研究論文還上了重量級期刊,可望成為天文學界明日之星。民國76年,他聽聞母校清華大學要辦歷史所,需要科學史的老師,他心想「可以讀自己喜歡的書真是太好了」,便興沖沖地回台灣,回清大。但回來才知道,那僅僅是個短期工作,2年後還再檢定資格;而且他跨界「學物理、教歷史」,沒有師承,與歷史學界也沒任何淵源,到任的第一個學期不許他教書,甚至有前輩毫不客氣地當面給他難堪。黃一農說:「當場,我咬著牙,眼淚幾乎奪眶而出。」隨後他轉頭走回研究室,決心拚了。
結果,他從研究物理天文的歷程中,跨出鑽研歷史的新領域,擁有《社會天文學史十講》等著作;他也投入網路世界的互動,曾帶領清華的學生鑽研網路開辦「Teens網路教育園區」,又能在網路外回歸人文生活關照,在校園裡開起喜憨兒餐廳,並捐出100萬元講座獎金成立「大愛還願」獎學金。還曾有要協助清華大學創設醫學院的願想。
黃一農歷任清華大學歷史所專任副教授、教授,期間也在台大歷史系、輔大歷史系兼課,並擔任過荷蘭來頓大學胡適漢學訪問教授、巴黎第七大學短期科技史講座;學術成就榮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李遠哲傑出人才講座教授及教育部學術獎。
民國91年,黃一農出任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並任該校人文社會學講座教授。95年以後,除榮獲「中央研究院院士」名位,並兼有「終生榮譽國家講座」、「香港大學榮譽教授」、「台北藝術大學關渡講座」以及「清華大學人社中心主任」等名銜。然後以中研院院士身分留在清大教書,在國內大學文史科系裡,是絕無僅有的例子。
黃一農拿的是物理天文學博士,卻在30歲時從電波天文學學者,轉行文史研究,毫無本科訓練的他一路從天文學史、天主教史、海洋探險史、術數史、火砲史、季風亞洲史到宗教學,他做學問是沒有邊際的,知識的門戶疆界在他似乎就是簡單的舉腳一跨,輕輕鬆鬆地就開創了一個沒人見過的新世界。且在50歲就當選中研院院士,創下當屆最年輕的紀錄。
他在香港大學講學時,台北的《壹週刊》認為他是一位跨領域既嚴肅、有趣又好玩的學者,曾一路追到香港去,以《非常人物》定調採訪他。但說起自己的「大轉行」,黃一農臉色一正說,「很多人來請教我跨界研究心路歷程,認為我是一個成功的例子,但是,我都會告訴他們這是一條非常艱困的道路。」
「當年我要是知道這麼困難,我也沒有勇氣去走。」
紅學權威,紅遍兩岸
如今,黃一農也成為兩岸聞名的紅樓夢「紅學」權威。黃一農研究文史,除了傳統的「推敲琢磨」古籍史料與文物等方法,他還專注於尋求「創造」與「突破」。
他在清華大學上課也很另類,開放學生課堂可以攜帶智慧型手機,可以隨時上網搜尋資料。因為他知道現在大約已經有120至150億字的清代以前古冊書籍內容已數字化輸入網路大數據庫,可利用雲端大數據檢索搜尋。但他也不忘提醒學生,網路搜尋的資料數據,不可盡信,或者只是將網路資料蒐集籠統整理引用即了事;因為現代人面臨凡事瞬息萬變,數位時代資訊日新月異,大數據不能盲目搜尋,要找出問題,自己再仔細反復深入推敲研究、比對、追索出各種差異與矛盾處,始可能發覺新知,才能得出前人未知之發現。「一個好的學者首先要知道如何提出好問題,並知道該如何有效查找答案,並不只是輸入關鍵字盲搜而已。」黃一農說。
10年前,他開始再回頭接觸研究《紅樓夢》。初心很簡單,在於他年輕時曾讀了兩次《紅樓夢》,但始終都沒有耐心將全書讀完;長大了,想要好好讀完它。
這回有了網路大數據資訊協助,黃一農以扎實的文史知識及豐富的聯想能力,加上科技的大數據「e考據」輔助,他成功走出紅學研究不一樣的路。這幾年,黃一農考據出《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生日,並於民國105年12月11日在在苗栗山裡書屋為曹雪芹盛大舉辦300歲冥誕生日派對,許多台灣文化、媒體名人紛紛慕名出席。
他也以跨時空查案方式,結合傳統文史考據及大數據科技的「e考據」,破解多起文史懸案,包括查出《種芹人曹霑畫冊》為曹雪芹真跡、福康安並非乾隆私生子、還發現曹雪芹與電視劇《延禧攻略》中的傅恆為姻親,因傅恆與曹雪芹二表哥福秀都娶了納蘭氏姊妹而成為連襟。
黃一農善於運用關鍵字搜尋,將發揮豐富的想像力,連結古今,破解一般人閱讀《紅樓夢》時不求甚解,以致錯失或誤解了書中留傳給後人的清代時期人事物等知識。
去年10月18日,黃一農在金門大學以〈紅樓e夢與哆啦A夢〉為題演講,就以《紅樓夢》書中出現的「戥子與兩星沈速」、「可為林黛玉治病的暖香丸」、「賈母與寶琴的鳧靨裘」、「鳳姐頭戴的秋板貂鼠昭君套」等4個例子,向學生說明經過他不斷鑽研考據,得出其實「戥子」是很小的秤,用來秤金銀、珠寶、藥品等分釐小數的秤。兩星是計量單位。暖香丸乃賈寶玉唬弄賈母的昂貴藥丸。秋板貂鼠昭君套則是入秋抓到的珍貴貂鼠皮帽;至於「鳧靨裘」,還真被他搜尋到世界上目前僅存唯一的一件清朝乾隆年製的鳧靨裘羽褂,珍藏於北京故宮,證實並非曹雪芹在《紅樓夢》書中杜撰的珍貴物件。這件北京故宮珍藏的「鳧靨裘」得用720小塊長寬約9乘6公分綠頭鴨頭頸部毛皮拼縫而成,隨著光線角度不同,會泛發藍綠色或紫色光芒,不知得要花費多少人獵捕多少隻綠頭鴨,再仔細剝下頭頸部毛皮縫製,堪稱是一件無價之寶。
重新研讀並考據《紅樓夢》,黃一農善用e時代獲取知識的便利性,可以較方便取得如中國古代服飾的專書和圖錄,而古人用的「戥子」甚至可以在大陸淘寶網便利的網購,甚至在他上網蒐購「戥子」後,竟然把大陸的戥子價碼炒高好幾倍。
他總結研究《紅樓夢》的心得,認為書中許多陌生名詞,譬如「戥子、兩星、沈速、暖香丸、鳧靨裘、秋板貂鼠昭君套」等現代人陌生的名詞,都是今人已無法親自體驗的中國古物質文化,藉由了解這些陌生名詞,且當我們有能力具體掌握這些名詞背後的意義時,作者的生活背景與知識經驗將鮮活地展舖在讀者面前,小說中的故事畫面也開始呈現瑰麗燦爛的色彩,再加上善用e考據之法,有機會令物質文化史的研究產生全新的機遇,也讓小說得以在平面文字上鑲嵌出浮雕般的立體圖像,並讓閱讀的深度進入前所未見的層次,而物質文化亦將不再讓人感覺是一種閱讀障礙。
e考據「偵破」文史懸案
這些年,黃一農寫了超過60篇的曹雪芹研究論文。去年,他以結合大數據及傳統考據的「e考據」方法,證實爭議半世紀的8卷工藝書稿《廢藝齋集稿》,包括製作風箏及刻印之法,確為曹雪芹所作,轟動文史界。
黃一農「偵破」此一文史懸案,讓喜愛紅樓夢的讀者更加認識曹雪芹不只是小說家,更是風箏達人、園林大師及烹飪名廚;難得的是,曹雪芹還是位實踐派的人道主義者,撰寫8本工藝教材,是為了幫助殘疾人士學習一技之長,謀得溫飽。
《廢藝齋集稿》是一套8冊的工藝書,分述刻印、風箏、編織、製模、織補、印染、園林及烹飪8門技藝。其中《南鷂北鳶考工志》詳細記述製作各式肥燕、瘦燕、比翼燕、雛燕風箏的步驟方法,並附墨線圖、彩圖、歌訣等。透過這些彩圖,也更能想像《紅樓夢》第70回賈寶玉放風箏的場景。這套工藝書最早」於民國32年日軍占領的北平被發現,高齡100歲的孔祥澤曾手抄過這套工藝書;這套書被日本人收藏帶回日本後下落不明。
紅學家吳恩裕民國62年發表文章,指《廢藝齋集稿》作者自序落款「芹圃曹霑」,應為曹雪芹佚著,引起紅學界的重視與討論,但因原稿早已佚失,爭議不休。
為解開《廢藝齋集稿》是曹雪芹所著之謎,黃一農曾到北京親訪孔祥澤。他透過《廢藝齋集稿》中的風箏書稿中追查脈絡,找到書中所提的「國舅鈕公」真實身分是乾隆母親的弟弟─承恩公伊松阿,而伊松阿的後輩也與曹雪芹的表姪聯姻,證實確與曹雪芹有關聯。也找到書中所提別號子龢的「過三爺」就是雍正二年中舉的過秉鈞。第三位關鍵人物「惠敏」也證實與曹雪芹有互動,都顯示這本已失傳的工藝書《廢藝齋集稿》確實是曹雪芹所著,終讓歷史懸案有了真相。
作為一位傑出的時空偵探,黃一農靠的不是指紋及DNA,而是以扎實的文史知識及豐富的聯想力,加上大數據的輔助,一一爬梳古人的地緣、親友、同鄉、同科、師生等關係網絡,抽絲剝繭找出破案的關鍵。
夢想家,學術成就也成為他人追尋的夢想
黃一農父親黃菁華今年高齡99歲,耳聰目明,與90歲的黃母許蕙芳平日都注重養生,身體都很硬朗。黃菁華老先生曾說:「我加入反共救國軍,經歷過金門823砲戰,居然沒被砲彈打死,還娶了個金門姑娘,生下了一農等4名子女。」因子女各有成就,老先生滿心喜悅與滿足。
黃一農曾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說:「我希望我的墓碑上寫著│這個人,希望成為夢想家。」他在文史上學術成就與地位,其實也成為諸多年輕學子的追尋的夢想。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