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星期人物》陳為猛-系出金門夏興 子續父願台閩金尋根行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永富。
點閱率:6,112
字型大小:

年籍:75歲、金門下坑陳氏六郎公裔孫
現居:宜蘭縣員山鄉
學歷:彰化縣立好修國小
經歷:河成生活科技建設公司董事長、彰化縣埔鹽鄉大有村陳氏宗親會名譽會長、世界下坑六郎公派下陳氏宗親聯誼大會創會會長。
民國76年兩岸開放探親,上演諸多因戰爭阻隔近40年的至親相擁感人熱淚畫面。系出金門夏興(下坑)陳氏後裔的彰化縣埔鹽鄉大有村陳為猛子續父志,在父親陳書圳赴陸尋根24年後,終於完成老父未竟遺願,在福建「同安東嶺社」(現廈門集美區)找到祖居地;也回到金門下坑溯源認祖歸宗。
源出金門夏興,陳為猛為東嶺遷台第7代
金門下坑六郎公陳氏一脈,乃宋末開基始祖陳六郎由福建晉江陳卿渡海來金門開墾,至今近八百年。依陳氏族譜載錄,六郎公族裔開枝散葉,除分居金門在地下坑、山外、東洲、高坑、吳坑、新前墩等地,後世並繁衍分居福建德化,廈門同安西浦、東嶺、赤坪、曾厝,漳州龍海島美,以及台灣彰化埔鹽、澎湖,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各地子孫繁衍已有34代。
六郎公裔孫,有嚴謹之昭穆以明輩序。並於清乾隆二十年乙亥年間(西元1755年),六郎公派下同安西浦裔孫陳起鳳重修「浯卿陳氏世譜」時,將派下昭穆從23世起,再續「公侯可期、詩書為上。用是振拔、千載垂芳。」等16字。
陳書圳、陳為猛父子所居彰化縣埔鹽鄉大有村陳氏族裔,先祖由金門下坑(夏興)遷徙至同安東嶺,再東渡台灣落腳彰化埔鹽竹頭角(大有村)立村生息迄今二百餘年,後代仍沿用下坑六郎公派下昭穆,所以陳書圳為六郎公派下第28世「書」字輩,陳為猛為29世「為」字輩。
對金門下坑六郎公族史鑽研頗深的陳為學(柏村國小退休校長)在其所著《下坑的美麗與哀愁》一書亦有載錄:(六郎公派下)十世祖致睦公,光亮公四子,開支東嶺。另其後代十五世復明公次子君受公系之二十二世子拱公,到台灣彰化開支,其原籍為-福建省同安縣仁德里十三都逍治保苧溪內東嶺社。
彰化縣埔鹽鄉大有村陳氏宗親會編纂之族譜亦載錄,祖先發源地為「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仁德里十三都逍治保葶溪內東嶺社」,堂號「潁川堂」。並記載:子拱公祖,十二世祖(推算為金門下坑六郎公派下第22世),為台灣開基祖。生於清高宗乾隆四年、卒於清仁宗嘉慶四年,年六十一歲。妣蔡氏,生公偏、公顓、公誌三子。公誌為竹頭角(大有村)開基祖,卒年六十八歲。
雖有族譜傳載,但礙於國共內戰,兩岸從民國38年起阻絕往來,彰化大有村與同安東嶺這兩個同宗族親也斷了音訊;加上金門也一直處於軍管戒嚴無法前往,陳書圳、陳為猛父子對祖居地「泉州府同安縣東嶺社」以及原籍地「金門下坑」,都只限於腦海隱約浮現的字影。
或許緣於祖輩口耳叮囑,陳書圳倒是對渡海到福建同安東嶺社尋根謁祖念念不忘。
民國76年9月16日,繼當年7月台灣宣布解嚴、開放黨禁報禁後,時任蔣經國總統宣布開放大陸探親,打破台海冷戰僵局,開啟兩岸交流之門,掀起老兵返鄉潮,也為陳書圳的大陸尋根帶來契機。
滄海桑田,水庫淹沒東嶺社祖居故址
「爸爸,我終於找到東嶺社祖居地了!」站在24年前,陳書圳曾駐足的集美區苧溪石橋上,陳為猛遠眺前方已被頭水庫淹沒的東嶺社舊址,他眼噙淚水,口中禱念「父親當年一路尋根只找到這座橋。帶著遺憾回去台灣後,他讓我們繼續找下去。」
直到夕陽西下,陳為猛與同行陳江波等台灣大有村族親才依依不捨離去。陳為猛特意在苧溪石橋上留影,說:「我要把相片拿到爸爸墳前告訴他這一事。他老人家當年早說了,要尋根尋親,兄弟要越走才會越親。」
民國104年1月9至11日,陳為猛與彰化縣大有村族親陳江波、陳明雄、陳書逸等8人,由金門下坑六郎公派下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水通與總幹事陳水福陪同,完成至福建東嶺社尋根謁祖心願。牽線促成此行的除金門下坑宗親陳水福、陳詩聖外,還有廈門思明區圖書館館長陳重藝,以及馬來西亞六郎公29世裔孫陳為寶等人。
陳為猛說,民國80年,其父陳書圳(已逝,卒年88歲)與族人曾千里迢迢至東嶺社尋根,可惜只找到苧溪石橋,回台後向他描述所尋訪福建祖居地東嶺社「在山澗、已沈入水庫……」,並述說尋根路上,有一座石橋、旁有觀音廟等印象,叮囑陳為猛莫忘繼續尋根,認祖歸宗。
由於陳為猛忙於北上謀生及創業,尋根一事雖一直擱在心頭,卻未能有所行動。
機緣巧合下,103年4月14日,馬來西亞馬六甲三忠王宮青年團由陳為寶率隊,至新北市雙溪三忠廟交流聯誼,陳為猛獲悉竟有東南亞的「為」字輩,心想是否為同宗族人?次日特邀至新莊宴請,從陳為寶口中,得知馬六甲陳氏與陳為猛的彰化大有村宗親同為金門下坑六郎公派下裔孫。
當年10月底,陳為猛與妻子鄭碧惠和陳江波、陳金崇等大有村宗親至馬六甲參訪,並拜會陳為寶宗親,陳為寶祖父陳詩抽告知陳為猛若要去同安東嶺社尋根,可找熟稔閩金陳氏族親交流事務的金門下坑陳氏宗親會總幹事陳水福(27世)引介安排,催動陳為猛踵續父親腳步追祖溯源的動力。
104年1月10日東嶺尋根,陳為猛不僅在亡父陳書圳24年所站的苧溪石橋駐足神思,他並由東嶺社族親引導,翻山越嶺後脫下鞋子,涉水探尋坂頭水庫池底的東嶺社聚落舊址,在泥水中撫觸遺址宅頂牆頭,內心淘湧感慨萬千。
原來為支持建設石兜水庫(水頭水庫內庫),包括東嶺社在內的13個村莊全部外遷。村莊被淹沒,東嶺社成了庫底。東嶺社村民經過兩次安置,最終定居第二農場,現人口有二百餘人。為不忘本源,村民堅持不改村名,仍叫「東嶺社」。
這趟尋根行,大有村民陳書逸說據族譜記載,同安東嶺開基祖為致睦公,系從金門下坑六郎公分支而來。致睦公的第12代世孫子拱在守孝3年後,清乾隆48年(西元1783年)帶著三個兒子搭船渡海到台灣,從鹿港上岸,扎根當地。子拱之子公誌在彰化竹頭角購置園地開墾耕作,乃竹頭角開基祖。從子拱公登陸台灣算起,距今已有230餘年。
幫忙考據尋根的廈門思明區圖書館館長陳重藝說,《同安縣誌》有記載,今集美區邑境屬明盛鄉的仁德里。彰化竹頭角陳氏族譜所記載的「逍治保」,應係「肖地保」之筆誤。而據《清朝同安地名錄》記載,石兜當年曾名「肖地保」。而集美後溪有條苧溪,舊同安地圖上也標註有「苧溪內」這個地名,所以「葶溪內」應為「苧溪內」,「葶」應為「苧」繁體字筆誤。
當時引路的東嶺社村民陳瑞杰(64歲)曾記載東嶺社變遷史。他也說,東嶺社堂號為「浯江」,開基祖為致睦公,與彰化竹頭角陳氏族譜所載相符;兩方族譜對照,也對上了「公侯可期、詩書為上」等昭穆輩序,確認陳為猛一行在坂頭水庫找到「根」了。
同安東嶺社與彰化大有村這兩個同宗血緣陳家村,在山海相距數百公里之遙、在相隔近半世紀後,終於又兄弟相擁,成就一段認祖歸宗美事。
同宗族親熱烈相擁之餘,陳為猛也邀東嶺社及金門下坑宗親組團到彰化大有村會親,促成「世界六郎公派下陳氏宗親聯誼大會」之舉行。
木雕神像起家,投資建築業有成回饋鄉梓
陳為猛小時家窮,他國小畢業,就輟學去鹿港當佛具木雕學徒,學一技之長,也分擔家計。
29歲那年,陳為猛與妻子鄭碧惠北上到三重埔打拚討生活。他除從事佛像等雕刻營生(他有佛公陳的外號),也兼開貨車幫人載運貨物,妻子跟著他當搬扛貨物幫手,夫妻同心刻苦耐勞,胼手胝足累積了一點資本購買吊車,承接建築工地吊運建材,經濟獲得改善,也漸漸接觸建築業,並開始投資建屋。而後自組建設公司,並慢慢將發展重心從三重埔轉移至板橋、新莊,在新莊副都心周遭,建蓋了數棟大樓,事業有成。
陳為猛雖年逾70歲,學歷不高,但他機靈聰敏,學習力強,而且知人善任。他推出的建案著重品質,訴求周延規劃設計符合購屋理想的生活方式、實踐心中的夢想,市場口碑甚佳。
他也積極回饋鄉里及參與公益活動。於民國101至104年擔任兩屆大有村陳氏宗親會會長期間,除出錢出力,從廈門購運石材重修大有村(竹頭角庄)陳氏台灣開基祖子拱公祖墓外,期間他與族親陳江波等人先後走訪馬來西亞、廈門、東嶺、溫州、新加坡、澎湖、金門等陳氏宗親會,有效連結海內外各六郎公派下陳氏族親與大有村陳家人的關係。
事業有成,陳為猛不忘回饋鄉里。10年前,陳為猛與連隆盛等各善心人士共同發起成立「新北市慈恩慈善會」,陳為猛任創會會長,目前會員人500多人,大家發起善心義舉,集資每年新北市各中、小學清寒學生獎助學金,至今嘉惠清寒學子二千多人,並推廣社會急難救助等工作。
人不可忘本,要飲水思源。金門下坑六郎公派下陳氏宗祠每年祭祖,陳為猛也都會趕回金門虔誠祭拜。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